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006

第6章 黄埔四期2

对自幼家境贫寒的胡琏来说,来军校过这种艰苦规律的军人生活也还比较习惯,孟老夫子早有古训:“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胡琏熟读古书,对这著名的训诫应是了然于心的,况且他在国民二军冯子明旅有过受训的经历,更懂得军校不是养尊处优的地方,既然打算在军旅中闯出一点名堂来,今后在战场上流血拼杀是免不了的,相对而言,军校训练的吃苦流汗也就根本不足挂齿了。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他对军校的严酷要求倒是不以为忤,只当是为今后堪当大任而对自己意志耐力的磨炼吧。

在半年入伍生教育的严酷训练中,胡琏与同学们一起一边参加对广东军事重地繁重的卫戍警戒任务,一边学习军事基础知识。典、范、令与工兵、军中卫生、劈刺、体操、夜间教育等,是入伍生的必学教范,同时还得摸爬滚打,实习射击、行军、各种兵器操作和营级战斗教练,为成为一名合格军官打好基础。与其它两千多名同学一样,经过入伍生训练,胡琏犹如一只正待破茧而出的蛹,从一个书生渐渐向真正的军人蜕变。

1926年2月,入伍生进行升学甄别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合格升学的学生被分入不同的科系,步科编成了步兵军官生团和预备军官生团两个团,后来也称为一团和二团。顾名思义,这两个团有点提高班和普通班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团的考试成绩好点,二团的就差点。胡琏通过了期终测验正式升为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员,他进的是步科第1团第七连,而黄埔四期日后最出名的另一名学生,则被分配到2团的第三连,这名同学就是林标。国共两方在黄埔四期中日后最出名的这两个学生分在不同的队伍,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学校的教学政策有点关系,当时的黄埔军校讲究的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学生似乎不能单凭军事专业强就获得青睐。

1926年3月8日,黄埔军校举行第四期开学典礼。校长蒋介石照例要对新生发表训话,他首先勉励学生们要时刻准备为革命而牺牲,接着讲了半个小时的“革命的基础”问题,谆谆教导这些新学员,革命党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立足点是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的最后一步是共产主义,他教导新生们说,不要因三民主而排斥共产主义,也不要相信共产主义而排斥三民主义,更不要像前三期某些同学,弄到自家反对自家主义,自家拆自家的战线的地步。

司令台下的军官生们整齐地列队肃立,身材高挑的胡琏站在前排队列中,毕恭毕敬地聆听着蒋校长一口浓重难懂的宁波腔的训话。他和同学们刚刚才结束紧张而与外界隔绝的入伍生训练,对于校长这番话的弦外之音,台下的大部分学生还浑然不觉,而蒋介石却是实有所指的。

当时黄埔岛上的政治风云,已经呈山雨欲来之势。

还在第四期入伍生入校之前,黄埔军校内的政治气氛就弥漫出吊诡之气。1925年8月20日,黄埔建校时的党代表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前遇剌身亡,一般认为,刺杀廖仲恺是由当时国民党右派的领袖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的授意,胡琏开始入伍生训练期间,胡汉民与部分国民党右派的一些重要官员正相继离开广东,新任的党代表是当时被认为左派的汪精卫,他曾大呼“革命的向左来”,黄埔军校政治部自主任熊雄以下几乎全部都是共产党员,校内的政治活空前活跃。黄埔军校的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也在一九二六年初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强调在军官训练中的政治教育比重。而此时,国共虽然还处于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两党的裂痕其实已经显露端倪,可以说是黄埔军校多事之秋的开始。“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就是这种裂痕的具体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