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08

第8章 书卷多情似故人,词解心中意(4)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方面,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刘徽对此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笔间波澜

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胚胎时的拙陋和绽放时的美丽。《九章算术》是通过多人之手逐次整理、修改、补充而成的集体创作的结晶。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这些不足总是能吸引很多相关人士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在精推细算的同时,将所有的理论严谨化、科学化。这就如同很多人不希望有完美的人生一样,只有不足和缺陷,才能激发人们追求的信念和对生活的渴望。断臂的维纳斯成就了一代美的传奇,舞蹈《千手观音》更是由不完美转向完美的典范。

通过协调统筹思想——《天工开物》

宋应星年轻时读书就非常勤奋,知识涉猎很广。他不仅注意研究生产技术的学问,对自然哲学、天文学和乐理学,也做过较深的探讨。为了编写一本关于生产实际的书,他广泛调查了农业生产情况,并对许多农业谚语作了分析考证。例如,他记载的“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就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宋应星观察事物非常仔细,他在《天工开物》中专讲蚕、桑、丝、棉、纺、织这一卷时,曾亲自数过每只雌蚕蛾产卵有300多粒,而且没有堆成一堆,而是自然均匀地铺撒在纸上。

为了弄清楚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宋应星到榨油坊进行调查,了解到芝麻、菜籽等16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并把调查结果记入了《天工开物·膏液》卷里。

宋应星善于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他研究蜜蜂的生活规律时,参考了《蜂记》中记述的蜂王的作用,从而把蜜蜂的活动了解得一清二楚。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全书共18卷,叙述了陶瓷、采矿、冶炼等物品的原料生产和制造过程,是一本极丰富的科学技术巨著。

笔间波澜

与其他的科学技术性著作不同,《天工开物》回避了技术追求的单一性,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协调同样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没有做及时的沟通,就容易累积下很多问题。比如代沟的产生,就是父母和孩子没有做好直接的交流。父母与孩子是这样,身份不同的人也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公司的员工,在做工作的时候如果没有与上司做好沟通和协调,就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让自己白忙一场或者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注意跟别人的交流,通过协调的方式统筹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齐民要术》

贾思勰很注重实践经验。为了了解畜牧业的生产知识,他开始养羊。开始时,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他养的200只羊饿死了一大半。贾思勰并没有气馁,他种了20亩大豆,又养了一群羊。他想,这次羊有了足够的食物,应该不会死了吧!谁知过了不久,羊还是死了许多。贾思勰百思而不得其解,实在无计可施。邻里看到他这种状况,怕他急出病来,打听到离他们100多里外有一位养羊高手,立即把这消息告诉了他。贾思勰听后二话没说,连夜赶到那里向老羊倌求教。

贾思勰一到老羊倌家,便拜老人家为师,把自己养羊的情况和盘托出,诚恳地请老人家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留他在家住了好几天,让他仔细观看自己的羊圈,并且把羊的选种、饲料的选择和配备、羊圈的清洁卫生及管理方法一一细细讲给他听。贾思勰从老羊倌的叙述中,明白了自己第二次养羊失败,大概是由于羊圈管理不得法的缘故。老羊倌说:“尽管你吸取了第一次饲料不足的教训,准备了足够的饲料,但你不懂得羊是不吃弄脏了的饲料的道理。你不打扫好羊圈的卫生,你把饲料乱扔在羊圈里,让羊在上面踩来踩去,就是准备再多的饲料也是没用的啊!不过,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定会把羊养好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思勰回去后,按照老羊倌的指点又养了一群羊,他把这群羊养得膘肥体壮,产奶也多,成活率相当高。从此,贾思勰的名声传了出去,人们信服地称他为“养羊能手”,前来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笔间波澜

贾思勰深入民间,跟农民做进一步的接触,从平凡的生活中吸取经验,最终写成了《齐民要术》。其实,平凡的生活才是智慧的源泉,成功并不需要多么宏伟的计划,并不需要大肆渲染,只要你懂得付出,有信心,懂得在平凡中吸取和累积,就一定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武经七书》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听到消息以后怒不可遏,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讨伐吴国。蜀国军队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利用有利地形,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连胜十余阵,士气正盛,直至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攻至彝陵、猇亭一带。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蜀军士气正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处于劣势,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静观其变,伺机反攻。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因为不熟悉地形,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军阵,渐渐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这样对峙了半年,蜀军的斗志开始松懈下来。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还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大忌。眼见时机成熟,陆逊马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四处逃窜。陆逊命人放火烧了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慌忙撤退,伤亡惨重。陆逊留下了战争中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历史佳话。

古时战事颇多,人们对于凝结军事智慧的书籍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于是,出现了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的《武经七书》。《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笔间波澜

把七部著名兵书汇总,成就了《武经七书》。所以,最好的智慧就是汇集所有人的智慧。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会学数学,也会学语文……将所有的学科智慧凝结于一身,在知识海洋里,就能逐渐领悟到真谛。现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也开始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编辑组稿子,科学家搞科研……都离不开网络。为什么网络能够如此迅速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就是因为它对生活中所有的知识进行了汇总,需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要善于将多方智慧融合,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孙膑兵法》

公元前354年,魏国命将军庞涓率军伐赵,兵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邯郸在久围之下濒临城破,而魏军也因久攻不下,损失很大。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击魏救赵。孙膑分析形势,认为魏国因主力远征,都城十分空虚,于是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庞涓闻之,忙率疲惫之师回国自救。至桂陵时,遭齐军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几年后,魏国恢复了国力,再次发动战争,将矛头指向了韩国。韩国抵挡不住魏军的攻势,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前一次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10万大军,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略性决战。孙膑为蒙蔽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一路上,他用“减灶计”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敌深入。庞涓果然上当,率轻骑精锐,丢下步兵,兼程穷追。至马陵,与齐军主力相遇遭伏击,庞涓兵败自杀。齐军遂全歼魏军,俘太子申,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马陵之战后,田忌遭人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又称《齐孙子》。《孙膑兵法》继承并丰富了《孙子兵法》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用种种方法造成敌人迷惑、骄傲、愤怒、饥饿、疲劳和兵力分散,然后“我并卒而击之”。它认为事物的普遍规律是“至则反,盈则败”、“代兴代废”、“有胜有不胜”、“有能有不能”,因此战争中不能“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能靠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态势取胜,而必须“以万物之胜胜万形”,即因敌情的千变万化而创造无数种方法和态势取胜。

笔间波澜

《孙膑兵法》强调出奇制胜,而这种出奇制胜是建立在对自己和敌人的了解基础上,所以只有综合衡量自身的实力,了解对方的情况,从而进行恰当的战略部署,才能做到百战百胜。人生也像是一场战役。社会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舞台越绚丽,陷阱越多。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场战争才刚刚开始,一切还在漫长的过程当中,挫折与磨难、欢喜与忧愁都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要一直处于备战状态,不要等真的经历事情的时候,乱了阵脚,失了方寸。对于未来,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充分的思想准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