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户部报告说:吉林乌拉地区打捕貉鼠不足额,供应不上,管理此事的官员应该议罪。康熙帝说:数年以来经常捕打,所以貉少,只能维持原数而已。就因为不够数,讨论处分有关的人员,等于是给无辜者加罪,实在不公。如果得不到上等的貉皮,朕但愿少穿一件裘皮大衣,那有什么关系?而且貉价非常昂贵,又不是必需品,朕也没有必要非享用不可,命令有关部门转告乌拉将军酌情办理。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对直隶巡抚于成龙说:朕经行水灾地方,见百姓以水藻为食,朕曾尝过,百姓的艰苦朕时刻牢记在心上,你们应和朕一样,把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时时关心,才算尽职。
关于康熙个人的日常生活,比起他能支配的财富,比起其他帝王的豪华,那是极其简朴的。法国天主教传教主白晋于康熙二十一年到北京,曾为康熙讲授天文历法及医学、化学、药理学等西洋科学知识,经常出入宫廷,对康熙的日常生活了解得很细。他在向法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做了详细介绍:
从康熙皇帝可以任意支配的无数财宝来看,由于国家辽阔而富饶,他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但是,康熙皇帝个人的生活用品绝不用奢侈豪华的,生活简单而朴素,这在帝王中是没有先例的。实际上,像康熙这样闻名天下的皇帝,吃的应该是山珍海味,用的应该是适应中国高贵传统的金银器皿,可是他却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吃得很少,在饮食上,他从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从日常的服饰和日用品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崇尚朴素的美德。冬天,他穿的是用两三张黑貉皮和普通貉皮缝制的皮袍,这种皮袍在宫廷中是极普通的。此外就是用非常普通的丝织品缝制的御衣,这种丝织品即便在中国民间也是一般的。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他常常穿一件羊毛呢绒外套,这种外套在中国也被认为是一般的服装。在夏季,有时看到他穿着用麻布做的上衣,麻布也是老百姓家中常用的。除了举行什么仪式的日子外,从他的装束上能够看到的唯一奢华的东西,就是夏天他的帽檐上镶着一颗大珍珠,这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也是帝王的标志。在不适于骑马的季节,康熙皇帝在皇城内外乘坐一种用人抬的椅子(肩舆)。这种椅子实际上是一种木制的轿,粗糙的木材上面涂着些颜色,有些地方镶嵌着铜板,并装饰着两三处胶和金粉木雕。骑马外出时几乎也是同样的朴素,御用马具只不过是一副漂亮的镀金铁马镫和一根金黄色的线织绳,随从人员也有节制。
康熙的信条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常思此言而不敢有过。奉行此言便是能行节俭,不搞特殊。
为说明勤俭的深刻意义,康熙帝曾作《勤俭论》一文,主要宣讲勤俭对治理国家、改善人民生活、移风易俗的作用和影响。
俭可养廉,廉必清政,政通人和乃民心所向。康熙帝从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节俭,既要开源,又注重节流,实在是高人一筹。对于后来的领导者,康熙帝当是一个好榜样。
【原典】
此谓一言偾事①,一人定国。
【注释】
①偾事:把事情搞坏。偾(音奋):败坏。
8一个人、一句话可以影响整个国家
【译文】
这就叫做: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
一言可兴邦,也可丧邦
从政者、治国者的地位和责任是一体相连的。地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同时与之俱来的是责任大,权力大,地位也高。所以,人处在一定的高度的职位上,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因为一言可兴邦,也可丧邦。历史上许多正反事例,都能证明孔子关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见解富于深刻的哲理。作为一个有志于国家、有志于社会的人,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从政者、治国者,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唐太宗的名论“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就是一个正面的实例。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帝王的事业,开创和保持哪一样事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的时候,各路英雄竞相起兵,被攻破的才能降服,被打败的才能制伏。从这方面说来,创业艰难。”魏征回答说:“帝王起兵,必然乘着世道衰败混乱的时候,消灭掉那些昏乱狂暴的人,百姓就乐于拥戴,天下人都来归附;上天授命,百姓奉予,故创业不算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志趣趋向骄奢淫逸;老百姓希望休养生息,但各种徭役却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疲敝,而奢侈的事务却一刻不停,国家的衰落破败,常常由这里产生。以此而论,保持已经建立的功业更艰难。”
太宗听完两人相互对立的意见后,说:“玄龄过去跟随我平定天下,饱尝了艰难困苦,出入于万死之中,侥幸地得到一条生路,所以看到的是创业的艰难。魏征和我一起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萌芽,重蹈危亡的境地,所以看到的是保持已建立的功业的艰难。这真是‘创业难,守成也不易’。”接着唐太宗又说:“不过,现在创业的艰难既然已经过去,保持已建立的功业这一难事,我应当与你们一起谨慎地对待它。”
表面上看起来,李世民在两种不同意见面前折中、和稀泥,其实不然。李世民这句话可以说是兴邦之言,其一,他能把创业、守业同等看成艰难的事,则会像当年马上打天下那样含辛茹苦,精心守成。其二,他还知道适时转换重点,看到艰辛创业已成历史。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如今的重点是思虑怎样守成。悟出了创业与守成同等重要的道理,并有一种守成的责任感,所以能发出“创业难,守成也不易”的感叹。也正因为他从内心真正感到“创业难,守成也不易”,从而能焕发出一种励精图治的精神,保持从谏如流的态度。并且重农事,轻徭薄赋;恣其耕稼,保民而王举;节俭于身,恩加于人,终于换得一代“贞观之治”。
说到“一言丧邦”,也可以举很多例子。历史上楚汉之争时,当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天下就可大定。可是项羽对这个定都的建议不采用,他有一句答话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就凭这句话,他和汉高祖两人之间气度的差别,就完全表现出来了。项羽的胸襟,只在富贵以后,给江东故乡的人们看看他的威风,否则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没人看得见。他英勇有余,但思想却如此狭隘、幼稚,所以项羽注定要失败。
清代嘉道年间,有个与龚自珍齐名的文人王昙,写了四首悼项羽的名诗,其中有一首说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这首诗可以说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句丧邦之言的最好注脚。
至于那些得志便猖狂骄奢,胡作非为,而又一意孤行,听不得别人批评意见的人,“一言丧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隋炀帝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隋文帝在位时,隋朝相当安定富裕,隋炀帝篡位后,其荒淫奢靡,挥霍无度,大兴宫苑,侍候他的乐师、舞妓有3万人,其率领12万人南游江都,挽船的壮丁多达8万人。开国元勋、当朝执政二十年的大功臣只是在私下里批评他太奢侈,就被他杀了。他对名士虞世南说:“我生性不喜欢人家提意见,大官提意见,我不会饶他;卑贱的人提意见,我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你记着吧!”正因为这样,短短十四年时间,就把隋朝一统锦绣江山葬送了,自己也被人缢死。
做国君是这样,做平民也是这样。知做人之不易,从而时时刻刻警示、激励自己,恭谦随和而又志在刻苦,这样的人终会有所成功。相反,任性使气,图一时快活,说话做事缺乏周全考虑,而又意志薄弱,不能奋发上进,这样的人则一辈子都难有什么可观之处。
一个人的言论往往体现着他的思想,而一个人的思想往往又决定着他的行为,因此,我们从一个人的话里,几乎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前途、事业命运。尤其当一个人居于高位,他的言行就不仅仅只关系到他一个人,因此,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并不为过。所以,无论我们身为平常人还是位高权重之人,都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把言行和地位、责任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才不致让自己一事无成或一败涂地。
【原典】
尧、舜率天下以仁①,而民从之;桀、纣率②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③,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注释】
①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一位是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另一位舜,是尧的接班人,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尧、舜是古代传说中圣明仁慈的领袖,历代被尊为圣君。率:同“帅”,率领,统帅。
②桀、纣: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为人残酷暴虐,荒淫无度,后被商汤所败。纣,商代最后的君主,生性残暴,后为周武王所灭。桀、纣历来被认为是两个暴君。
③令:号令、命令、政令。
9以“仁”治国,民而从之
【译文】
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而自己嗜好凶暴,民众是不会服从的。
以“仁厚”赢得人心
历史永远都像一把公正的刷子,将无道之人刷入黑暗的角落。正所谓得民心的人,才能成功地夺得天下,否则,无论在什么年代,无道者的下场永远只会是纣王的翻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农民领袖,只有君明臣贤,心中装着百姓,带头励精图治,才能赢得民心,坐稳天下,造就一代盛世。
汤,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唐、大乙。生卒年不详,商部落首领,灭夏而建商。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桀担心汤势力壮大而威胁自己,便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送桀以重金,并贿赂桀的亲信,使汤获释归商。
当时夏桀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见夏君主桀暴虐残忍,喜好淫乐,已失去民心,决心灭夏。他加紧准备,采取了一系列强商弱夏的措施。他首先将居住地迁至亳,以便于今后的军事行动,因为从亳到夏朝的统治中心——伊洛河流域是一片平原旷地,同时他对内实行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的政策,使人民生活安定,物资积累日益增多。
汤以仁厚收揽人心,争取人民的支持。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见一个人在树上挂起一张网,还喃喃自语地说:“不论天上来的,还是地面来的,凡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鸟,都飞进网里来。”汤对他说:“你做事怎么可以这样绝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的网就可以了。”此人便依言照办。汤祷告道:“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的就往左,愿意往右的就往右,只有不听我话的鸟儿,才飞进网里来。”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的宽厚仁慈,纷纷拥护他,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汤一方面用仁德感召诸侯,另一方面又用武力剪除夏王朝的羽翼。他先后攻灭了葛、韦、顾等夏的属国,又击败了昆吾国,并吞并这些国家的土地和财产。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灭夏的时机成熟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名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桀。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双方在鸣条相遇,展开大决战。战前,汤举行誓师大会,历数桀的罪恶,说明自己是奉行上天的旨意对夏讨伐,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而夏军士气低落,很多人都有怨心。两军交战之时,正值大雨狂作,商军英勇奋战,夏军败退不止。最后,汤在南巢俘获了桀,并把他放逐在此,汤军占领夏的都城,正式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汤在各路诸侯的拥护下作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布了商王朝的建立,定都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