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009

第9章 军校生活2

在这些优秀教官的指导下,早期的黄埔生们虽然接受的只是速成教育,所学得的知识还是足以应付基层军官阶段的要求,大部分人一毕业就马上投入实战,学以致用。以黄埔四期的教官素质和课程安排,像胡琏这样专心又用功的学生,不难在课堂上掌握军学素养的基础条理,形成在实战中以经验自我充实的客观条件。蒋介石也很明白他的学生们在正规军事教育上的局限,北伐结束之后,他大力发展军事教育,并成立了大量深造班以提升他这批早期学生的素质。不过仍有一些军官因种种因素没能脱产参加这类深造进修,而单凭战场经验、战功的积累和个人的悟性升至高位,在这些人当中,胡琏是一个典型。

四期学员正式开始军官生的学习课程后不久,军校纷纷扰扰的左右翼学生团体纷争也终于有了一个了结。在“所有官生应精诚团结努力研究学术”的名义下,蒋介石取缔了青年军人联合会,为示公允,孙文主义学会也一并取缔。此事的导火索,是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此时,黄埔四期入伍生升军官生的开学典礼刚刚过去仅十天。这一事件虽然没有导致像后来四一二政变那样自相残杀的极端结局,国共合作的裂痕显然更加恶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教官如高语罕、恽代英等先后辞职离校,当时的黄埔岛上,也是各种传言、猜测纷纷出笼,学生们莫衷一是,人心惶惶。

蒋介石把黄埔军校看成他安身立业的命根子,岂能让他视为心头肉的

黄埔生们受到“异端”的挑唆而产生对他的不利情绪,他也不愿意政治风潮影响军校学生的日常作息,待事态稍微安定,他就匆匆赶回军校,亲自出面百般安抚。

蒋介石先是在校本部大礼堂召集全体师生大会,后又在总理纪念周发表讲话,表明“绝不承认3月18日那天的事件,共产党有什么阴谋在内”,轻描淡写地把整件事说成是一场误会,已经平息了,要大家安心学习,亲爱精诚,共泯猜疑。接着,他话锋一转:“我军既以三民主义为主义,唯有以信仰三民主义者为干部,而共产主义及无政府主义分子,应暂时退出,以求各军精神之团结,而谋革命之成功。”他目光炯炯,扫视着台下的学生们,语气逐渐激昂起来:“至于说共产党完全脱离了国民党之后,国民党就不能革命,不能存在!这些话!是不应该讲的!……共产党同志,不要这么轻侮国民党。本党所有的宣传机关和言论机关可以讲,就是我们的党报——《民国日报》、《国民新闻》,这样的机关报,也完全是交***同志来办。要晓得,这完全信托***同志能够同我们国民党合作到底。所以宣传上和言论上的机关,一切都由他处理,信托他、重任他,不去过问。这完全可以证明国民党对于共产党问志,丝毫没有存一些彼此之见。否则,国民党怎能把这些重要的宣传机关,信托一个不相干的人,来污辱本党吗?……大家总要相互体谅,两方面自觉错误,免去一份纠纷,就可以团结一份力量。”见台下有的学生神情茫然,他又加重语气道:“如果本校长不革命,反革命,同学们就应该打倒我!”参见《蒋校长辟谣谈话》和蒋介石《关于“中山舰事件”》(《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蒋介石貌似公正的言辞,很能迷惑一大批黄埔军人的心,否则就难以解释当初这么多追求进步的黄埔青年会留在国民党军队,心甘情愿效命于他们的校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期,蒋介石自知羽毛未丰,表面上对共

产党表现得相当合作,而且言必称革命。孙中山逝世时,国民党的右派曾一片鼓噪,质疑联俄联共的政策,蒋介石则公开讲话:“反革命的势力虽然很大,但是我们有国共两党的合作,有全国民党的支持,总理死了,还有鲍顾问(注:指苏联顾问鲍罗廷)领导我们,总理的精神不死!”国民党的右派干脆说蒋介石已经加入共产党了。连共产党当时都没有把蒋介石当成右派,而是作为可以合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