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外治法
7011800000003

第3章 概论 (3)

第1章 概论 (3)

64.勒用布带一类的东西捆紧。如古代妇女回乳,即用布带勒乳一夜。

65.兜肚将药末装入布缝制成兜肚形状的用品内置于脘腹部。

66.扎用布带或丝线缠束腰部、手指及瘿瘤上。

67.梳用梳子蘸药梳头。

68.染用药汁将须发染黑。

69.抽此法有抽吸、通气的作用。(按:现代抽脓、抽胸水、腹水等均属抽法。)

70.踏指用脚踩在器械或药袋上。

71.蹬指脚向下用力踩。

72.拍用手蘸药水拍击患处。

73.弹指用器物弹击患处,使局部充血或出血。

74.鞭用物抽打某处。

二、现代外治方法

上面介绍的传统外治手段,均不同程度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显然这些比较原始古老的方法有些已不适宜于今日使用,但可给人以启迪,有些现在仍可根据条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继续运用。有一部分已经过改革、延伸,更适合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如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超声雾化、红外线、激光照射以及磁疗等都是现代外治的有效方法。在此,仅就不孕不育症常用的外治方法介绍如下。

1.外阴熏洗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倒入干净的盆中,将患处放于盆口进行熏蒸、洗涤的方法。此法借助药力与热力来达到治疗目的。热力有助于药物渗透。但若是炎症或过敏性疾病,水温不宜太高,与体温相近即可。其他疾病则药液温度以能忍耐为度。

熏洗法作用直接,有开发腠理、消肿、促进气血流畅的作用。使用的药物因不同的疾病而异。在该法中,洗是主要的,熏是次要的。

在妇科主要用于外阴病变,如瘙痒、湿疹、肿胀、溃疡等。在男科对龟头包皮炎,宜使药液稍凉后熏,温度不能过高,以免加重炎症反应,常用清热、解毒、燥湿的药物,如苦参、黄芩、黄连、金银花、明矾、冰片、土茯苓、龙胆草等;对于缩阳症,多用温阳理气的药物熏洗,药水温度要高,以能耐受为度,药用小茴香、吴茱萸、肉桂、艾叶等;对于阳强症,多选用泻火通络的药物熏洗;对于阴囊阴茎象皮肿,常选用祛湿通络的药物熏洗,药用威灵仙、土牛膝、五加皮、生姜皮等。总之,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来辨证选择药物及药水温度来熏洗。

使用方法:将所用药物包煎,煮沸20~30分钟后将药水倾入专用盆内,趁热熏洗患部,先熏后洗,待温度适中可以洗涤外阴或盆浴,每次10分钟。溃疡者不浸洗。7天为1个疗程,每日1剂,煎2次,分早、晚熏洗。

2.中药坐浴是将药物加水煎煮,药液1500ml以上放入大盆中坐浴,通常坐浴20~30分钟。应注意药液的温度不能太高,以防烫伤皮肤。

坐浴的治疗机制是通过药物的渗透达到治疗作用。用药应根据病变性质而辨证选取,但用量较内服时大。该法常用于治疗阳痿、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阴囊湿疹、睾丸鞘膜积液、尖锐湿疣等。

3.肛门纳药肛门纳药法,即将药物制成药栓或成糊状,塞入肛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法在妇科主要适用于产褥感染之发热腑实证、阴吹证,以及邪毒蕴结下焦、气滞血瘀所致的癥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瘀血症等;在男科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其作用机制系药物通过直肠黏膜渗透吸收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应注意避免使用有腐蚀作用的药物。例如在大便后往肛门内挤入适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每日1次。具有凉血活血的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或瘀血内停之前列腺炎等病证。

使用方法:如为栓剂,可嘱患者于每晚临睡前自行纳入肛中。注意事项:须在排空二便或清洗灌肠后纳药,给药后宜卧床30分钟,以利保留。

4.直肠灌注将药液灌注于直肠,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常用于治疗男科的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性欲淡漠、阳强、早泄;妇科的盆腔炎等。

使用方法:将欲灌注的药液,灌入已消毒的液体瓶中,连接一次性输液器,将输液器之头皮针去掉,连接一个14号导尿管插入直肠,缓慢滴注,药液温度以39℃左右为宜,每日1次。

5.贴敷即将外治用药制成的水剂或散剂、膏剂、糊剂,直接或用无菌纱布贴敷于患处或某一穴位上,以达到解毒消肿、散寒止痛、利尿通淋或托毒生肌等治疗作用的方法。常用于妇科之外阴炎、外阴白色病变及盆腔包块、痛经等;对于男科的外阴部病,多敷贴局部;其他男科病(如前列腺增生、阳痿、遗精、慢性前列腺炎等)多敷贴会阴部或神阙、关元穴,亦有的敷贴足心或手心。

使用方法:可按需要将药物制成膏剂、粉剂、糊剂,或取鲜药捣烂如泥敷贴于患部或穴位。一般7天换药1次,28天为1个疗程。

6.脐疗运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疗法(如灸)直接作用于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脐疗。脐部为任脉穴,与全身经络相通,与脏俯相连,该穴用药既可激发经络之气,又可通过药物在局部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脐疗在男科病中主要用于阳痿、性欲淡漠、遗精、早泄、阴茎异常勃起、房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在妇科疾病中主要用于不孕症、盆腔炎等。

具体方法:将配伍好的中药共研细末,瓶装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0克,以温水调和成团涂神阙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28天为1个疗程。

7.热熨即通过热的作用,将药力渗透到病变部位。常将药炒热或蒸热,装入布袋中,放在病变部位附近的皮肤或穴位上,如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等。亦有的将药碾碎,将药放在病变部位,再在药上放置盛满热水的热水袋。待温度下降低于体温后,再将药炒热,又重新装入药袋使用,或重新换热水。

热熨法常用的药物多是温阳理气或通关开窍之品,如青盐、葱头、丁香、干姜、艾叶、石菖蒲、车前草、吴茱萸、肉桂、小茴香等。

该法具有温阳散寒、助阳通关开窍的作用,在男科常用于治疗阳痿、缩阳、不射精、前列腺增生等症。在妇科常用于寒凝气滞型输卵管阻塞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导致的不孕症

使用方法:将药物切碎,或为粗末,以布包扎或置入布袋,封口,隔水蒸热15分钟,敷于患部或穴位,待药凉后再蒸热反复使用。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使用热熨法应注意勿灼伤皮肤。

8.药物离子透入法系将药物煎成药液,然后在药物离子透入机的协助下,达到治疗作用。其治疗原理为电流使电极板下浸有中药药液的纱布垫释放中药离子,并定向导入病变部分及有关穴位。临证必须辨证选药。在男科主要用于前列腺疾病与性功能障碍等;在妇科常用于慢性盆腔炎、癥瘕、外阴炎及妇科手术后腹膜粘连等。

9.针灸疗法包括体针、灸法、埋针、电针、穴位挑治、穴位放血、穴位割治、穴位注射、温针、耳针。

针灸治疗不孕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疗效较好。例如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月经第5~9天针刺脾俞、肾俞、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期门。月经先期加刺太冲、太溪,月经后期甚至闭经加刺血海、归来,月经先后无定期加刺交信。月经第12~15天针刺肾俞、命门、中极、血海、行间、子宫)治疗无排卵所致不孕症。

再如:以姜片置命门穴,用艾灸。每日l次,每次灸2~3壮。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适用于肾阳虚弱之阳痿、不育等症。

10.推拿按摩是在人体一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按摩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方法来防治疾病。该法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1)腧穴按摩:多选取命门、肾俞、关元、气海、中极、会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归来、子宫等,必须酌情辨证选穴、选用手法。

(2)部位按摩:根据辨证,选择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实施治疗。如肾阳不足者可选用:①下腹掌摩法;②掌摩命门法;③背部掌推法;④指按涌泉法。阴虚火旺者可选用:①小腹掌摩法;②指按神门法;③小腿内侧捏法。脾胃虚弱者可选用:①腹肌提拿法;②脐部掌摩法;③背部掌推法。

第三节中医外治疗法作用机制

一、针灸的作用机制

(一)调和阴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从经络脏腑到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无一不包涵着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

《灵枢·根结》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明确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

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针灸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例如:由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的遗精,治当育阴潜阳,可取足少阴经穴,针以补法,配足厥阴经穴,针以泻法。还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等法,都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阐明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而形成的。如果正气旺盛,邪气就不足以致病。假使正气虚弱,邪气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既病之后,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敌邪,则邪进而病恶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例如:膏肓、气海、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用之;而十宣、中极、人中等穴,多于祛邪时用之。

此外,还要根据邪正消长的转化情况,区别病证的标本缓急,酌情应用扶正祛邪的法则。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所以,《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

(三)通经活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之通路,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就病理而言,经络与脏腑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病起于外者,经络先病而后可传于脏腑;病生于内者,脏腑先病而后可反映于经络。

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制,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故《灵枢·刺节真邪》言:“用针者,必先察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即是疏通经络的意思。

二、推拿的作用机制

推拿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医者视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目的。

(一)推拿的中医理论机制

1.调节平衡阴阳推拿具调整内脏气血功能、平衡阴阳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体内部的一切矛盾斗争与变化皆可以阴阳概括,如脏腑、经络有阴阳,气血、营卫、表里、升降等皆分属阴阳,所以脏腑经络的关系失常,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等病理变化,均属于阴阳失调的范畴。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内在根据,它贯穿于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推拿可改善和调整脏腑的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这种调整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气血而起作用。因为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络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内脏与其他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