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外治法
7011800000005

第5章 概论 (5)

第1章 概论 (5)

五输中的合穴,对治疗腑病有着重要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谓:“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治疗六腑病的合穴,又以足三阳经的合穴为主。胃、膀胱、胆出于足三阳,而大肠、小肠、三焦虽然上合于手经,同时也出于足三阳。如《灵枢·本输篇》所言的:“六腑皆出足三阳,上合于手者也。”这是因为六腑居于腹部,与足经的关系密切,故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其合穴。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都属于足阳明胃经。《本输篇》又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说明其生理功能是上下相承的。膀胱合于委中,三焦合于委阳,都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由于三焦水道出属膀胱的关系。胆合于阳陵泉。以上即为六腑的下合穴。推拿治疗腑病时,可选取有关合穴。

(2)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谓:“五脏有疾者,应出十二原。”《难经》曰:“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阴经的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两者是相同的。阳经则于俞穴之外,另有原穴。肺原于太渊;心包原于大陵;心原于神门;肺原于太白;肝原于太冲;肾原于太溪;大肠原于合谷;三焦原于阳池;小肠原于腕骨;胃原于冲阳;胆原于丘墟;膀胱原于京骨。针灸、推拿治疗脏病时常取有关原穴。

(3)络穴:络穴是络脉所属的穴位。络穴对于疏调表里经病患最为常用。表病及里或里病及表的,可取其相合的络穴。

在四肢部,十二经各有一络穴,沟通表里之间的相合关系:在躯干部的前、后、侧又有任脉、督脉络和脾之大络,散布于一定的部位,总为十五络穴。肺络于列缺;大肠络于偏历;胃络于丰隆;脾络于公孙;心络于通里;小肠络于支正;膀胱络于飞扬;肾络于大钟;心包络于内关;三焦络于外关;胆络于光明;肝络于蠡沟;任脉络于鸠尾;督脉络于长强;脾之大络为大包。

(4)郄穴:郄穴是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如本经脏腑经络之气突然闭塞时所发生的各种急性病及痛症。

在四肢部,十二经郄穴之外,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奇经亦各有1个郄穴,总为十六郄穴。手太阴之郄是孔最;手厥阴之郄是郄门;手少阴之郄是阴郄;手阳明之郄是温溜;手少阳之郄是会宗;手太阳之郄是养老;足太阴之郄是地机;足厥阴之郄是中都;足少阴之郄是水泉;足阳明之郄是梁丘;足少阳之郄是外丘;足太阳之郄是金门;阳跷脉之郄是跗阳;阴跷脉之郄是交信;阳维脉之郄是阳交;阴维脉之郄是筑宾。

(5)背腧穴与腹募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腹募穴是脏腑之气聚集于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推拿临床常用背腧穴与腹募穴相配,用以治疗有关的各脏腑病症,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而且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还能治疗与脏腑有关的周身和五官疾患。

(6)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的会合穴。脏会于章门;腑会于中脘;气会于膻中;血会于膈俞;筋会于阳陵泉;脉会于太渊;骨会于大杼;髓会于绝骨。《难经·四十五难:》谓:“热病在内者,取之会之气穴也。”推拿临床应用,不限于热病,而着重在内症。对任何脏腑内病都可取其有关的会穴。

(7)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四肢通于奇经八脉的8个穴位,八脉交会穴分布在上肢和下肢,应用时应上下配合,其配伍是:足太阴通冲脉,会于公孙;手厥阴通阴维,会于内关;手太阳通督脉,会于后溪;足太阳通阳跷,会于申脉;足少阳通带脉,会于足临泣;手少阳通阳维,会于外关;手太阳通任脉,会于列缺;足少阴通阴跷,会于照海。八脉交会穴在治疗上适用于有关奇经的病症。

(8)交会穴:一穴同属于数经者,称交会穴。也就是数条经脉都经过这一穴位,其中主要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为邻经。这类穴位一般都能主治其本经及邻经的有关病症。

三、中药外治的作用机制

(一)从中医理论探讨中医外治之理

吴尚先云:“内外治殊途同归之旨,乃道之大原也。”内服外敷虽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但都能达到强身祛病之目的,《理瀹骈文》称之为“内外治殊途同归”,为何能殊途同归?为何在体表用药亦能治疗内病?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有以下几点。

1.经络传导作用《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玉版》曰“经邃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经络的内属外络将机体内外联成一个整体。如中医的窍-脏联络学说,即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唇等,为通过窍道给药治疗脏腑疾病提供了依据。穴-脏联络学说,即根据经络理论,循经取穴,理同针灸。经络系统网络全身,沟通表里、上下,十二经内则属络脏腑,外在分布十二皮部相对应,故能“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吴尚先云:“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结合经络,创用贴穴。

吴尚先立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强调外治用药是通过经络而作用于体内的,主张“凡外治须知经络相通”,并指出“膏药贴法亦与针灸相通”,应“并参古针灸法,以知上下左右前后之所取”,创立以膏贴穴位为主的治疗方法。尤其是用药物贴敷神阙穴疗效更好。神阙,居中焦,属任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乃经脉之海。又任、督相表里,冲、任、督“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故神阙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理瀹骈文》载有:“昔日治黄疸,用百部根放脐上,酒和糯米盖之,以口中有酒气为度;又有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者,以口中辣去之,则知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佐证了药物经脐能迅速吸收,通经贯络,渗透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故《针灸大成》有“神阙主百病”的记载。

外治可激发经络之气。《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认为经气是人体根本之气,药物外治就是利用药物所含之灵气刺激穴位,激发穴位经气,使之驱动全身之真气,最后达到调节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的目的。而要达到激发经气的目的,首先,正确选穴是其关键,在病变脏腑相应的穴位上施药;其次在辨证给药的同时还必须配合使用激发经气之药,即生猛峻烈、辛辣芳香之品。药物达到一定的量、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有时会产生与针刺一样的“得气”感。

2.皮肤毛窍吸收作用人体脏腑在内,皮肤、毛窍在外,遍布于全身的经络系统使之相互联系。药性能通过肌肤、孔窍等处深入腠理,由经络直达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故吴尚先曰:“由毫孔入之内,亦取其气之相中而矣”,“病先从皮毛入,药即可由此进。”清代名医徐洄溪曰:“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敷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其膏宜清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以随病加减,其膏宜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他进一步解释经皮给药治病机制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又有力,此至妙之法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的膏药开辟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先河。

3.外治药物刺激作用一般外治用药均选择使用生、猛、芳香、走窜,刺激性较强,透皮、吸收性好的药物。正如吴尚先所说:“膏中所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药性平和之品,效能甚微。主张选用猛药、生药、香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二)现代实验研究分析中医外治的作用机制

1.药物通过皮肤透入吸收现代实验研究:药物经皮肤吸收的机制大体可分为以下4点:

(1)药物渗透皮肤进入体循环:①皮肤渗透扩散。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又分为跨细胞途径和细胞间途径。②皮肤附属器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但不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2)水合作用:经皮给药使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而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

(3)表面活性剂作用。

(4)药物的促渗透作用。

2.药物通过黏膜吸收从鼻、眼、口及前后二阴给药的,均为黏膜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