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学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9236800000003

第3章 城市社会分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社会分层是经典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不仅在国外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在国内也迅速成为显学。

第一节、社会分层结构的理论模型

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多年来,学者们就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大致可归结为三类:一是沿韦伯式的分析范式,以职业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来划分阶层;二是沿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以权力和资产的占有状况来划分阶级或阶层;三是则将视线从生产场所转移到居住场所,以住房来作为独特的阶层划分标准。

一、以社会经济地位为核心的分层模型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等人出版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一书,率先提出了“十大阶层”理论。

杨继绳利用各种调查数据和实际判断,从财富、权力、声望三个维度为不同的职业赋予相应的等级分值,并根据三者的加权综合划分出“五大阶层”。

二、以权力和资产为核心的分层模型

如果说陆学艺、李强等人提出的分层结构模型是以社会经济地位为核心,那么另一大理论流派则主要借鉴了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以权力和资产为核心来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模型。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刘欣、李路路、林宗弘和吴晓刚等。

三、以住房为核心的分层模型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住房这个新视角来理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其他许多只是将住房作为分层结果来加以考察的研究有所不同,他们试图论述住房本身就构成了社会分层的一个核心标准。

第二节、城市社会分层的实证研究

从成果数量上来看,关于城市分层的实证研究比分层结构的理论研究要多得多。但大致来看,它们的研究重点不外乎三大方面:职业与部门、收入与财富、户籍与移民。

一、以职业与部门为重点的分层研究

职业往往综合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高低,所以经常成为分层实证研究中的因变量。但是,具体到概念的操作化,研究者们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年来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行业垄断这一新的部门分割形态。

二、以收入与财富为重点的分层研究

从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脉络来看,对收入不平等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取向:个人主义的和结构主义的。除了部门和行业外,其他原来不大被重视的结构性因素也开始吸引研究者的注意。

其实,2010年以来关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还有两大块:一块是社会资本或关系网络对收入的影响,另一块是户籍或移民的收入研究。

三、以户籍与移民为重点的分层研究

户籍制度一直深刻地形塑着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差异,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可总结为三大类:对农民工的研究、对所有户籍群体的研究、对正式移民的研究。

第三节、城市社会分层研究的展望

综合前文所回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城市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目前的不足以及将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对此,笔者提出四点分析。

一、对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专门研究

收入可能是比职业更直接、更有效的地位指标,但它与财富这个“终极”概念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职业与部门、收入与财富、户籍与移民这三大要素对于个体在城市社会中的阶层地位的相对关系和意义需要进一步厘清。

二、对城市内地位不一致现象的研究

如果城市社会中的核心分层要素具有多样性,例如前文提到的职业与部门、收入与财富、户籍与移民,那么就可能存在地位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说,个体可能在某些分层维度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但在其他分层维度上的地位却较低。

三、对城市之间社会分层差异的研究

这种差异,可能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或工资水平上的差异,还可能是分层结构上的差异。未来需要在数据收集或研究设计上下功夫。

四、对城市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研究

中国社会变化太快,这应该是学界的一个共识。相应地,社会分层研究就需要直面和展示这种变迁,包括其范围、趋势、速度等。然而,从前文中所涉及的分层文献来看,基于单个或合并若干横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仍然占据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