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09

第9章 疾病论治(3)

典型病例如:侯某,女,36岁,2009年10月20日初诊,全身反复出现风团1年余。发作不定时,无定处,躯干及四肢散在粉红色风疹块,胸腹部较为密集,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西医抗过敏治疗,曾服用胸腺肽、息斯敏等药物效果均不佳,近日频繁发作,夜间加重,瘙痒难耐,烦躁不得卧,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李老治以凉血活血养血,祛风止痒,方以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如下: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2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紫草15克、生甘草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白蒺藜10克、秦艽10克、制首乌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上方5剂煎服。于2009年10月27日,患者复诊,自述服药后风团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数量亦减少,瘙痒亦减轻,睡眠改善,二便正常,嘱其继服6剂,症状消失,电话随访得知未再复发。

李老用药特点:1.李老针对慢性荨麻疹久发营虚的病机,以四物汤重用生地,加用丹皮。紫草、制首乌等以养血凉血,重用凉血活血之品。2.因本病多因营血虚为主,风邪为标,故轻用疏风宣透之荆芥、防风、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痒。3.应用虫类药搜风透表,蝉衣质轻性浮,味甘性寒,消散风热,止痒之效佳;僵蚕清散风热止痒之效亦佳,体现了虫类药搜风之效。

李老认为:荨麻疹古称瘾疹,又称风疹。辨证要点是皮疹红者多血热,白者多气虚或湿重,瘙痒者是风盛,治疗大法是风盛用羌活、防风、荆芥,凉血用赤芍、丹皮、生地、紫草,痒甚加蝉衣、僵蚕,日久不愈当用酸敛,乌梅、山萸肉、白芍等药可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可于方中配伍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病甚则用虫类药搜风,全蝎、蜈蚣可用。老年人可多加养血之药。

李老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之特色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致病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确切原因尚在探索中。其特征是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曾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多发于青少年及壮年人,按照其发病情况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中医没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名,根据其常见的心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爪甲无华、出血、舌淡脉细等归属于血证、虚劳、血虚等范畴。李老认为再障急性期常表现高热、出血、重度贫血等。按照中医辨证为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止血,方用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待发热、出血症状得到控制后也就是急性再障转入慢性再障,患者无发热、出血等症状,主要以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恶心、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李老认为此阶段属于脾虚证,气阴两虚之范畴,故治以健脾益气养阴,方以归脾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典型病例:任某,男,25岁,2010年3月26日初诊。以低热,皮肤瘀斑,伴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前来就诊。刻下:乏力气短,活动后加重,睡眠差,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在宁医附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8克/升,血小板:克/升,红细胞克/升,故被诊断为再障,每周需要输血200毫升,李老认为此阶段属急性发作期,辨证为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止血,方药: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法半夏10克、桂枝10克、防风10克、白茅根30克、藕节30克、大小蓟30克、生黄芪40克、当归15克、三七粉3克冲服,生地2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水牛角30克、炙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上方6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时患者自述服药后全身瘀斑明显消散,体温正常,继服6剂后,患者自述无明显不适,查血常规:血小板23克/升,血红蛋白:69克/升,红细胞2.3克/升。李老认为此时再障已经转入慢性期,辨证为气阴两虚,治以健脾益气养阴兼安神定志,方以归脾汤合生脉饮加减如下:鹿角胶10克、阿胶1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元肉15克、茯神10克、炒枣仁10克、木香6克、远志6克、炙草6克、熟地30克、肉桂10克、五味子6克、麦冬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连服3月,复查血常规:红细胞3.45克/升,血小板112克/升,血红蛋白123克/升。

李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出血证,出血证中医多分为热、虚、瘀三型。再障出血多为脾不统血所致,属于“虚”,而热盛迫血妄行者在本病中少见,清热凉血止血可收效。而脾不统血出血者,用归脾汤可止。病情迁延不愈,往往出现血虚证,亦可属于归脾汤之治疗范畴。病情转为慢性者,在补气养血理脾的同时要注意补肾,因久病及肾也。日久亦可至虚中夹实,即有瘀血阻络,适当加化瘀药如三七粉、茜草、丹参等可也,不宜加破血之品。

李老论治小儿感冒之特色

感冒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使用抗生素及退热剂很普遍,虽高热易速愈,但患儿常常低热,尤其下午发热者多见,缠绵不愈。李老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热化,且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家长调护失宜,故在外感发热之时常兼夹积滞。故患儿每次感冒即可出现恶心、纳差,或者每次饮食不适即易感冒,出现发热、咽痛、恶心呕吐。因此治疗中只是退热,虽高热可退,但是积滞内停,腑气不通,内有郁热,导致低热不解。故李老常采用清热消食法来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屡用屡效。

典型病例:田某,女,3岁,2010年5月4日初诊。家长述:患儿反复感冒,发热5月余。每次感冒需要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反复低热。近两日因受风后又出现发热,体温38﹒5℃,服用退烧药后体温稍退。刻下症状:患儿精神差,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舌苔厚腻,脉浮数。查体:体温:38.2℃,双肺呼吸音粗。血常规:白细胞略高,诊断为风热感冒兼积食,治以清热解表,消食导滞,处方如下:金银花6克、连翘6克、荆芥3克、紫苏3克、黄芩6克、苍术6克,厚朴3克、陈皮6克、半夏3克、鸡内金6克、焦三仙各6克,上药3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汗出热退,体温36.8摄氏度,食欲增加。上方去银花、连翘后继服3剂,患儿体温正常,食欲佳,精神好。

李老认为:小儿感冒发热,必须清热、消食并举,故用荆芥、紫苏发汗解表,宣肃肺气。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旨。用黄芩、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苍术、厚朴、陈皮、鸡内金、半夏、焦三仙健脾消食导滞,有扶正祛邪之作用,诸药合用,共凑清热解表,消食导滞,扶正固本之功,效果良好。

治疗小儿之病与成人多有不同,不同在于小儿急性病,热性病多,外感病多,内伤病少。另外,因小儿常贪食,饥饱难以自制,故伤食者多。且一见小儿不食,家长则千方百计欲其多食,本是伤食不重,略予以节食则可自愈,每多在家长的苦劝之下又复多食,导致食积轻症变成重者。故治疗小儿病不应忘记消食化积,非外感病,其余病证亦应念念不忘消食化积。

李老论治妇女郁证之特色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部胀痛或者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物梗塞、失眠等各种复杂之证。《丹溪心法》中称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其中临床以气郁为主。妇科郁证为妇科疾病中常见的证候之一,属于情志疾病范畴,其发病多因情志所伤。忧思郁结导致气机不畅,疏泄失职,肝气郁结,久则可见五脏气机失和。妇人经、孕、产、乳,数以脱血,屡之耗精,致使精血两亏。肝肾失养不调,肝胃不和等脏腑功能紊乱加外界刺激及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郁证多发,古人有“十妇九郁”之说。可见妇人之郁证相当广泛。李老认为妇科郁证,重在治肝、调气理血,兼顾其他脏腑,肝为血之脏,血燥则苦急,肝脏喜调达,抑郁则滞塞,治以养血缓急,疏肝调理。在临床治疗中,可归纳为:疏肝解郁、清肝和胃、疏肝止痛、疏肝养血、清热疏肝,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疏肝补肾、暖肝温经、疏肝活血散结、疏肝理气化痰、疏肝理气通络等法。

李老常用的方剂有:1.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主要用于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所致的痛经,行经期乳房胀痛者。2.四物汤、人参滋血汤,疏肝养血,用于肝血虚之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闭不行等。3.龙胆泻肝汤,清肝调经汤,疏肝清热,治疗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所致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行头痛等。4.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之经行眩晕等。半夏厚朴汤、苍术导痰汤疏肝理气化痰,常用来治疗气滞痰阻所致之闭经、梅核气等。李老常用药物有:按病位用药,如头胸部常选用白蒺藜、菊花、川芎等;胸胁部常选用柴胡、郁金、香附、枳壳等;小腹正中加用乌药、厚朴;四肢常用苏梗、桑枝等。

李老认为:古有妇女“以肝为先天之说”,虽不甚全面,亦可反映出妇女肝郁气滞之病偏多。郁证表现多种多样,终不离气滞肝郁之范畴,更有兼心、兼脾、兼肾、兼肺之说。当审证明确,随证施治。古有六郁说,为气郁、食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亦当理解为在气滞的基础上引起食积、血瘀、痰结、湿停、化火等。理气亦为基础治法,余则在随证加药耳。

李老论治带状疱疹之特色

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疾患。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者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好发于春秋季节及成人,好发于胸胁部,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李老认为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多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常以清泻湿热,解毒止痛为治疗大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典型病例:马某,女,37岁,一周前突发右侧胁肋部疼痛难忍,继则出现红斑,水疱,排列成带状,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聚集一处。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伴有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李老辨证为肝经郁热证,治以清泻肝火,解毒止痛,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如下:炒栀子10克、龙胆草6克、柴胡10克、川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紫草15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花粉10克、生甘草6克、白芷10克、青黛15克、黄芩10克,上方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复诊时患者自述服药后红斑色淡,疼痛略减轻,水疱渐干燥,继服上方12剂后电话随访得知诸症均已消失,未再复发。

李老认为:本病发生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壅积,夹风邪上窜而发,火毒炽盛而发于躯干,故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故以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柴胡清热解毒,川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紫草清热凉血,共同达到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之效。

李老论血府逐瘀汤应用特色

血府逐瘀汤原出自于《医林改错》,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可用来治疗胸中血瘀证,证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者呃逆日久不止,或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超热,唇暗或两目黯黑,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或者弦紧。李老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的失眠,收效甚好。

典型病例:某女,47岁,自述失眠反复发作3年余,伴有烦躁易怒,严重时彻夜难眠,多疑多梦,舌暗苔薄白,脉细。李老用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红花6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炒酸枣仁20克、生龙牡各30克、生珍珠母30克,5剂水煎服。复诊时患者自述服药后能入睡达4~5小时,继服上方6剂,三诊时患者自述易入睡,情绪稳定且不依赖于安眠药就能轻松入睡达5~6个小时。要求继服上方以固疗效。李老认为失眠是因为阳不入阴引起的,多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因血之来源是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濡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阴精内守,卫阳护于外,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若胸中瘀血阻滞,血瘀气滞,气血郁而化热,热扰心神则见失眠。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

李老认为:血府有瘀,心肾不交,失眠病成矣。必久病方有此证。活血化瘀同时必须加益养心血心气的药物方可建功。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诸多活血化瘀之方,用药有同有异,当从同中找规律,从异中求变化则可推王氏思想之精髓,全面掌握瘀血证之治法。

李老论川芎茶调散的应用特色

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甘草组成。主治外感风邪头疼,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李老应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