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外治法
7011800000006

第6章 概论 (6)

第1章 概论 (6)

(1)鼻腔吸收:无论是搐鼻取嚏法、喷鼻法,还是滴鼻法、塞鼻法、闻药法等都是通过鼻黏膜的吸收途径而起到治疗作用的。鼻黏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故药物可以迅速从黏膜透入血管,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黏膜上的纤毛不仅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又是药物能较迅速地由血管进入组织细胞的有利因素。鼻的神经纤维很短,几乎直接以神经纤维形式,通过很薄的一层筛板分布于鼻黏膜。故鼻腔给药可很快传入大脑。

(2)口腔吸收:口腔黏膜血管丰富,口腔给药可使药物在黏膜表面扩散,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因口腔黏膜对某些药物吸收较快,有时仅次于静脉注射及雾化吸入。

(3)眼部吸收:用药物点(滴)眼,药物进入眼结合膜囊后,可通过结合膜到达更深的部位。因为结合膜中有很多血管和淋巴管,当受到外来物体或化学刺激时,通常血管就会扩张而加快药物的吸收。亦有人认为,滴入眼内的药物,可经由鼻泪管而被吸收,分布到全身,治疗全身疾病。

(4)肺部吸收:肺部对药物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吸入气雾剂实现的。当药物雾化成粒径为0.5~lμm的颗粒经口腔喷雾、鼻咽吸入可直达肺泡囊,不但能迅速起局部作用,也可很快吸收而起到全身作用,其吸收速度甚至不低于静脉滴注法。

(5)直肠吸收:直肠给药主要依赖药物溶于直肠分泌液中,然后透过黏膜而被吸收。吸收后的药物50%~70%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从而避免“肝首过消除效应”。还有一部分药物吸收后,经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到全身。此外,直肠淋巴系统也是直肠吸收药物的另一途径。据研究,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药利用也较口服药为高,与静脉给药相似,且具有不需注射的优点。研究发现,直肠给药是口服给药生药利用度的15倍。

经皮给药系统(TTS)可以使药物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不受酶类、pH的影响,不经消化道吸收,从而可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也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这些因素可使药物利用度提高,并能降低药物的毒性与副作用。药物一旦穿透表皮很容易进入真皮吸收入血循环,但实验表明药物会在局部浓集浸润,而进入全身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相对于局部药物浓度非常低,并在很长时间内可维持一个恒定的血药浓度。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对局部靶组织的作用,减少对全身的毒、副作用,而对于需要全身治疗的疾病,可以避免血药浓度峰值时造成的高毒性与药物资源浪费。

科学实验证实,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吸收入血3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黏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主要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通过皮肤微循环或黏膜接触后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穿透过程中小分子量的物质通过角质层扩散,大分子量物质通过毛孔及汗腺进入,强极性的药物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为媒介扩散,弱极性的药物通过脂溶性介质扩散。因为角质层结构致密,许多药物分子不能通过,故药物穿透表皮的限速层在角质层。药物一旦进入表皮以内,吸收则非常容易。

3.提高中药外治作用的办法要提高中医外治疗法的效果,可以采取一些物理、化学方法,以增强表皮的通透性和药物分子的穿透能力。

(1)增强表皮的通透性

①加强水合作用或使用剥离剂:水合作用使角质层细胞膨胀,组织疏松,角质层水化后药物的渗透率可增加5~6倍。剥离剂可使角质层断裂,使其通透性增大。

②利用促透剂:促透剂可使角质层出现裂隙,使脂质中的脂质颗粒重新排列。氮酮是目前现有较好的一种无毒、强效促透剂,对亲水、亲油性药物皆有促进作用。若适当联合应用不同的促渗剂则具有协同作用。

③电致孔技术:可控高压电脉冲使皮肤与组织的膜结构的脂质颗粒重新排列,由无序到有序,产生潜在的可逆性的水性生物孔道。

④激光微孔技术:可控激光使皮肤一定深度及范围内的组织分子排列结构在其能量作用下发生改变,形成密集的孔道。

⑤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声波微流的对流转运作用与辐射压作用,使皮肤组织膜形成孔道或扩大已经形成的孔道,使其通透性增强。

(2)增加药物分子的穿透能力

①热效应: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药物分子的动能增加,可加快穿透皮肤的速率。

②离子导入:利用药物分子所带电荷及外加电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原理促使药物分子进入皮内,作用通道是毛孔、汗腺,可以使许多原本不能自然渗透的药物透皮吸收,如蛋白质、中药大分子胶粒等。

③超声波:超声波除改变皮肤结构外,同时可使药物粒子获得定向动能,沿着声波传播方向进行运动。

④传递体:用生物化学的办法将药物分子进行加工,使其具有高度的变形能力,可以透过比自身小4~10倍的孔道。

总之,为了达到最好的透皮效果,可将促渗剂、超声波、离子导入等多种技术方法适当联合应用,取其协同作用。

四、常见几种外治法的作用机制

(一)鼻疗法

鼻疗法是指将药物作用于鼻腔以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外治法,如鼻嗅法、熏鼻法、蒸鼻法、塞鼻法、滴鼻法、吹鼻法、取嚏法等。《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疮疡全书》谓“鼻孔为肺之上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药性能通过孔窍深入腠理,由经络直达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伤寒杂病论》有“以薤捣汁灌鼻中”治猝死的记载,吴师机有“纳鼻而传十二经”的理论,指出了鼻腔给药可治疗全身疾病。现代解剖生理学指出:鼻黏膜与环境的接触较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多,黏膜下血运极其丰富,上又覆盖丰富的纤毛,还有可以分泌各种体液的腺体与杯状细胞,进入鼻腔的药物可以迅速被溶解吸收,透入血管进入血循环而运行全身,而治疗全身疾病;并且嗅神经表面包被着由硬脑膜与蛛网膜形成的双层“套鞘”,鼻部又有静脉窦和脑血管吻合,这些结构使透过鼻黏膜的药物能够直接进入颅内发挥药理作用。同时药物与嗅细胞发生作用,将信号迅速传入大脑嗅觉中枢,进而引起全身各系统一系列反应。再者鼻内给药多用芳香走窜的开窍之品,其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极性小,而鼻黏膜为脂质膜,极性也小,药物易于吸收。

(二)脐疗法

脐疗法是指将药物或器具作用于脐部治疗疾病的方法,如隔物灸脐、填脐、敷脐、熨脐等。中医认为神阙穴与任、督、冲、带四脉脉气相通,共同纵横贯穿于十二经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又可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经气,脐与五脏六腑及其经脉均可直接相通,故脐乃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纽。根据解剖生理学,脐是腹壁最迟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所以渗透力极强;脐部腹壁下有动、静脉分支,受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支配,且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靠近腹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自主神经丛,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它们支配腹腔和盆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与血管,故在脐部用药可通过多方面的调节从而使疾病痊愈。同时脐部也是一个发育比较独立的全息胚。总之,在脐部酌情用药可以治疗全身疾病。

(三)导法

导法是将药物塞于肛门内以治疗疾病的常见中医外治法。《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明确指出肛门的生理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肛门的启闭要依赖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方能不失其常度,反之肛门功能正常又能够协调脏腑的升降之机。使者,机枢也,说明肛门在调节气机升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解剖生理方面讲,肛门直肠给药主要通过直肠上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及肛门静脉吸收,50%~70%的药不经过肝脏,另外,直肠淋巴系统对药物的吸收几乎具有和直肠血液吸收相同的地位。

(四)浴法

浴法是将药物煎汤洗浴局部或全身的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邪在表,渍形以为汗”,说明渍浴疗法能助邪从表汗出而解。药浴借助浴水的温热之力与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可以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疲生新、杀虫止痒、祛腐生肌、美容保健等作用。从现代透皮吸收的角度分析,药浴法具有作用于皮肤的面积大、皮肤水合作用强、温热加速血液循环、促使小血管开放等多种有利于药物吸收的因素。根据《内经》“开鬼门”以治水肿的理论,傅文录认为皮肤浴作为汗法的一种,可以治疗尿毒症,使汗出、肿消、毒排。同时,由于肺主皮毛,药浴内归肺脏,可促其“通调水道”之功,达到“提壶揭盖”的目的,使水毒从膀胱排出。两方面的作用能使毒物上下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