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091800000035

第35章 宝宝的生活宝典(6)

妈妈要根据婴儿啼哭的不同声音,做出适当的反应,满足婴儿的正常需要。

(9)让婴儿俯卧,观察婴儿能否把头抬起,离开床面45度以上。

答案及指导:

婴儿头能够离开床45度以上则通过。

在俯卧时,让婴儿做抬头动作,并练习用手支撑前身。例如将婴儿俯卧,在婴儿头部前上方用摇铃等有声玩具逗引婴儿,使婴儿努力抬头向上看,并试图用手支撑起头、胸部。

(10)让婴儿俯卧,把一些轻巧、颜色鲜艳的玩具放在婴儿手上,看婴儿是否会用手抓住玩。

答案及指导:

婴儿能用手抓玩小玩具则通过。

俯卧时要让婴儿自由活动四肢,把双手露在外面。放一些轻巧、鲜艳的小玩具给婴儿自己抓玩,练习抓握动作和俯卧的支撑能力。

奶瓶奶嘴的采买与使用要领

奶瓶是婴儿必不可少的用品,妈妈为了方便起见,应该为宝宝准备7~8个奶瓶,才可满足日常所需。

奶瓶构造

一个完整的奶瓶包括

奶瓶外盖:用于防尘、防污染。

奶瓶内盖:用于固定奶嘴。

奶嘴:用于宝宝吸吮。

瓶身:用于盛奶、果汁、米糊等。

奶瓶种类

(1)玻璃奶瓶。

优点:易于蒸煮消毒,没有毒没有味,透明度高,坚硬不易变形。

缺点:易摔碎、分量重。

耐热温度:120℃。

使用建议:适合居家使用。

(2)PC(聚碳纤维,一种没有毒塑料,俗称太空玻璃)制奶瓶。

优点:分量轻,不易摔碎,耐高温。

缺点:食品放入时间过长可能会有异味、透明度稍差、硬度差。

耐热温度:105℃。

使用建议:适合外出使用或宝宝自己拿着用。

奶瓶容量

240毫升奶瓶:主要用于喝牛奶及添加辅食。

120毫升奶瓶:主要用于喝水、果汁或添加辅食。

240毫升奶瓶和120毫升奶瓶是最常用的两种容量的奶瓶。此外市面上还有200毫升、160毫升、150毫升、80毫升、40毫升等等多种容量的奶瓶可供选择。妈妈们可根据宝宝需求量任选。

奶瓶形状

圆形:适合0~3个月的婴儿用。此时期,婴儿吃奶、喝水主要是靠妈妈喂,圆形奶瓶内颈平滑,里面的液体流动顺畅。母乳喂养的婴儿喝水时最好用小号,储存母乳可用大号的。用其他方式喂养的婴儿则应用大号喂奶,让婴儿一次吃饱。

弧形、环形:4个月以上的婴儿有了强烈的抓握东西的欲望,弧形瓶像一只小哑铃,环形瓶是一个拉长的。字,都便于婴儿的小手握住,以满足他们自己吃奶的愿望。

带柄小奶瓶:一岁左右的宝宝就能够自己抱着奶瓶吃东西了,但却经常抱不稳,这种类似练习杯的奶瓶就是专为他们准备的,两个可移动的把柄便于宝宝用小手握住,还能够根据姿势调整把柄,坐着、躺着都行。

如何人工喂养宝宝

妈妈必须先洗净双手,提前15分钟准备好调制奶粉所需的用具,然后拿出消过毒的奶嘴、奶瓶、奶粉和所需水量。

把准备好的50℃~60℃的热水2/3量倒入奶瓶中。

用奶粉罐所附的汤匙,按说明加入适量奶粉。

晃动奶瓶,让奶粉充分化开,不要有结块。

将剩余的1/3热水加入奶瓶中。然后把奶瓶放平,通过刻度察看是否够量。

盖上奶瓶盖后再轻轻晃动一次。不要太用力,以免起泡沫。

妈妈先在胳膊弯处滴几滴试试温度,稍感温热即为适宜。

妈妈选择自己感到舒服的姿势,如坐在床边,能够放一个坐垫在腿上,以此来调整高度,避免手臂非常快酸痛。一手拿奶瓶,另一手让宝宝头枕在手肘上,用小臂支撑住宝宝的身体。

随着奶瓶中的奶量减少,逐渐增加奶瓶的倾斜度,以免宝宝吸入太多的空气。

若奶嘴扁缩,阻塞出孔而影响出奶量,可将奶瓶盖松开少许,让空气进入瓶内。

竖着抱起宝宝,让头靠在妈妈身上,妈妈轻拍宝宝后背,让其将吞进胃内的空气排出。

清洗与消毒

将调奶、喂奶用过的所有用具浸泡在盛有热水的器具中。

使用奶瓶专用刷,彻底清洗每一个部分,然后用清水冲洗。

奶嘴不仅要用专用刷刷洗外面,里面也要认真刷洗。

将冲洗干净的所有用具放进微波炉内加热消毒。也可用蒸汽锅或消毒锅消毒。

最后,用消毒过的镊子将消毒过的喂奶用具逐个取出,将它们放在干净的地方。

【提示】

别以为宝宝只是需要一瓶奶,应该像母乳喂养的妈妈一样,喂奶时,给宝宝爱的表示和交流,如抚摸、亲吻、亲切地和宝宝说话,对宝宝笑,让宝宝的小手触摸妈妈的身体和乳房。

育儿留心事项

一给新生宝宝打包

当宝宝呱呱坠地后,很多年轻父母听从老人的建议,将新宝宝的手和脚强行拉直,然后捆紧包好,据说这样做不仅抱起来方便,还可让宝宝睡得安稳,并能避免日后形成“罗圈腿”。

不良后果:

(1)打包将影响宝宝今后抬腿、翻身、转身等运动能力的正常发育。

(2)打包时把婴儿肢体强行拉直,非常可能会使股骨头一半在胯臼之内,另一半则落在髋臼之外,造成先天性的髋关节“半脱位”,轻者使宝宝手腿抽筋,重者可能造成宝宝终身跛腿。

正确方法:

让宝宝呈“青蛙”式的自然状态,不要打成“蜡烛包”。

二用热水给宝宝泡脚

常用热水洗脚或泡脚,是成人的养生之道,然而对于宝宝却并不适宜。

不良结果:

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宝宝足弓的形成,不利于双足的发育。脚是由26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骨头组成,彼此之间借助于韧带和关节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向上而起的弓型结构一足弓,以缓冲行走和跑跳时对机体和大脑的震荡,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但因足弓是从儿童期才起初形成的,用热水洗浴会使足底的韧带松弛,不利于形成正常的足弓,因此导致扁平足的形成,成年后影响运动及行走功能。

正确做法:

用温水代替热水,避免足底韧带松弛及弹性下降。

三一旦宝宝哭就制止

很多父母非常害怕宝宝啼哭,一见宝宝啼哭就用喂奶等办法加以制止。

不良结果:

宝宝啼哭,是他在未能说话之前与父母或周围的人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若人为地阻断这种交流,会使宝宝的感情没有法得到表达,与人沟通的最基本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因此阻碍智力的发展。

正确做法:

宝宝适度地哭一哭有益没有害,然而,当宝宝的哭声不正常时须留意是否有意外情况。

四让宝宝学走不学爬

人们普遍认为宝宝走路越早越表示身体健康,以致很多父母提前让宝宝学走路。不良后果:科学研究人员证实:周岁内婴儿不应当学走路,而应该学习爬行。因为,婴儿出生后都是远视眼,而爬行是宝宝视力正常发育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阶段,若不练爬行,易发生视力障碍。另外,让宝宝过早走路,可能增加下肢畸形的发生率,如“X”形腿或“O”形腿等,妨碍健美。

正确做法:

在宝宝7~8个月时,积极调动宝宝学习爬行的热情,当宝宝学爬时父母应该及时鼓励。

五宝宝缺钙长期吃鱼肝油

鱼肝油能向宝宝提供两种维生素:一种是维生素A,另一种是维生素D。维生素D是防治佝偻病的“灵丹”。医学研究表明,宝宝患佝偻病多数在出生2个月后,6~12个月为高发期,2岁以后则大大减少。因为宝宝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对各种营养需求较多,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影响宝宝的健康。但当宝宝2岁后,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受太阳照射的机会增加,能够在体内大量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此时再吃鱼肝油,则会造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中毒,对宝宝健康造成危害。

正确做法:

当宝宝逐渐长大,户外活动增多,没有须再长期服用鱼肝油。

六打防疫针后“忌口”

很多父母认为,宝宝打防疫针后无法吃鸡蛋、鱼、水果等食物,认为这些食物会影响免疫力的形成,抵消防疫针的效果。

不良结果:

宝宝打防疫针与生病不同,注射后获得的免疫作用往往体现在抗体的质量上,而抗体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若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身体吸收后就会使制造抗体的原料增多,恰恰能促进免疫力的形成。倘若打防疫针后忌这忌那,会使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供不应求,反而削弱了打防疫针的效果。

正确做法:

没有须忌口,但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七给宝宝掏耳垢

人的外耳道皮下组织内有一特殊腺体,谓之耵聍腺,其分泌物即称为“耳垢”或“耳屎”。耳垢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主要有阻止尘埃和小虫的入侵,以及缓冲噪声保护鼓膜。另外,耳垢具有油腻性,也可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然而,有些年轻父母误以为耳垢是废物,往往动用牙签、火柴杆、耳勺甚至发卡掏挖耳垢。

不良结果:

宝宝耳道尚未发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缝隙状,皮肤娇嫩。稍有不慎,轻者掏伤宝宝皮肤导致感染,甚至引起疖肿;重者掏破鼓膜,造成宝宝听力丧失。

正确做法:

耳垢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以及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排出。若因“油耳”或耳垢实在太多而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时,应该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八居室放花草

很多妈妈喜欢在宝宝的卧室内摆放一两盆花草,以让室内空气清新。其实,这样恰恰影响宝宝的饮食、休息和健康。

不良结果:

很多香味浓烈的花草,如茉莉、丁香、水仙、木兰等,都会减退宝宝的嗅觉和食欲,甚至引起头痛、恶心、呕吐。

倘若宝宝不小心接触了某些有毒花草,如万年青、仙人掌、五彩球、洋绣球、报春花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或粘膜充血、水肿等中毒症状。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需要充分的氧气其应,而花卉在夜间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减少了宝宝室内的氧气量,对宝宝的健康非常不利。

正确做法:

宝宝的室内应避免放花草,能够用富有童趣的图片或床单和窗帘来装点房间。用科学方法给宝宝喂牛奶

用科学方法给宝宝喂牛奶

煮牛奶不要去奶皮

在煮牛奶时常在牛奶表面上产生一层奶油皮,很多人喜欢将这层皮去掉,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层皮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对婴儿的眼睛发育和抵抗致病菌非常有益处。

每日喝牛奶不要过多

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每天喝牛奶不得超过1千克。超过1千克时,大便中便会有隐性出血,时间久了容易发生盆血。

牛奶不可光照

牛奶在阳光下照射半小时,维生素A和维生素B及香味就会损失一半。

不要和酸性食物同食

因为这样会造成牛奶中蛋白与酸质形成凝胶物质,因此影响宅宅的消化吸收。

煮牛奶时不要加糖

牛奶中的赖氨酸与果糖在高温下会生成一种有毒物质果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无法被婴儿消化吸收,而且还会产生危害作用。

牛奶不要煮得太久

牛奶加热以刚沸为度,久煮理化性质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如蛋白质出现凝固沉淀,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也会有一定损失。近年还发现,普遍存在于牛奶中具有避免婴儿腹泻作用的轮状病毒抗体,亦可因热遭破坏。

宝宝不宜空腹喝牛奶

空腹喝牛奶,喝进去的牛奶就像流水一样,在胃肠内停留的时间非常短。婴儿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一定淀粉类的食物,如饼干、面包、馒头等,这样会使牛奶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与胃液发生充分的酶介作用,牛奶中的营养便能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

牛奶中不要加钙粉

牛奶中加入钙粉,会使牛奶出现凝固,蛋白质和钙的吸收都会受到影响。钙还会和牛奶中的其他蛋白结合产生沉淀,尤其是加热时,这种现象更加显著。

保暖杯内不宜久放牛奶

牛奶煮沸后放在保暖杯中,时间长了,温度会逐渐下降,牛奶中的蛋白质及糖分是细菌非常好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细菌就会生长、繁殖,使牛奶中微量的维生素全部破坏掉,长期食用会影响婴儿的健康。

不要多饮冰冻牛奶

牛奶的冰点低于水,平均为零下0.55℃。牛奶结冰后,牛奶中的脂肪、蛋白质分离,干酪素呈微粒状态分散于牛奶中。再加热溶化的冰冻牛奶,味道显著淡薄,液体呈水样,营养价值降低,也就达不到给婴儿增加营养的目的了。

新生宝宝长了奶癣怎么办

什么是奶癣

奶癣是中医或民间的一种通俗而习惯的叫法,即是西医所称为的“湿疹”。它是婴儿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通常宝宝在2~3个月时发病,并且以吃牛奶的胖宝宝多见。虽然皮疹会反复发作,但愈后并不留痕迹。

发病原由

婴儿患奶癣的原由比较复杂,通常认为与特异性体质有密切关系,患奶癣的宝宝常常有家庭过敏性的倾向。在他们的家族成员中,常有患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宝宝患病大多是消化道对牛奶、蛋、鱼等蛋白质过敏而引起皮肤发生炎症,但也可因为吸入花粉、灰尘、丝、毛纤维或接触涂料、油漆、玩具、肥皂、湿热而引起,并加重病情。通常,息奶癣的宝宝比较容易反复地发生呼吸道感染,反复地腹泻发作,待日后稍大时,哮喘的发生率也非常高,所以应该引起妈妈的重视。

宝宝患“奶癣”的症状

奶癣的病情轻重不一,经常先在宝宝的面颊部出现皮疹,进而可蔓延至颏、颈、肩、臀及四肢。奶癣时轻时重,以奇痒和反复发作为特点,宝宝因皮疹的剧烈瘙痒而哭闹不安,无法安睡,并伴有食欲差、消化不良。皮疹有多种多样的表现,经常一起初是小点点的红疹子,以后大多变成红斑、丘疹、小水疱、渗液、结痂和脱屑,皮肤因此而变得粗糙,在吃奶、哭闹或受热后皮肤变得显著发红,主要表现以下三种:

(1)渗出性奶癣是婴儿患病最多的一种,多见于肥胖的宝宝。皮疹主要长在头顶、额和面颊部,并目对称分布、皮疹有显著的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