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外治法
7011800000004

第4章 概论 (4)

第1章 概论 (4)

2.促进气血的生成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是气、血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体中最基本的气是元气,它的生成有赖于肾中的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结合,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血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化生而成。血与营气共行脉中,在心、肝、脾的作用下流注全身,有濡养全身肢体脏腑之功。

气、血的生成都需水谷精微的充分供给,而这又有赖于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及脾的运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及输布精微诸方面。

推拿能促使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并加强了气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或改善人体生理循环,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调畅。《灵枢·平人绝谷篇》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3.调理脾胃功能气血精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然而先天之精需得脏腑精气的培育,气血充盈通顺须赖五脏六腑的生化,脏腑气机的调畅。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之健运、胃之受纳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

胃主受纳主降,脾主运化主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提供了来源。脾的运化又是胃继续受纳的必要条件。脾必须把水谷精微上输至肺,这种输布作用称为“升”。胃必须向下传送食物,不使停留才能完成消化过程,故曰“胃以通降为顺”。

推拿对脾胃的调理主要是通过加强胃腑功能,调畅气机而实现的。临床治疗经常用摩腹来促进胃的通降功能;用一指禅推、揉、按等法在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治疗或用擦法,在背部督脉及脾胃区域治疗,以促进脾胃及全身气血的运行,达到增强脾运化功能的作用。

(二)推拿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科学研究认为:医者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功,这种功是医者根据具体的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产生有用的“功”,这种功其物理作用不仅能纠正异常的解剖位置,还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渗透到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能”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然而影响信息传递的主要因素不是载体能量的大小,而是与信号强度和干扰强度的比值有关。当然机体对信息载体的能量大小也有一定的要求,即低于阈限的信号就不足以推动系统中的下一环节。其基本机制如下:

1.纠正解剖位置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因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皆可通过外力直接作用加以纠正,如:骶髂关节错位、椎骨错缝等,可根据其不同的情况,酌情采取相应的手法推拿动作实施治疗,使错位得以整复。而某些解剖位置的异常,往往影响生殖功能。

2.调整系统功能某一系统功能的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病变,而某一系统的病变也必然引起该系统功能的异常。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达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气滞血瘀者,通过手法使气血系统功能增强,加速气血循行,从而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病证。

3.调整信息通过近代生理学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功能平衡。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中医推拿治疗的依据之一,亦是建立在人体生物电、生物力学、生物内能,以及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治疗途径。

(三)手法及部位对治疗作用的影响

推拿治疗效果,主要是由医师的推拿手法正确与否、治疗位置是否恰当而决定的。

1.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乃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补”是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补”。“泻”是泻邪气之有余。凡是有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则谓之“泻”。

“补”和“泻”虽是两种作用相反的对立面,但又相互关联。其共同目的皆是调节阴阳,增强人体的正气,故补、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临床实践证实:推拿对调节机体功能确有很大的作用。如:推拿特定的部位对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对气血循行的影响等。同时,推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机体功能亢进的作用,如点按脾俞、胃俞有缓解胃肠痉挛之效果。故推拿治疗虽无补、泻的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其亢进的作用,就这些作用的本质来看,是属于“补”“泻”范畴。

推拿治疗中补、泻作用是手法刺激在人体某一部位,使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产生相应的变化。故推拿的补泻必须依据病员的具体情况,把手法的轻重、方向、快慢,刺激的性质及治疗的部位相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来。

(1)手法刺激性质及能量对内脏的“补”“泻”作用:对某一脏腑来说,弱刺激能活跃兴奋生理功能,强刺激能抑制生理功能。如:脾胃虚弱,则在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进行较长时间的节律性刺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胃肠痉挛则在背部相应的俞穴上用点、按等较强烈的手法作较短时间的刺激,痉挛即可缓解。

由此可知: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谓之“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即可谓之“补”。从这一意义上说,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因手法刺激的轻重所起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是以病员有较强烈的酸胀感和较轻微的酸胀感来作分界量,当然这仅是一个近似值。

当然,推拿手法对内脏的补、泻作用,除了和手法的轻重有关外,还和具体的刺激部位有密切关联。故根据疾病酌情选择适当的治疗部位,根据病情和病员的体质采用不同刺激能量的轻重手法,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选用相适应的手法,乃是推拿补泻作用的关键。

(2)手法频率及方向与“补泻”的关系:手法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这仅是刺激能量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的变化,则可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然而因为手法的频率高,治疗的总能量不变,而作用面积小,能量扩散少,又使单位面积的有效能量(渗透)增大。再加上选择适当的治疗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清、消、托”的作用,又可克服对周围组织挤压的副作用,这种手法称之谓“泻”,反之则为“补”法。古人对手法频率与补、泻的关系也有记载,周于蕃云:“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关于手法方向与补、泻的关系,历代文献中有较多的记载。例如:明代《小儿按摩经》曰:“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为泻。”清代《小儿推拿广意》曰:“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等。

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补泻的记载,虽然大部分用于小儿推拿,但临床上在治疗成人病症时,也常涉及到手法方向的补泻问题。例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的方向与在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时,有明显的通便泻下作用;若手法操作的方向为逆时针,而在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为顺时针,则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增强,起健脾和胃的作用。前者为泻,后者为补。

综上所述,推拿在治疗中首先要仔细辨证,然后根据“扶正祛邪”或“祛邪存正”的原则,确定补泻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推拿的治疗作用。

2.推拿部位的选择至关重要上面讨论了推拿手法对治疗作用的影响,下面介绍推拿部位对治疗的重要作用。为什么针灸、推拿都要选准穴位?一些特殊的穴位在中医学中的名称及性能是什么?

(1)五输穴: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称为五输穴。《灵枢》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八难》还作了补充解释,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