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
在具体施治中,如果是刚起病的高血压中风偏瘫患者,开方时应以调理病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为准则;如果是有中风偏瘫后遗症的高血压患者,那么还应兼顾舒筋活血、强健筋骨等药物的配伍。这样的治法一方面可以治好高血压病,另一方面也能使患者偏瘫肢体逐渐康复。但是,如果发现患者的血压过高,就应先把患者的血压降下来,控制住;下一步再实行偏瘫肢体的康复。分先后施治也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笔者的母亲80岁时(2005年4月12日)感觉不舒服,头昏、耳鸣、脉象弦数、舌红绛光苔,血压170/85mmHg。对于这种症状,笔者认为六味地黄汤加滋阴泻火上苔药较适宜:熟地12克、茯苓12克、芋肉12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葛根20克、黄芩10克、黄精20克、北沙参20克、麦冬8克、谷芽20克。笔者母亲服5剂后,头不昏,耳不鸣,舌苔有了,舌色已降为淡红,血压恢复正常。
2004年12月25日,有位姓吴的女士,48岁,中风后遗高血压患者,血压170/110mmHg,脉数有力,舌淡白,苔燥。笔者根据病情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加三黄解毒汤再加上舒筋活血降压药开了7天的药:生黄芪30克、当归20克、川芎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赤白芍各10克、地龙20克、川断15克、伸筋草15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黄连7克、桑寄生30克、制首乌20克、山萸肉10克、红藤20克、秦艽30克、羌独活各10克、积壳10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因为此患者中风已有七八个月,病情复杂,共用二十余味药。服后血压恢复正常110/70mmHg。但此患者属家族遗传高血压病(母亲、兄弟也有高血压病),血压正常后,又会升高,属于较难治的一类高血压病。
2004年10月30日,有位43岁姓王的女士,糖尿病、高血压病中风偏瘫患者,血压155/100mmHg、脉弦、舌淡红、苔薄白、右手尺脉弱。笔者也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加平肝息风、降血糖、补肝肾等药物开了7天的药:生黄芪30克、当归20克、川芎7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白芍20克、地龙10克、羌活15克、独活10克、桂枝10克、怀牛膝20克、天麻10克、僵蚕15克、全蝎6克、桑寄生30克、生地15克、葛根30克、天花粉30克、制首乌15克、山萸肉15克、仙灵脾15克、山楂20克、木瓜20克。患者服后,血压基本上恢复140/90mmHg。但这位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属难治的一类高血压病。
以上这些实例表明:应该平肝息风的病人就应开上地龙、蜈蚣、全蝎等平肝息风的药;阴虚火旺的病人就应该开上三黄解毒汤等滋阴降火药;脉迟气虚湿重的就应该开四君子等扶正祛湿补气药总之,坚持中医治病的宗旨与原则去医治高血压病,大多数患者的高血压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或可以治愈。
高血压病因复杂,根据张崇泉先生主编的《高血压病中医治疗》,大约可以归纳为十大类。这十大类型的高血压病中,每一种类型中也有多种病因,因此,治疗需因人因地而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在对症施治中既要治疗高血压,又要考虑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如此,才能收到好的疗效。此书中说: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应用清肝泻火法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比较适宜;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应用平肝潜阳法治疗,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比较合适;肝肾阳虚型高血压病,应采用滋补肝肾法治疗,采用杞菊地黄汤对症加减;肝阳化风型高血压病,用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法,以羚羊钩藤汤随症加减治之;阴虚风动型高血压病,应该用滋阴平肝、潜阳息风法,用大定风珠随症加减;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宜用健脾化痰、平肝祛湿法,采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络型高血压病,采用活血化瘀法,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阴两虚型高血压病,应采用益气养阴法,以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可以采用滋阴助阳法,用右归丸加减;心肾不交型高血压病,宜滋水清心法,用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治疗;冲任失调型高血压病,用补肾泻火、调理冲任法,采用二仙汤加减医治。这些很专业,对医生和病人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高血压的康复,单纯依靠药物的治疗是不够的。
实际上重视心情调理,讲究饮食调养,改善不适宜的工作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讲究居住环境等等都有利于治疗和康复。再者,以防为主,从各方面来保证人体健康,才会远离高血压病。
九、低血压、贫血患者的治疗方法
由脑梗死而致病的中风偏瘫患者中,有许多病因是低血压、贫血,因此,在治疗方面也应根据病人的病源、病因去治疗。低血压、贫血在中医中属于“血虚”、“虚劳”这些范畴。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法是治气、血、液。具体治疗贫血时应辨清病人的血与气,血与寒热,血与汗,血与津液,血与骨髓,血与五脏之间的关系等等,还应问清病人的大小便情况,以便全面了解病人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处方。那么具体的治疗中应该怎么样去配药呢?
笔者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认为,面对贫血、低血压的中风偏瘫患者,在临证施治上可以这样处理:身体特别虚弱的,应以扶正为主要手法。可以暂时不考虑患者瘫肢的功能恢复,以扶正为主要目的而处方。如果患者身体尚好,那么治疗上应考虑病人的瘫肢功能的恢复与贫血、低血压病症同时施治。因为许多舒筋活血的药物与强腰脊的药物能起到活血与补血、补肝肾的作用。
专治中风病的补阳还五汤对贫血、低血压中风偏瘫患者也适宜,加上其他补气、补血、化瘀和舒筋活血、补益肝肾的药物,可以得到明显的疗效。但是,治疗贫血、低血压的中风偏瘫患者,不可能一两个疗程就能治愈贫血与低血压,实际治疗中比高血压病难度更大,所以应该采取耐心、循序渐进的态度去医治。
在具体治疗贫血、低血压时,补阳还五汤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治气虚血弱,是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良药。对于脉象沉、迟、细、弱、虚、短,舌质淡、苔白的贫血及低血压中风偏瘫患者用量要大,可以凭医生的经验从每日50克的剂量,增加到每日100克。
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也是治疗中风偏瘫不可缺少的药物。对于贫血、低血压的脑血栓中风偏瘫患者的剂量也宜大,但要从小到大,看患者的承受力,从每日10克的剂量可以增到每日20~30克。但绝不能初期就用20克以上,一定要观察病人的病情好转程度再逐步加大用量。
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用量相对地说每日不能超过10克。对脉象虚弱的患者,应减少到每日6克。但具体配伍时,可凭各位医生的经验。在配伍其他健脾胃药物时,也可以适当地增至8~10克。
红花:活血通经、化瘀止痛,是治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风半身不遂的良药。笔者的师父认为红花每日的剂量在3~5克时,补血的作用较大,在7~10克时,化瘀的作用大。因此,对于贫血、低血压的中风偏瘫患者应视病情酌量使用。
芍药:有白芍、赤芍两种。白芍: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治血虚萎黄、四肢挛痛等。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活血化瘀,治跌打损伤、痹症等。
在治疗贫血、低血压的中风偏瘫患者时,宜用白芍,对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的患者,白芍最好用米酒炒过,补血效果更好。如果患者舌质暗紫、舌边有瘀点,宜用赤芍,因为赤芍活血化瘀,同时,还应加用炒白芍或生白芍,疗效会更好。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通络止痛,是治头痛、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的良药。笔者的师父曾仔细地谈过川芎这味药的性能、功效与剂量问题。“川芎”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不可缺少的药物,但在剂量上大有学问。对脉象微弱的病人,每日剂量不得超过3克,对虚弱的病人有时应控制在每日1克,能起到动血的作用就行。笔者的师父在治疗有些虚弱要输血的白血病患者时,只用每日1克。对于贫血、低血压的患者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6克。
在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时,因为川芎活血行气、祛风通络,剂量配伍得当会使患者瘫肢功能恢复得理想。如果大剂量地使用,川芎会消耗病人的体力,让贫血、低血压患者显得更虚弱,还会卧床不起,长期大剂量地应用还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希各位中医人士充分注意川芎的剂量。
地龙:就是蚯蚓。清热平肝息风、活血通络、利尿。
更是治疗中风偏瘫不可缺少的良药。但性寒,对脾胃虚寒、虚弱的病人应慎用。对贫血、低血压的患者应用时,剂量不宜大,应配上健脾胃、强腰脊的固涩药等,如:狗脊、山茱萸、金樱子、杜仲、菟丝子、巴戟天等。
在具体治疗贫血、低血压中风偏瘫患者时,单纯依靠补阳还五汤的治疗还是不够的,应相对增加其他方剂与药物。如果患者脉象沉、虚、细、弱,舌淡苔白,可以考虑加八珍汤治疗。
如果患者双手脉象尚可,但舌淡红苔厚白,可以考虑加平胃散和其他鸡血藤等补血药。对这些苔厚、白腻的患者,如生地黄、熟地黄这些助湿的滋阳补血药应慎用或禁用。
如果有的患者右手脉象沉、虚、弱,而左手脉象尚可,不思饮食,无味觉,补阳还五汤应停用。应用六和汤加陈皮,以调整患者脾胃,以健脾开胃为目的治疗。但在具体应用时,人参这味药应慎用,可改用太子参。因为太子参没有副作用,比较安全。
在治疗贫血、低血压的病症中,中医确实是比较科学、辨证,十分讲究血与气、血与寒热、血与汗、血与津液和骨髓、血与五脏的关系。因此,在临证施治上,必须认真辨明病症。关于这些方面,可以参考《实用中医内科表典》(余海若编着,199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的相关章节。
对于贫血、低血压中风偏瘫的患者,依靠药物的治疗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需要讲究心理调养与体育锻炼。
还有更重要的一条:食物调养。
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表明,血液的来源是饮食,如《内经》里就说“血者水谷之精也”,“五谷之精微,和而为血”,还更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因此,在治疗贫血、低血压患者时,调整患者的脾胃健康,保证患者正常的食欲与饮食应放在首位。只有病人脾胃健康,再要求患者讲究食物调养,贫血与低血压的症状才会逐渐消失。
在治疗贫血时,应讲究饮食营养与禁忌。一方面要强调饮食营养丰富,有利于血液的生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饮食的禁忌,例如:生冷、辛辣、油腻等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食用。因为这些食物对人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讲究药补不如食补,还应注意适量、适度、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过度、过量的饮食对病情还会有害。病初、病中、病后都应讲究饮食的适量与适度。有时疾病已经初愈,但由于饮食不当而复发,中医叫做“食复”。因此,贫血、低血压的患者应十分注意饮食禁忌。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繁衍生存中掌握着许多治疗绝病顽症的千古奇方。因此,在治疗乏力、贫血这类毛病时不能忽视民间土方的治疗方法,希望中医志士们认真调查研究,取其精华,以发扬光大我国的中医事业。
十、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的病因相当复杂,有不少中风病人是心律失常而致病的,因此,对心律失常的中风偏瘫患者施治,必须把患者的心律调整正常,中风偏瘫的肢体才有望康复。
心律失常,亦称“心律紊乱”。现代医学是指心脏跳动的速度或节律不正常;对于中医来说是属“心悸”、“怔忡”等范畴。病变主要在心,但心与其他脏器可互为影响,譬如由肾、肺、肝、脾胃等病因而影响到心跳节律的不正常,也常与患者的饮食失节、体质虚弱、情志刺激、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上也应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病人的心理等处方。
根据医学相关资料,心律失常可分为邪毒侵心、心营受损、心脉痹阻、痰瘀内结、心胆虚怯、心阳不振、心神不宁、窦房结传导障碍、阳虚湿盛、阳虚水泛、气血两虚、气虚血瘀、阴阳互结、顽固性早搏、房颤等十几个类型。
邪毒侵心这种心律不齐的患者,宜用生脉散加甘麦大枣汤治之;
心营受损这类心律不齐的症状,宜用犀(水牛)角地黄汤治疗;
心脉痹阻这种病症的心律不齐患者,用血府逐瘀汤治之比较合适;
痰瘀内结这种心律失常的症状,宜用血府逐瘀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
心胆虚怯这类心律失常的症状用,血府逐瘀汤加磁朱丸治疗;
心阳不振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宜用真武汤治之;
心神不宁这类心律失常患者,宜用真武汤加甘麦大枣汤治之;
窦房结传导障碍患者的心律失常,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晒参红枣煎治;
阳虚湿盛引起的心律失常宜用活血利水法治疗,如用防己、车前子、丹参、益母草,可以考虑加补气、补阳、祛湿的其他药物;
阳虚水泛而造成的心律不齐,宜用桂枝甘草龙牡汤治之,还可以加入温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