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67

第867章 手伸太长

说服了女帝,公孙芸惠遂即让人去宣林毅贤、范勇前来议事。

秘密结社事件目前高层内部只有四个人知道,一是女帝,二是沈云卿,三是欧阳羽,四是林毅贤,其中林毅贤知道的并不深,仅限于知道密州案是秘密结社背后推动。

等了片刻林毅贤、范勇相继赶到,沈云卿先讲秘密结社的来龙去脉和密州案内幕告知了范勇,随后又将前几日刘岩镜来信和今天礼部一百万事件说了清楚。

范勇是第一次听说还有此事,震惊之余,他比谁人都知道事态的严重性。

因为岐帝国的兵部和军队系统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岐帝国的兵部在政治态度上偏皇帝,但是多数时期保持中立,即便是保持中立,也意味着是站在皇帝这边,因为能推翻皇帝的,只有军队,文官政治做不到。

岐帝国的军队之所以长期较为稳定,一是和岐帝国开国军人集团推翻魏朝保留的传统有关,皇室一直非常重视以禁军为核心,用禁军派遣军官控制地方和番军至少四成的军队。

同时关外和都护野战军长期面临高压临战状态,岐军的战斗力也一直很强,没有时间参与国内政治斗争,因此岐军始终忙于对外和边防作战。

而且岐帝国先后出了五个女帝,每次女帝登基,都或多或少进行政治改革。

而皇权政治改革一定要军队支持,当年女帝扶持薛伯充做亲家,就是把首都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拉来站台,在控制了禁军的情况下,女帝篡权之后就能迅速稳定北方局面。

此外库兀图族的“熊兵”和人口盘踞在北方地区,也让兵部不敢轻易参与内部政治对决,一旦上升到内部战乱,库兀图族就盘踞在京畿、关中地区,谁也不知道安国公会不会勾结忽喇在北方造反自立。

所以多种因素导致兵部四百多年来,一直以相对中立态度存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岐帝国的平稳。

但现在问题就来了,如果军队被从底层渗透,那就丧失了军队政治的中立性。

而且现在的军事制度,是建立在岐军政治中立的基础上的,一旦军队丧失政治中立,就不得不面临现在的军事制度无法约束军队的局面。

以州兵军饷和粮草为例,之前州兵驻扎状态的粮饷由地方税收后拨付,现在改为军饷从金戋寺拨付,粮草由地方拨付。

如果继续维持此前州兵粮饷由地方税后拨付,理论上地方司户和司马是户部和兵部两套系统。

但如果司户和司马被买通了,那就变成了一套系统,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当军队有了自己的财政自主权,那就独立在了国家行政控制之外。

尤其是当下军队装备简单,有冷兵器就能造反,没有近现代的复杂国防体系,一旦财政和军队合流,就会让军队出现地方割据苗头。

而眼下的军队体系,是按照军队维持政治中立的标准订立的体系,一旦军队丧失了中立体系,就会迅速颠覆现在所有的局面。

这是幸亏之前进行了军费改革,要不然问题就大了。

但军饷不是要命的,要命的是吃饭问题。地方州郡依然负责驻军吃饭问题,粮草被控制,比军饷被控制更可怕。

因为有钱如果买不到粮,军队无论如何都会垮,但有粮就有战斗力,钱的问题都好解决。

以上还只是冰山一角的问题,如果重新审视现在的军事制度,面对秘密资本无孔不入的渗透,到处都有破绽,根本防不胜防。

“太尉大人,沈某只怕是秘密结社者早已开始渗透岐军,绝不是最近几年的事,岐军内部当迅速自查,自查后暂不要大动干戈,秘密监视与架空即可,先摸清他们的底细,在想办法除去。”

“这可是牵一发动全身之举,众多战将都立下过赫赫战功,处置不当将引起军中哗变。”

“但凡是参加秘密结社将领,多数都不是认同反贼主张,而是受到蛊惑、利诱、胁迫,甚至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对方手里,真正死心塌地要谋反的少之又少,因此要区别对待。

不应以抓、杀为主要惩办措施,而是应该以调离、架空、明升暗降为主,待等日后收网,凡参加秘密结社者,若非真心谋反,可不予追究,但从此调离军中,朝廷按其军职、军阶,日后每月给以养老安家费用妥善安置。

决不能激进处理,强行抓人、杀人,更不能扩大事态,以免激化矛盾。”

“但是往军中安插别驾恐怕说不过去,即便是另立名头军职,也说不通,老夫能答应,兵部其他将官与大人也未必能答应,薛伯充也不会答应往其军中再安插人。”

“那就变通。”

“如何变通?”

“将其他军职改为别驾性质,只做不说。但从今往后,所有新委该职将领,一律都得由兵部核准,或者派遣。”

军队的职务都是死的,随便差一个人都不行,而且不是插一个,是插成百上千人,军队里的派系肯定会抵制。

话题讨论到此陷入沉寂,君臣四人都在考虑改动军中哪个职务最为何事。

既要不引起注意,同时还要达到目的,并且还得是不起眼的职务。

沉寂了片刻,林毅贤眼前一亮说:

“动军使如何?”

“军使主掌军功勘核与奖惩,同时负有监察与军情禀报之责,如此重要军职,如何能动。”范勇问。

“动是当然不行的,可以不动,但是增加军使别驾的作用。”

“军使”不是朝廷派遣到军队里的使者监军,而是负责军队考功、奖惩与战绩核准的武官,同时有权利另行向朝廷禀报军情,在主将出现严重过失,或者瞒报军情的情况下,军使可以打小报告。

林毅贤建议添加军使的职能,赋予其“政委”的职能。

这样一来,军使掌握有军功考核与奖罚的权限,如果思想不端正,行为不检点的军卒,战功就会被打折扣。同时军使并不是一个好的差事,经常得罪人,所以军使也容易被其他将领和军卒记恨。

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撤换一批军使,把他们换成自己人。

赋予军使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后,军使将作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重要军职,功绩考核大权让军使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监督权,确实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缺点,就是军使数量太少,只在“府”一级设立军使,也就是五千人才设一个军使,全国一百多万兵,其实也才一百七十多人,州兵由于分散驻扎,非集结作战状态不置军使。

而五千人才有一个政委,这也太少了,至少要下连队,到“哨”级建制,既百人队。

想到这里,沈云卿说:

“五千人才置一个军使,着实太少。至少从一哨开始,一营、一旅、一府、一番、一军,层层都要置军使,而且可以此番西征晋升的名义,大量在各军安置新提拔军使。”

这时范勇说:

“如此一来,这可不是小数目!”

“可以分批推进,无需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反而容易出问题,被察觉。各级军使享不同品阶俸禄与军职高低,以免混淆。另外可以置副军使,辅助军使办事。”

通过新增大量基层军使,不仅解决了政治工作下连队的问题,同时还满足了此番西征有功将官,尤其是基层武官、战卒的晋升问题,可以大量提拔这些西征途中有功的基层军卒和武官。

他们虽然都是武夫,没什么文化,但是他们都是战场上下来的,有强烈的荣誉感,只要有荣誉感,他们的忠诚度就较高。

此外这些人填入军使之后,不会长期占据这个位置,让他们出任军使,只是找个安插人手的由头。

可以通过逐年退役和淘汰的方式,把这些有功晋升,但完全是大老粗的军卒和武官陆续退役,然后派遣专业,但同时让有军功,压得住军队,受过培训的军使接任。

同时选拔那些军中有一定文化,有军功,忠诚度高的军卒和基层武官,进行思想政治和精神层面的培训建设,然后用于替代那些个大老粗军使。

如此一来,非但满足了岐军各派系安插有功人员的愿望,同时也达到日后逐步换血军使的目的。

此外也有必要藉此机会组建军事学院,专职培养武官、军使。

“陛下,臣建议不妨借此机会,效法太学院,单独在神都筹办一所武职书院,用于培养武职将官与军使,如此培养出来的武官与军使,才更可靠。”

“哦,此议倒是新鲜。太尉,你以为如何?”

“老臣以为此事可行,尤其是海军这些年对新式技术要求日高,现在都得仰赖轩禾书院培养一些人才,极为不便,而且军中多有担心轩禾书院伸手过长,不妨借此西征胜利,开办武职书院,安置与晋升那些有功武官军卒。”

“既然太尉没有异议,那就尽快筹办。”

“臣领旨。”

太学院除了培养文官,也培养武官,许多将领其实都有过在太学院读书和深造的经历,但是太学院的武官培养体制,其实不太适合冷兵器作战,因为严重缺乏实战和真实性。

同时太学院的武官教师的选拔不够严格,也没有体系化的培养模式。

而且古代军事理论和技能传承,都靠老将和老卒,一旦将官和有经验的老卒被打光了,军队的战斗力会迅速降低。

所以古代经常出现一两千人的军队,击溃上万人甚至好几万人,其实就是精锐劲旅,打败了没有太多训练和有经验老卒、将领率领的新兵蛋子。

因此有必要趁着这次西征积累了大量“人才”的当口上,从军队中抽回一部分有经验的军官、将官和老卒,开办一所军官院校,开始体系化的培养和传承,也包括海军军官的培养在内。

正如范勇说的,沈云卿的手伸的太长,海军的技术将官都是轩禾书院帮助培训,岐军陆军内部意见很大,其他官僚也有微词,如果沈云卿都能伸手,那其他部门的权贵伸手也理所当然,一旦开了这个头,日后会很麻烦。

当然,有女帝的默许和监视,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