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口误才是心中所想吗:6个洞察内心真相的心理治疗法
60714600000015

第15章 厌恶来得更猛烈

厌恶疗法,又称为“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是行为主义疗法中常用的一个疗法。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即采用带有惩罚性质的厌恶性刺激,让患者的不良行为与强烈的负面感受联系起来,让人产生新的条件反射,以此消除、减少不良行为。具体手段包括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

电击厌恶疗法,即将患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击建立联系,一旦出现该行为,就给予电击,电击一次后稍事休息,一般休息几分钟,之后进行第二次电击。电击厌恶治疗每次持续20~30分钟,反复多次,直到新的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电击的程度和具体操作需要与患者讨论,征得患者同意后才可施行。

催吐厌恶治疗其实就是药物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令其产生呕吐反应,因为呕吐反应过于强烈,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直到不良行为消失。催吐厌恶治疗一般用于治疗酗酒、饮食过度等与食相关的行为障碍,坚持治疗足以令不良行为逐渐消失。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戒烟,如在短时间内让患者大量、快速地吸烟,吸烟量达到平日里的2~3倍,直到患者产生头晕、口舌麻木等不适反应。这种难以忍受的刺激与吸烟构成新的条件反射,重复多次,新的条件反射建立,患者再次吸烟时就会联想到曾经体验过的痛苦感受,从而对吸烟产生厌恶心理。

还有一种方法叫作想象厌恶疗法,即咨询师通过描述的方式让患者想象出厌恶的对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想象厌恶疗法并不如电击疗法或催吐疗法有效。

除了以上三种具体操作方法外,治疗师还会采用橡皮圈、针刺等方法,比如在恋物癖患者出现窃取物品的念头或者付诸行动时,给患者以针刺刺激,重复多次,患者会减轻或消除不良观念和行为。厌恶疗法也适用于强迫观念和性变态行为。

厌恶疗法在生活中常被用于行为矫正,即使不懂得心理学原理的人也能掌握。在古代民间,妈妈给幼儿断奶时用的就是厌恶疗法,古代的妇女并不懂得心理学,但是她们从朴素的经验中知道,孩子尝过几次带有奇怪味道(辣的或者苦的)的乳头,总有一天会放弃吃奶的念头。再如,妈妈在喜欢偷玩电脑的孩子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孩子有一次偷偷开电脑的行为,就弹他10次。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按时开电脑,按时关电脑。

厌恶疗法效果好,治疗周期短。与其他行为主义疗法一样,由于厌恶疗法达到足够强度时会带来很多痛苦、厌恶的反应,患者要有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对于自制力差的患者,更需要坚定治疗的信念,持续治疗,直到不良行为消失。在治疗之前,咨询师有责任向患者解释清楚,让患者明白厌恶疗法的利与弊,必要时还要征得家人的同意和配合,一方面避免治疗中出现不必要的争论,另一方面也会令治疗效果更好。

综合来看,厌恶疗法对治疗成瘾行为,如烟瘾、酒瘾、毒瘾、网络成瘾;性变态行为,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恋物癖等效果显著。另外,对某些强迫性观念和强迫行为效果良好。出于保密原则,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人知道厌恶疗法的治疗现场是什么样的,不过,导演库布里克却在他的电影《发条橙》中真实地呈现了用厌恶方法治疗一个性瘾暴力狂的过程。

电影《发条橙》中的主人公阿历克斯是一个问题少年,他和他的同伙们整天到处寻欢作乐,发泄暴力冲动和性欲。他们殴打流浪汉,与流氓团伙大打出手,入室抢劫,强奸妇女,无恶不作。一次入室抢劫杀人之后,阿历克斯被警察逮捕,经过法庭的宣判,阿历克斯因杀人罪等一众罪行被判入狱14年。为了减刑,早日出狱,阿历克斯参加了一项有关厌恶疗法的实验。

实验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医生确定了阿历克斯需要改变的行为,包括攻击行为、性行为。实验中,阿历克斯表现出对贝多芬音乐的兴趣,医生心血来潮,尝试改变他对贝多芬的喜爱。实验开始后,阿历克斯被注射某种药物,之后医生把他绑在椅子上,用工具将他的双眼撑开,强迫他目不转睛地观看以暴力、色情为主题的电影。阿历克斯由于药物作用,生理上感觉恶心,无法像以前那样从影片中获得快感,反而体验到比死亡还要难以忍受的痛苦。时间久了,他出现条件反射式的恶心,再也激不起暴力欲望、性欲,贝多芬的音乐也会令他联想到痛苦的体验。

经历了一系列实验后,阿历克斯彻底改变了。他不再具有暴力倾向,更丧失了对贝多芬音乐的喜爱。经过官方认定,阿历克斯已经彻底失去了攻击性,不再会对社会构成威胁,最终,阿历克斯重新获得自由。

行为主义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曾经在多年里遭受诟病。尽管行为主义治疗简洁明快,相对来说效果显著,正如行为主义理论主张的那样,包括厌恶疗法等众多具体技术将人看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对人这一主体不进行过于复杂的心理分析,因此难以洞察真正的心理症结,使得心理治疗流于表面,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