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朝反攻演义
4978100000034

第34章 艾儒略接信扬帆 汤若望听琴畅谈

回到内堂,侍从校尉帮着戴贤亭脱下甲胄,换上一身轻便的蓝绡直裰,校尉刚退到门口,一名东厂干事进来报道:“禀将军,陈子龙先生求见。”

“快请!”

陈子龙迈步一进门便拱手行礼,说:“叨扰将军休息,还请见谅!”

“哪里哪里!先生请坐!”说着有士官进来献茶。

戴贤亭屏退左右,收起笑容,说:“陈先生,依您看四川土司秦良玉之说,是否可行?”

“想必将军早有打算了吧?”陈子龙似笑非笑的望着戴贤亭。

“先生说笑了,戴某才疏学浅,故此虚心讨教,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陈子龙扬起嘴角微微一笑,端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说:“其实陈某方才与尚书大人商议过了,擒贼先擒王之说不无道理,可是风险太大。将军不是也说过,如果流寇外窜,必将后患无穷。因此,”说着站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地图前,指点道,“我军先不急于北上,而是分兵西向,取平凉、安定、兰州,然后沿黄河顺流北上,取灵州、宁夏,抵达边墙,迂回包抄榆林;同时致书晋北官军西渡黄河,夺取偏头关,从而实现对陕北匪区的包围。”

说到这里,陈子龙笑吟吟的抬起双手,比划道:“最后,两路官军南北夹击,如同一根套索,随着索环逐渐缩小,流寇的死期也就到了,哈哈哈!”

送走陈子龙,残忍的笑容从戴贤亭脸上一闪而过:你的死期到了!

位于大明东南沿海的省城福州的一座天主教堂内,一位留着黄色卷曲络腮胡子的老儒,手捧十字架站在圣母画像前,正在虔诚宣讲上帝福音,这时候,一位差役走了进来:“艾先生!京师来信了!”

这名老儒就是永王要找的海西艾儒略,此时他已经在福州传教二十多年了,接过信件后,娴熟的递上几枚大钱给差役,显然他早已熟悉了中国的人情世故。将信件收入衣袖之中,继续为自己发展来的士大夫信徒们做完了弥撒,匆匆来到内厅,拆开信件,竟然是熟悉的拉丁文:

“GiuliosAleni,我以万分激动的心情给你写下这一封信,我坚信,这一定是天主垂怜,你绝对想象不到,我见到了大明皇帝陛下的弟弟——永亲王殿下!六十多年来,我们耶稣会一直在试图接近大明的皇室成员,今天终于成功了,而这一切完全是因为殿下读了你写的那一部《职方外记》。亲王殿下很想见到你,请你接到信件之后立即启程来京师,这将是天主的福音能否普照神秘东方的关键。

你的朋友,汤若望

我主耶稣基督诞辰第一千六百四十四年”

读罢这封短信,艾儒略竟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心中的兴奋难以言语,立刻唤来随从收拾行装,自己匆忙给主要的朋友写了告别信命人去。不得不钦佩传教士对宗教事业的热忱,仅仅一个多时辰之后,艾儒略便登上了福州港口一艘北上的海船,而就在海船驶出闽江口的时候,艾儒略在福州的那所教堂——三山堂接到了官府邸报:所有耶稣会传教士即刻进京面圣!

世界上最完善的驿站通信系统如同人体的神经一样,迅速将邸报传遍大明每一个城镇,广州、肇庆、福州、杭州、济南、西安……各地的耶稣会传教士同艾儒略一样,踏上了赶奔京师的旅途,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兴奋与喜悦:终于可以见到皇帝了!这是耶稣会六十多年来一直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当年耶稣会理事长利玛窦在京师活动长达十年之久,也仅仅是参拜了皇帝的宝座而已,而现在自己竟获得了皇帝召见,这怎能不令人兴奋?

不仅是分散在各地的传教士,在京师任职的汤若望更是欣喜若狂,因为他刚刚接到圣旨,自己居然成了永王的讲读学士!带着兴奋和期待穿戴整齐,进了皇宫。来到永王寝宫门口,守门内使进去通报,突然隐约听见琴声,汤若望不禁心头一颤:是科拉维科德琴!

“永王殿下有请!”

汤若望回过神来,忙跟着进去,内使带他来到门口便退下了,这时候屋内的琴声更清晰了,汤若望不禁停下脚步,聆听这悦耳的琴声:旋律缓和优美,心如止水。

太美了!即便是欧罗巴王宫乐师也未必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乐曲!正在胡思乱想,杨常一眼瞧见立在门口止步不前的汤若望,呵斥道:“你在干什么?还不快进来见过殿下!”

杨常是幼年去势,声音一直保持清脆尖细的童声,这一声呵斥不单汤若望吓了一跳,正在弹琴的朱慈炤也吓得一哆嗦,从椅子上跳起来骂道:“你个死太监,吓死我了!”却看见迈步进来的汤若望,忙说,“原来是你啊,快进来吧!”

汤若望一眼便认出那架西洋琴,这架西洋琴他再熟悉不过了,四年前,崇祯皇帝无意中发现了在内帑库房中存放了四十年之久的一架西洋琴,那是但是中国耶稣会理事长利玛窦进献给万历皇帝的贡品之一,崇祯皇帝当时非常高兴,立即命令汤若望修理,汤若望接到圣旨后亦是兴奋异常,他认为自己很可能会因此见到皇帝,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将西洋琴修缮一新,献上西洋琴的同时还大胆的上书劝说崇祯皇帝皈依天主教。可是遗憾的是,崇祯皇帝是在对每况愈下的国事一筹莫展之余,为了缓解心中的苦闷才对西洋琴产生一时的喜好,之后便再也没提起此事。而如今眼前的这位亲王很显然精通西洋琴的演奏,汤若望心中的希望之火燃烧的更旺了。

“殿下,夏朝的开国君王舜曾经说:‘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臣刚才听到殿下精于音乐,颇有圣人之态,亦为大明天下千秋万世之征兆也!”说着双膝跪拜,“永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明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哈哈哈!”朱慈炤忍不住大笑,心说:这个洋人倒是蛮会拍马屁的,居然还能引经据典。

“好了好了,快请起来吧!今天你接着给孤王讲解海外的风土人情吧,来,请坐!”

“嗯,上次咱们说到哪里了?”

“尊贵的永王殿下,上一次臣献给您一本书,您还记得吗?”

“呃,这个——”朱慈炤咬咬食指,“我忘了!杨常,上次那本叫什么来着,叫——”

“《况义》。”

“对对,是叫《况义》,快去拿来!”

不一会便从书架上找出那本书,朱慈炤不好意思的笑道:“呵呵,本王事情太多,还没来得及看呢,待我先翻阅一下。”说着粗略的翻看起来,文字用语十分文雅,显然出自文人之手,不过这些故事越看越觉得眼熟:一条狗衔着骨头来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也衔着一根骨头,于是开口吠叫,结果骨头落入水中;一只狐狸看到树上的乌鸦口中衔着一块肉,于是狐狸阿谀奉承,乌鸦喜不自胜而引吭高歌,结果肉落入狐狸口中;北风和南风比本领,交替吹拂一名行人,北风越吹行人越冷,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吹,行人感到热,于是脱下了衣袍……

“这不是《伊索寓言》吗!”朱慈炤忍不住脱口而出,转而醒悟过来,连忙掩盖道:“咳!咳!这本书本王觉得不错,不知是谁写的呀?”说着翻倒扉页,“嗯,金尼阁。”

放下书,朱慈炤抬头冲汤若望微微一笑,问道:“嗯,汤先生,这本书是从你们欧罗巴的文字翻译过来的吧?”

“殿下聪敏过人,的确是这样的。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位名叫伊苏思的厄勒祭亚哲人编写,我们耶稣会教士金尼阁在朋友的帮助下翻译成天朝文字。”

“呵呵,你们耶稣会的人倒是真的很勤奋哪!好了不说这些了,你来给孤王讲一讲欧罗巴的情况吧。”

“就讲一讲欧罗巴现在的格局吧,嗯对了,你来大明多少年了?”

“臣天启二年来大明,迄今已经二十二年了。”

“喔,都二十多年了,那你还知道欧罗巴现在的情形吗?”

“回禀殿下,臣一直与罗马教廷保持着联系。”

“呵呵,那就好,来,你来看这个!”说着站起来走到一扇屏风前,撤下蒙在上面的丝绸,屏风上绘有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顶部写着“万国全图”四个篆体大字,署名是“西海艾儒略”。其实比艾儒略更早还有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图”,不过皇宫内收藏的只有艾儒略进献给天启皇帝的这幅绘有世界地图的屏风,多少年来一直沉睡在仓库里,直到前些天才被前来淘宝的朱慈炤弄出来。

“过来过来!”朱慈炤招呼汤若望,“难道你们欧罗巴诸国都没有疆界吗?”其实关于此时的欧洲,朱慈炤并不陌生,在另一个世界早有系统的学习,可是现在的这个世界跟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实在是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了,他现在已经明白自己进入的是另一个不同的时空,而不是返回了过去。因此,现在世界的其他国家的情形他是不敢用已知的历史来套用的,只有从传教士口中套出来。而传教士们出于对宗教事业的热忱,在他们心中,这位“聪敏好学”的亲王殿下,实在是绝佳的发展对象。就这样两人“各怀鬼胎”,汤若望将自己所知道的欧洲时局倾囊相授,朱慈炤也凭借政治家的素养照单全收了。

此时他们谁都不会想到,东西方正式的官方交流大门即将从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