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笔间波澜
一根线牵着一个木偶,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要感慨一番,说的最多的无非是命运的受控、没有自由等。其实,就如同木偶戏的背后有演员在操控一样,人生的命运也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能在生活中,我们要应对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要应酬,要与人交流,要顾虑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都只是生活的附属品而已。即使拼命地去讨好,也不可能迎合所有的人。所以我们不用过多地在意别人的看法,只做自己,跟着自己的心走即可。
高亢激越,强势中表达自己——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经典剧目有《蝴蝶杯》、《三滴血》等。
《三滴血》的主人公周人瑞是山西五台县人,在陕西韩城县经商。他的妻子在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死去。周人瑞无力抚养,便请邻居王妈妈将次子卖给了李三娘,取名李遇春。留下长子托王妈妈乳育,取名周天佑。
周人瑞因生意倒闭,携天佑回乡。周人瑞的弟弟周人祥夫妇为独霸家产,不承认天佑是周人瑞的亲生儿子,因此涉讼公堂。县令晋信书是一个死啃书本的腐儒,听闻过“陈业滴血认亲”,便用此法来断案。他见周人瑞父子滴血入水不相融合,即错断其二人并非亲生父子,勒令押解天佑出境,自行归宗。
李遇春在李三娘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与李三娘亲生女儿晚春姐弟相称,感情非常好。李三娘有意要李遇春继承门户,就假称女儿晚春是自己的养女,欲与李遇春婚配。但是两人尚未成婚,李三娘就病逝了。土豪阮自用垂涎晚春已久,捏造庚帖,趁机前来诈婚,挑起讼端。还是晋信书审理此案。晋信书仍用滴血认亲的方法,见二人血液融合,误断二人是同母所生不能成婚,判晚春与阮自用成亲。洞房之夜,晚春施计灌醉阮自用,趁机逃走。
周天佑被押送出境,又找不到父亲,就前往五台山进香求签。途中见一猛虎追踪少女贾莲香,便舍命相救。二人情投意合,由贾莲香父母许婚,结为夫妻。李遇春得知晚春逃走,四处去寻找,与周天佑相遇,二人惊讶于相貌的相似,交谈之后,结为金兰之好。时值瓦剌犯境,攻破边关,二人同去从军,因功得官。王妈妈也离家追寻李遇春、晚春踪迹,途中与落魄的周人瑞相遇,得知彼此都遭遇了滴血认亲拆散亲人的命运,商定同做人证,前往五台县质问晋信书。晋信书为了证明滴血认亲的方法是对的,又传周人祥父子到堂试验,不料血液不融,晋信书无言以对。正在此时,旗牌官报告大帅接受周天佑和李遇春二人的请求,以晋信书错判官司提到大营问罪。晚春与莲香先后赶到,父子、夫妻终于团聚。
笔间波澜
高昂的唱腔是秦腔的特色,以声音的高昂来吸引别人的眼球,是秦腔的高明之处。在生活中,人们常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这样的说法也不一定完全对。与人辩论时,高昂的声调是自信的表现,自信很重要,只有你自己突破了自己的一关,做到据理力争,才能看到赢的希望。声高,不仅仅是声音的高昂,在阵势上表现自己的强势,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有理也在声高,在强势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看到你的自信。
大音希声,用沉寂洗涤嘈杂——豫剧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是豫剧的代表作品之一。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北宋年间,贫民的儿子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了状元,他隐瞒已婚事实,被皇上招为驸马。在他离家的那段日子里,他的家乡连年闹荒旱,他的父母在灾乱中受尽折磨,还好有原配妻子秦香莲的照料。不久,父母相继过世,秦香莲只好带上一对儿女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寻找她的夫君。当她得知陈世美已经成为驸马时,硬闯皇宫想要见他,却惨遭驱逐。丞相王延龄见状,可怜秦香莲,试图让她在陈世美寿辰之日扮成歌女在席间弹唱,以助他们破镜重圆,没有成功。王延龄给秦香莲一把纸扇,暗示她到开封府告状。
陈世美得知此事,派家将韩琦追杀秦香莲母子,韩琦不忍,终将秦氏母子放走,自刎谢罪。秦香莲逃出三官堂,至包拯前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嗣”,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话不投机。包拯令秦与陈对质,陈世美自恃国戚,强词狡辩,包拯怒,欲铡之。太后闻讯来阻刑,但是包拯不顾,以头上乌纱担保,终于铡死陈世美,还了秦香莲一个公道。
笔间波澜
与真实的唱腔相比较,假音处于一定的劣势,但是豫剧采用假音收尾,回避了真实唱腔的高亢锋芒,却形成了豫剧的一大特色。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让大家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常常做一些很出格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刺激到别人,从而给别人带来伤害。渴望成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心理,但是要有度,不要太锋芒毕露。其实,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看看你周围,你会发现有许多人深藏不露。你以为他们都很平庸,其实他们的才能远在你之上;你以为他们讷言,其实他们都是善辩者,而他们却宁愿做不起眼的小人物。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说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和学识,但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如果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真正有才华的人,必须把能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
触类旁通,功夫在诗外——绍剧
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经过白虎岭。那地方奇石林立,荒无人烟。唐僧让悟空去化缘。悟空刚走,白骨精就妄图趁机抓走唐僧。她摇身变成了一个年轻漂亮的村姑,抓了一些癞蛤蟆和长尾蛆,用法术变成饭食,请唐僧他们吃。这时,悟空化斋回来了,他发现那女子是个妖怪,举棒就打。没想到那个妖怪本事很高,用了一个法术,扔下一具假的尸体,自己化作轻烟逃走了。
唐僧责怪悟空不该打死人。悟空拿过竹篮,让唐僧看里面的癞蛤蟆和长尾蛆,唐僧这才相信那村姑是个妖怪。猪八戒没吃成饭,心里不高兴,说这是悟空使的障眼法,变了些癞蛤蟆、长尾蛆来骗师父。唐僧居然相信了,念起紧箍咒,疼得悟空满地打滚。
悟空求唐僧饶他,唐僧本来就心慈,答应饶他一次。于是,师徒四人又上路了。但是白骨精不死心,又变成了一个老太婆,拄着拐杖,哭着向他们走去。
悟空见又是白骨精,举起棒子就打。妖怪没有得逞,还是用了个法术,扔下一具假的尸体在路边,自己逃走了。唐僧吓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一气之下,把紧箍咒连念了二十遍,要赶走悟空。
悟空头疼得厉害,向师父求饶,并说如果要赶他走就要把金箍摘下。唐僧不会松箍咒,取不下来,只好答应再饶悟空一次,反复嘱咐他不准再打人。
白骨精不甘心,又变成了白发老公公,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虽然悟空早已认出他是妖怪,但害怕师父又念咒语,就没有立刻动手。那白骨精却把唐僧拉下马来,说是要到官府去告他。悟空急了,抡棒就打,被打死的妖怪现了原形,成了一堆白骨,脊梁骨上还刻有“白骨夫人”四个字。悟空把这些指给唐僧看,唐僧这才有点相信。不料,八戒却插嘴说:“大师兄是怕师父念咒,才用了法术,变出副白骨来骗人的。”
唐僧一听,非常生气,一定要把悟空赶走。悟空见师父心意已决,长叹一声,将师父托付于沙僧,自己回了花果山。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取经路上的重要转折点,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唐僧才开始完全相信悟空。因为这个故事的重要性,很多戏曲都愿意选取这一段内容,加以发展,绍剧便是如此。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和上海一带,因其形成于绍兴,并以绍兴地区各县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为绍剧。绍剧的主要唱腔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绍剧剧目颇为丰富,后期发展了部分取材于《西游记》的猴戏。
笔间波澜
绍剧是一种灵活的戏曲,它能够广泛地吸收生活中的各种智慧,将其运用到极致。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处世同样重要。有一个典故说,很久以前,人们听说有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有人找到这位大师,央其当面表演一次。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来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毕。人们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所以,不要迷信于成功会有捷径,当遇到事情的时候,懂得变通,就是成功的最好秘诀。
变换角度,多棱看世界——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孟丽君》是越剧的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