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37

第37章 手眼身法势恢弘,精神气力功(1)

宁循理以求精,毋越理而争胜——太极拳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它是根据《易经》阴阳相生之理与中医的经络、导引、吐纳等理论和技法综合而成的拳术,具有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特点。太极拳松活弹抖,符合人体结构,是一种具有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主要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作为传统拳术的太极拳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太极拳在早期曾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所谓“听劲”就是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要用招法诱敌,探其虚实,这就是所谓的“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将对手引进,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也比较讲究劲道,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到腿,再由腿到腰,高手再集而发之,形于手指,这一过程完整一气,不会有丝毫间断。总之,太极拳需要注意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其威力无穷。

笔间波澜

天地之间,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的要旨就在于把握这种变化,所以其含有的智慧何止万千。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虚虚实实,这就是太极拳。从外形上看太极柔弱不堪,而且动作缓慢,但是这正是克敌制胜的亮点。人们常说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太极拳的精要即如此。生活中许多人当遭遇对手或适逢困难时,沉不住气,不是硬碰硬玩“七伤拳”,便是未战先输,走为上,这两者皆不可取。真正高明的做法,就是勇敢面对、以柔克刚,在不让自己受伤的基础上用各种办法让对手败退,而太极的拳理正是最好的参考。

对应来势,借力打力——八卦拳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武当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种体现。八卦掌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集八大圈手于一体,加上精致的摆、扣、顺步法,使得八卦掌本身灵动扎实。它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在走转中全身一致,步似行云流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八卦掌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除此之外,身形、步伐、身法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八卦掌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灵活的步法和身法,常常能使对手感到眼花缭乱。用这样的功夫来应敌,避实击虚,手打肩撞,随意而为之,威力无穷。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还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只是目前很少有人传习。八卦掌的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

笔间波澜

八卦掌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无论是步法还是掌法都变化多端。其实说白了这种功夫的特点就是灵活,于敌未防处而攻之,以敌出击处而防之。多样的手法,配合灵活的步子,使得在运用八卦掌的时候可以随机应变。当然,不仅八卦掌,其实所有的功夫都讲究灵活。毋庸置疑,人生如技击,如果势均力敌,死板的一方必然会溃败。灵活的人知道找通向目的地的捷径,在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这一点显然很重要。灵活处世,本分做人,这不矛盾。

舍己从人,形成强大合力——形意拳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它与太极拳、八卦掌一起被认为是我国三大著名的内家拳,同时还是“中国四大名拳”之一。与太极八卦不同,形意拳的风格是硬打硬进,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算是比较独树一帜。

相传,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时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义,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因此形意拳在动作上,讲究中正不倚,打法上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形意拳总体上的特点是拳势恢弘,劲力刚猛,实战性强。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然后“象形而取意”,一般模仿对象有虎、猴、马、鸡、鹞、燕、蛇、鹰、熊等。在流派分布上,山西、河北两派多用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练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其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化多端。在打拳过程中,重点突出所学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技击技法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由于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所以尤其适合战场作战,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的威力也不可小觑。

笔间波澜

如果说太极拳看上去像一个深藏不露的英俊小生,那么形意拳则像是威猛凶悍的精壮汉子,它显现出来的暴力美让人叹服。而形意拳的实战性得益于拳师们对动物的模仿,无论是老虎追猎的有力前扑,还是猴子摘桃的迅捷手法,形意拳都学而用之。它将众多动物的长处学而取意,加之人力的爆发,发挥出了强大的威力。这里面体现出的“取人之长,为我所用”的思想,值得我们现代的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我们要发挥最大的力量,就要让每个人发挥他们的长处,即比较优势。

乘胜追击,让对手防不胜防——戳脚

戳脚是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相传起源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便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近代戳脚流传于河北肃宁,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武术大师冯克善所创。另说,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战将赵灿益隐居河北后将戳脚、翻子拳传给当地群众,遂流传于世。

戳脚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撩、飘、点等。它十分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方法,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腰部用力猛烈,肩胯作为辅助。出手劲道由脊背而发,出脚劲道从臀部输出,二者常与地趟动作相配合。拳法有“八根”、“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法,“九枝”多上盘腿法。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手脚并用。

戳脚分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其发展变化。武趟子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环环相套,连连发出,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成双配偶,左右互换,故称“鸳鸯脚”。文趟子发劲柔中寓刚,架小紧凑,灵活善变,绵里藏针。传统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其战术讲究一步一脚,出其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动作迅捷,似踢非踢,声东击西。东北一带还流传一种东北戳脚,腿法独特,技击性强,是胡奉三所创。

笔间波澜

戳脚功夫的特点在于其击打的连续性,目标精准,用力一气呵成,连环踢打,让人防不胜防。被攻击的人,刚受了一脚,第二脚就已经过来了,如此往复,来势凶猛,不好承接。其实什么都是一样,就怕连续,就怕积累。一两脚接住没问题,接三四脚就没有力量了。水一点一点地上涨,那水坝就有溃塌的可能。人们常常说某人不自量力,喜欢用蚍蜉撼大树这个词。但是只要足够多的蚍蜉,一起来“撼”大树,树焉有不倒之理?所以说不要小看微小的动作,积累起来就是很大的力量。

及时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等——潭腿

中国武术有“南拳北腿”之称,“北腿”则以潭腿等为代表。其名称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此拳法注重腿法,发腿疾速,以大腿带小腿,集力于足,突发迅击,快速伸屈,弹如弹丸,故名弹腿。一说此拳起源于河南潭家沟或山东龙潭寺,两地均有“潭”字,故名。后来,潭腿传于回族,所以在回族中有“教门弹腿”、“回门秘拳”之说。

日出于泰山之巅,空旷间,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这也可以看作是潭腿的风格。潭腿是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精神饱满,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步型多弓步、马步,腿法多弹踢。弹腿技击讲究上下盘同步出击,迅捷无比,令对手防不胜防。下盘发招讲究腿三寸不过膝,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数最多,力度大,拳势猛。套路有十路弹腿、十二路弹腿、六路弹腿、十八趟砸拳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器械和对练等。潭腿有各种流派,如临清潭腿、少林潭腿、精武潭腿、教门弹腿、通备弹腿等。

临清潭腿为五代后周龙潭寺昆仑大师所创,其有十路拳;少林潭腿是明朝正德年间,河南嵩山少林寺相济禅师和山东临清龙潭寺跃空大师将少林的罗汉拳与临清潭腿结合所创,共十二路;其余如精武潭腿、通备潭腿等,都是分十路或者十二路,可见其传统和渊源。这些流派名目不同,且各有特点,但功夫精髓不变。

笔间波澜

月悬于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这是南派武术的风格。这与南方人的个性和身体特征比较相符,细腻、婉约,健硕、精干。而北派的武术风格则与南派大不一样,舒展大方,大开大合,符合北方人的特征,粗犷、豪爽,高大、彪悍。比起南派的含蓄,北派更显真性情。从现实的角度讲,落落大方的北派风格,在生活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处世法则。它规避了由于含蓄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敞开胸怀充分交流,这无论从沟通还是从合作方面来讲,都节省了成本。

结合自身和他人的力量,顺势而为——刀法

刀为“百兵之胆”,是中华武术中最重要的器械之一,也是中华武术中的珍品。刀的种类、形式甚多,各门各派练法也不同。自古至今,练武术的人用刀的最多,也总结了许多刀法套路,形成了许多刀法派别。

武术里的刀法,除了具有实战性的刀法外,就是器械套路,器械套路不仅具有气势庞大的观赏性,也有一定的实战性。在器械套路方面,现存的主要刀法派别有:日月乾坤刀、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梅花刀八门、金锁刀、八卦刀等。

使用的刀种轻重、柔韧各有不同,而且刀法也不一样,有的偏轻灵,有的偏凝重,有的偏精准,有的偏凶猛。但是不管怎样,不同门派的刀法虽各有特点,但总结起来也有共同点:一是沉猛的刀招,与剑相比,刀法大开大合,变化较少而威力不减,凭借刀自身的力量,和人力的劲道,顺势使之,威力无穷。二是凶猛的刀招都带有相应的步法,在刀法中步法极为重要,常常起辅助攻击和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刀法经过岁月的淘洗之后,依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今天,虽然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但是在传统武术之林里,依然可以看见刀的身影。

笔间波澜

武术中的刀法,暗藏力道于大开大合之间,其锋芒不可阻挡,其劲势不可硬拦。手起处,刀光寒闪,危急已至,凶险万分。比起剑法的轻灵巧妙,刀法的风格则比较凝重,如果说剑法的曼舞轻点,恍若一个翩翩少女的话,那刀法的暗沉劲道,则仿佛一个不死金刚。刀法的性格里没有细腻,只有狂放和豪爽。狂放和豪爽有时会因为太直接而不能被人们接受,但是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比较可爱,没有太多绕人的花花肠子,虽然粗鲁,但是率真,虽然狂放,但是真诚。比起那些自诩君子的人们,他们少了一分虚伪。什么是君子,虚伪的不是君子,那是伪君子。所以看一个人不要看他的外表,而要看他的内心,不要因为表面的狂放粗俗而否定一个人,也许在那些你所不屑一顾的外表之下,是一颗真挚的心。

稳而不死,活而不滑——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