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2)
中医学认为:肾中藏有元阳和元阴,为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无论元阳、元阴,均宜固秘而不宜耗泄,固秘则能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耗伤则诸种病症由此而生。肾气不充,精血受损,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男子可见遗精早泄,精子活动力低,死精子过多等;女子可见月经不调或停经,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或婚久不能摄精成孕;男、女肾气虚损,生殖功能衰减,多易发生不孕不育,故治宜补肾益气。
(二)温补肾阳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肾阳衰弱,气化失常,最易引起婚久不孕或不育。症见形寒肢冷,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小腹发冷,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女子可见初潮迟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有闭经,性欲淡漠,带下清稀,量多色白等;男子可见精液稀薄而清,死精症,精子活动力低下,性欲淡漠,阳痿,不射精等。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治宜温补肾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寒证,若属阳虚阴盛,那么就应当温补肾阳,参以填精,使阳有所附,阴得温化,阴阳协调。这是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一种主要常用方法。
(三)滋补肾阴
肾藏精,主生殖,对“天癸”的成熟和冲任二脉的通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或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都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受损,阴不敛阳引起阳失潜藏。症见婚久不孕、不育,头晕目眩,腰腿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颧红唇赤,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女子可见月经先期,量少色鲜红,或有闭经等。男子可见阳强易举,遗精。治宜滋阴补肾。
(四)疏肝理气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性喜条达,生理功能以疏泄为常。肝气平和,则气机顺畅,血液流通,精神情志舒畅。肝之经脉与前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精液的固藏与排泄、卵子的排出都受肝的调节,而且房事功能的发挥也受肝脏功能(情志)的控制和影响。气机不畅,失于疏泄,症见婚久不育或不孕,胸闷不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纳差腹胀,男子可见精液量少,死精子过多,阳痿,不射精等,女子可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等。肝气不疏,则耗伤阴血,经脉郁遏,故治宜疏肝理气。
(五)暖肝散寒
肝体阴而用阳,肝之经脉绕阴器,素体肝肾不足,复因阴寒内盛,或感受寒邪,寒滞肝之经脉,阳气被遏,气血凝滞,不仅会出现肝经不舒的症状,而且还会发生局部气血不畅,坠胀疼痛。肝经受寒,寒湿凝聚,可导致婚久不孕或不育,症见胸闷嗳气,会阴或少腹坠胀疼痛,受寒更甚,得热则缓。男子可见精液清冷,不液化,死精子过多,精子活动力低下,阳痿等。寒滞肝脉,则阳气不布,故治宜暖肝散寒。
(六)疏肝养血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全身血液的储藏与调节以及筋脉、关节的濡养皆有赖于肝。冲为血海,是气血汇聚之所,人身的先天之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皆汇于冲脉,对女性生理的发育与生殖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冲脉又附于肝。任脉主一身之阴,凡精、血、津液都属任脉总司。若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可致婚久不孕不育,症见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善太息,食少。女子可见经前胸胁、乳房、小腹胀痛,月经先后不定,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或有血块,伴有痛经等。对此,治宜疏肝养血。
(七)调补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之以濡养。脾胃健旺,精微充足,则气血旺盛,精化有源。若脾胃虚弱或脾胃失调,则运化无力,精微难生,肾无所藏,生殖无主;且脾运不健,水湿泛滥,趋于下焦,肾阳被遏,亦难种子。若脾气虚,可致婚久不孕不育。症见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微黄或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男子可见精子数少,精子活动力弱;女子可见月经过少,或闭经,或崩中漏下等。有此表现者治宜调补脾胃。
(八)调理气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动力,气血借经络运行全身,循环不息,维系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妇女以血为本,经、带、胎、产全赖精血充足,任通冲盛。男子的生精种子也依赖精气为本,以血为用。精血同源,气血旺盛,则肾精充足,化源无穷。气血不足或亏虚,既可使冲任失调,又累及肾精,可致婚久不孕不育,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红,头晕眼花,少气倦怠,女子可见月经过多,经血色淡质薄,经期延长,甚或闭经等;男子可见精液量少,精子数少,精子活动力弱等。气血不足,则化源不足,对此治宜益气养血、调理气血。
(九)活血化瘀
气和血的运行保持着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气属阳,是动力;血属阴,是物质。血液在经脉之中之所以能周而不息地运行于全身,皆有赖于气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所谓“气为血之帅”。但是,气又必须依赖营血才能发挥作用。即血液供应组织器官的营养而产生功能活动,而功能的正常活动又推动了血液的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运行顺畅,则肾的生殖之精充足。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各个脏器的共同作用,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气的宣发作用才能使血液得以布散全身,脾气的统摄使血液运行于经脉之内,肝的藏血以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肝气的疏泄保持血液的顺畅运行,肾气的充实使血液循环不息,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受损,都会影响血液的运行,其中又以肝脏首当其冲。肝经气滞等导致瘀血内停,可引起婚久不孕、不育,症见情绪不稳定,皮肤干涩,胸闷烦躁,少腹刺痛,女子可见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黑有块,痛经,块下痛减,或淋漓不净等;男子可见阴囊内隐痛,性欲减退,死精子过多,精液不液化,甚或无精子等。瘀血阻滞,则气血不畅,胞宫、精室失养。对此治宜活血化瘀。
(十)温经散寒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受损,人体失去了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可出现脏腑功能减退的寒证。寒凝血瘀,冲任不畅,可致婚久不孕、不育,症见面色不华,唇口干燥,畏寒便溏,少腹冷痛,得热则舒,按之痛减,女子可见经行后期,量少、色黯有块等;男子可见玉茎、睾丸冷痛等。对此治宜温经散寒。
(十一)清热凉血
热为阳邪,热极为火,其性炎上,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的阴津耗伤。若燔灼肝经,则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热入血分,则能迫血妄行,而致出血诸症;聚于局部,则会腐蚀血肉,而发为痈疡之疾。热邪为患,郁而化火,可致婚久不孕、不育,症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咽干舌燥,男子可见精液黏稠,死精子过多,或有血精等;女子可见带下黄赤、量多等。血热炽盛,则阴血易耗,对此治宜清热凉血。
(十二)清热利湿
湿为阴邪,重浊腻滞,易伤阳气。热为阳邪,易耗伤阴津,生风动血。湿热交织,蕴结于里,男子下注精室,则生精浊;下注膀胱,则发淋浊;灼伤脉络,则有血精。湿热内蕴,注于下焦,可导致婚久不孕、不育,症见胸胁胀痛,目赤口苦,小便频数、短赤,男子可见会阴胀痛,精液黏稠,死精子过多,精子活动力差,精液中带血等;女子可见带下增多,阴痒等。湿热下注,则气机不畅,扰乱精室、胞宫,对此治宜清利湿热。
(十三)燥湿化痰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阻碍气机,病情缠绵,病程较长。脾主运化,有运化水湿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若脾不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司,水液的代谢失常,凝聚而成痰湿。痰湿内生,蕴结于里,更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湿胜,湿聚成痰。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生诸症。痰湿内蕴,冲任受阻,可致婚久不孕、不育。症见面色白虚浮,形体肥胖,精神困倦,头晕心悸,胸闷泛恶,性欲淡漠,女子可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甚或月经稀发等;男子可见精液稀薄,精子数量少,不射精等。对此治宜燥湿化痰。
第二节中医外治手段与方法
一、传统外治手段
中医外治手段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其种类繁多,内容极其丰富,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牵引、结扎、埋藏、放血、咂吸、冰敷、水疗以及针刀等非药物外治手段外,其药物外治方法尚有90余种。现从《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以及《理瀹骈文》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归纳有关药物外治手段简要介绍如下。
1.贴(帖)是指用黏稠状药膏,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2.涂是用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一层。
3.敷(傅)是指用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穴。
4.围(圈、箍)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用的一种外治疗法。
5.封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而且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揭开。
6.覆指用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7.发泡又称“冷灸”,是用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皮肤,使之发生水疱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摊一般是用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
9.熨是采用药物粗末和适当材料,经过加热处理后,热熨于患部的一种治疗手段。
10.烧将火焰或余烬直接点灼患处。这种方法要严格掌握火力、时间、以防烧伤。也有间接燃烧灼烤的。
11.爆灯火与烧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接受治疗的皮肤表面发生爆炸,可以听到声响。
12.照用药末卷入纸卷内,用火点燃,在患处反复灼照的一种疗法。
13.烙用烧热的铁器烫熨。
14.烘是指用火取暖或用火烤干。
15.熏有煎汤熏和烧烟熏两种,是借助药物的热气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手段。
16.蒸是将药物加热蒸腾后,放入容器内散发于病室中,或由鼻孔或肌肤吸入而治病的手段。
17.糁是指将药末撒于膏药上,然后贴于患处,与“掺”同,但吴尚先似专用于膏药。
18.掺系将药末撒于患处或疮疡表面。
19.扑又名粉身法,是用纱布或稀绢包裹药末轻轻扑撒患处。
20.抹、搽、拭、揩都是将药水轻轻涂搽患处,只是在手法上有细微的差别。其中拭、揩两法,对患部兼有清洁的作用。
21.扫用羽毛或柔软的织物蘸药汁,轻轻地一过性地涂搽患处。
22.拓(溻)、搭是《理瀹骈文》中的外治手段,根据其内容和方法,似属溻渍法,相当于现代的湿敷法。
23.摩用手掌或手指掌面紧贴体表皮肤,做轻缓柔和而有节律的盘旋状抚摩。
24.擦两物相摩曰擦。此法动作来回,较有力度。
25.搓、揉用手相摩曰搓;以掌根或指腹按而做小幅度摩动曰揉。二法在应用上稍有差异。
26.按(安)是用药末安放患处加以按压,常用以止血。
27.捋也是一种抚摩动作。
28.拈用手指加药物搓转。
29.吹借助管状物将药末送入口腔、咽喉、耳鼻等孔窍的手段。
30.嚏是用羽毛、纸捻或药末刺激鼻黏膜而使之喷嚏,以作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
31.嗅(闻)是用鼻孔嗅闻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来治病的手段。
32.吸是用鼻孔吸入药物的蒸气或药烟的方法。
33.洗、濯用药煎水洗涤患处。
34.沐用药煎水洗头发。
35.浴用药煎水洗澡。
36.浸、渍浸泡使药物从肌肤渗透。浸渍二法,基本相同,但渍法要求比浸法的时间更长一些。
37.泽以少许药液经常泽润皮肤。
38.浇(淋)用药水由上往下淋。
39.喷将药水或药粉散着射出。
40.沥、滴是用药水一滴一滴地落于局部病灶上。二法基本相同,“沥”比“滴”持续时间要长一些。
41.点、注一般是用药末集中使用于局部,治局部或全身疾病。
42.灌指向人体孔窍注入液体药物。
43.含、漱是用药末绵裹含口内或用药液漱口。含,不吐出,也不吞下;漱,含水荡涤口腔后吐出。
44.咬、咋以上下牙对位,压碎或夹住药末,多适用于齿科疾病。
45.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或药物。
46.舔用舌头接触药物。
47.纳(内)将药物经人体自然腔道放入体内一定的部位。
48.填将药物塞满人体空凹的部位。
49.塞将药物堵塞或安插于人体一定部位。
50.插将细长的药物或药捻放入人体一定部位。
51.导将药物塞入肛内作通便用,亦可治疗其他疾病。
52.穿用针或药物穿透病灶。
53.枕将药物研粗末装入布袋中,作枕头用。
54.铺将药物平铺于床上,令患者卧于其上。
55.卧(眠)将药物蒸热,令患者卧眠。
56.坐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令患者坐于其上,以治其前后二阴疾病。(按:如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塞入阴道,治疗妇女白带、阴痒叫“坐药”。)
57.罨、掩指用药物覆盖、遮蔽患处,类似现代的冷罨、热罨。
58.壅将药物堆积在一定部位上。
59.夹、握将药物夹腋窝或两腿间或握于掌心。
60.佩(挂)将药末装入囊中,挂于胸前。
61.戴将药末装入囊中,放入帽内,戴头上。
62.着将药末装入某一疾患相应部位的内衣上。
63.包裹是用纱布、布帛一类物品将药饼或药物包裹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