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48710800000003

第3章 博物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1)

问题与发展策略初探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控制,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可以完整、准确地统计藏品数量、种类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也是促进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数字技术教育产品市场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大量可接触和不可接触的文化遗产正在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产业资源。

目前,数字博物馆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方兴未艾,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目标和统一布局以及宏观规划,现有体制不适应信息资源建设需要。长期以来,博物馆管理重藏轻用,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导致在文博信息资源建设上仍追求“小而全”和“大而全”,从而抑制了信息资源传播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博物馆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本文提出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博物馆标准化建设和共享机制至关重要。博物馆要以开放为主,积极开发文博信息产业资源,为公众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文博信息化数字资源政策法规与标准化

一、概述

信息是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结构中的状态和人们对其认识的结果。信息化是在组建和使用信息资源基础上,为满足公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的信息需求和实现权益而进行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建设过程。我国在《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全国文物信息数据库,加强文博信息标准化研究,初步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博信息对外交流,提高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在虚拟空间的地位和作用,力争我国文博信息化工作达到较先进水平。

博物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存储和传播展示文物遗产信息,建设文物藏品数据库信息管理和检索系统,开发数字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信息技术和服务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博物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以及文物数字化和博物馆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和网络信息虚拟展示系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平衡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博物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系统主要分为四部分,即:虚拟博物馆、实物数字化、虚拟游览、动态浏览及信息检索等。数字化博物馆核心就是一个能共享和处理博物馆基础数据,并结合图形、图像、视频等静态和动态信息来表达结果的信息系统。

数字博物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数字化典藏。数字化典藏的标的包括器物、标本及文件等相关信息。各研究领域的器物及标本等透过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3D模型虚拟制作等数字化工作加以储存,结合相关文献及解说,并配合文书文件等图书数字化、智能型全文检索、网络搜寻等功能为大众提供一个分享使用的空间。

(2)数字化展示。目前常见的展示形式包括虚拟展示厅以及主题展示。虚拟展示厅是利用3D影像或者虚拟实境技术模拟博物馆的展示厅,提供一个在网络上供大众公开浏览的管道。而主题展示则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换主题,将特定展示或研究成果在网络上呈现,借由网络自主、多元化、互动性高的特性,将博物馆展示教育的特性扩充到最大。

(3)远程教学。为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将其中丰富的典藏、研究及展示资源,经过专家整合,配合各级学校的教学课程,制作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网络上提供教学节目下载,或实时在线双向互动教学。

目前很多博物馆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能非常方便地采用多种检索条件对文物文字描述信息和文物影像信息进行检索。

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信息借助网络向全球传播扩散的趋势的加强,也随着文物和博物信息化需要的日益迫切,如何规范文博信息化的运作方式,科学合理地引进信息技术,加快藏品电脑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切实提高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合理规划文博信息化资源分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外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用法律和政策加强博物馆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因此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在文博信息管理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关于信息专业人员的行为规范更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和约束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重视这个问题。

二、博物馆信息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

1.博物馆信息资源的特征

(1)可分离性。文物分为实体和信息两个部分,实体多半是采用一定的手段保存起来,如保存在文物库房中的文物、保存在室外的不可移动文物等,而信息这一部分是记载了包含影像在内的文物本身的各项特质,它是可以脱离实体而存在的。这就不同于金融等信息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文物信息的传播一般不会影响文物实体的安全。

(2)沉淀性。文物数量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考古田野发掘、收集社会流散文物而产生的。文物信息具有不易变性,即所记录下来的数据是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对其数据库的建设而言就是沉淀性的,几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但由于文物数量众多,按南博藏品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每一件文物的著录项又多达146项,并且包含高清晰度的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因此文物数据库的建设是异常繁重的工作。

(3)共享性和非独占性。文物信息可以反复多次交换和共享而内容不会受到损耗和丢失,因此,为了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应发挥其传播范围最大化效用。同时,作为信息的使用者无法独占信息,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对于使用者而言是平等的。

(4)可再生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毁就无法复原,因此,文物管理是以保护为主的,但是文物信息是对文物的模拟和重构,对于文物信息来说,在不影响实体文物的安全和价值的基础上,可以替代性地基本达到文物信息展示和交流的社会作用。

(5)可转让性。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非法商业转让的,但是文物信息资源则可以商品化,通过市场经营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文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发掘文物的信息价值,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推动文博业的机制变革。

2.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文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控制。文物是国家的资产,也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目前由于国家缺乏有效的信息控制方式,使国有资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根据文化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这些要求有必要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2)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也有利于提高文博管理水平,可以完整、准确地统计藏品数量、种类等。目前国家在管理文物方面,手段还较为落后,不能实现集约化管理。如果将文物信息化就可以实现系统管理和信息集成控制,从而降低成本,减少人为失误。

(3)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也是促进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清晰度图片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文物暴露于不适合环境中的次数,有利于延长文物实体的寿命,便利、灵活的检索手段,有利于展览主题的形成,大范围内的文物信息共享,又有利于展览内容的充实。

(4)博物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并且能够与其他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链接”,甚至辅以不同领域中专家学者的咨询与解说。将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广义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普遍链接,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

(5)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全国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链接点。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要想完成这个过渡,就必须坚决执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必须建设全国的信息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和博物馆正是全国信息网络上的重要节点和知识仓库。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收集和长期保存自然和人类可靠的见证物的功能;能够较好地解决博物馆长期存在的保存与使用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博物馆信息化是国际热点,如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Research Libraries Group,RLG)在1997年发起了REACH项目,主要是研究现有的关于博物馆收藏的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提炼开发博物馆对象信息的在线数据库服务。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主持一个关于美国文化和历史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加拿大遗产信息网:迄今为止世界上计划最周密、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博物馆网;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等也在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我国博物馆管理的现状

目前建立准确的、完备的藏品档案是博物馆保护与运转藏品的基础。其中建立完备的藏品总账是保护藏品、杜绝藏品流失的关键环节。一般地说,物品入藏博物馆要经过法律程序和科学整理程序,这两个程序又是交叉的,其流程为原始登记、鉴定、总登记账。原始登记(入馆凭证也称登记表,原始登记账也称流水账)是法律程序的开始,是作为建立正式藏品账的法律依据。鉴定是对入藏品进行科学整理程序的重要开端,也是科学编目的依据。藏品总登记账是馆藏文物正式的法律文本,视为财产账。西方国家称为藏品清单,意思是一样的。从程序上说,文物一进馆,博物馆就承担了保护它的法律责任,及至进入总登记账后,文物就成了正式的馆藏品,从而决定了它作为馆藏品的法律上的身份,要处置它就要按法定程序进行。

1986年我国文化部颁布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多年来不断地进行专业培训,但许多博物馆至今未建立藏品总账,有的以流水账代替,有的以分类账代替。有些顶级大馆号称馆藏多少多少万件,实际上相当大部分还在总登记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