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外治法
7011800000007

第7章 中药外治的药物选择与剂型

第2章 中药外治的药物选择与剂型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外治的优点

1.适应证广,禁忌证少中药外治法能广泛施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病症。尤其对不肯服药的儿童,不能服药或鼻饲困难的病人,久病体虚或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不能承受攻补之人,均无过多禁忌,正确施用,每能起到内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以补内治之不逮,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2.定位用药,疗效可靠外治法的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其血液浓度,故发挥作用充分,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内治,且取效迅捷。同时也可通过皮肤吸收入血,到达脏腑器官,作用全身。

3.使用方便,作用较多可以随时停止给药,中断治疗。中药贴敷制剂可以起到保护、封闭和治疗作用。

4.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中药外治所需药量远小于内服药量。且往往采用患病局部或病位相邻的部位施药,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血中药物浓度则甚微;有的药物即使通过人体直接吸收而发挥作用,也因其选择适宜的途径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他器官的毒害。药物不经过胃肠及肝脏,避免了某些药物易被肝酶分解而降低疗效,并可防止药物对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

5.价廉效验,易于推广中药外治一般所需药物剂量较小,无需高、精、尖或特殊的仪器和设备,故可以节约大量药材,甚至很多外治药物皆可随地取材,无需耗资,且操作极为简便,易学易用,疗效确切,利于普及推广,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用。

二、用药特点

中药外治与内治一样均须根据辨证、按照药物的性味归经选药用药,其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药物性味外治多用峻猛、辛辣、芳香走窜之物,气味俱厚之品,如生姜、大蒜、巴豆、甘遂、麝香、细辛、肉桂等药物,可以通经走络,率众药进入体内。

2.配伍特点常用反药配伍。历代文献中有许多反药外治的记载,常见的有甘草与甘遂合用等,可能取其相反相畏的特性以增加药效,又因其吸收途径的不同,从而能够降低药物对全身的毒性。

3.药品种类多膏药方中药物种数较多,广略以取胜。吴师机提出膏药统治百病,且外敷膏药起效相对较慢,所以方中广取药味以增其药力,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

4.常用引经药外治药物可循经取穴外用,其效用也部分依赖于经络的传导,应用引经药可率众药直达病位脏腑。

三、给药途径与方法

(一)给药途径

1.皮肤给药

(1)局部用药:包括病变局部用药,如涂抹、热熨或穴位贴敷、发泡。

(2)全身给药:如熏洗、淋浴等。

2.黏膜给药药物通过眼、耳、鼻、口及前后二阴等处的黏膜吸收,如滴鼻、塞鼻、滴眼、滴耳、吹耳、点舌、吹喉、嗅闻、含漱、雾化吸入以及灌肠、阴道纳药等方法。

(二)方法的选择

1.注重安全中医外治与内服相比一般来讲是比较安全的,但也不能忽视其毒副作用。如中药灌肠系从黏膜吸收,故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另外药液的温度、插入的深度、灌注的速度等均应按医嘱执行。如病情需要使用生猛有毒之品如巴豆、甘遂等,更应高度注意避免发生毒副反应。

2.正确取穴穴位敷贴是中医独特的外治手段之一,它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在体表有关腧穴上给药,不仅能有效刺激穴位,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从而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达到治疗或预防的目的。同时可凭借经络之通道使药物由皮毛进入内脏,直达病所而收效快捷。

腧穴敷贴和针灸一样,一般分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

例如神阙为中医外治最常用的穴位,能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针灸大成》有“神阙主百病”的记载,凡上、中、下焦诸多疾病均可用此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有通关开窍、安神镇静之功。因肾为先天之本,又与诸脏腑关系密切,因此,在涌泉穴用药,不仅可调整、激发肾经之经气,还可激发全身正气,有调整阴阳气血之功。另外,此穴贴药皮肤不易过敏,是较佳选择的穴位。

第二节中药外治的药物选择

一、基本原则

1.理论指导,熟悉药性内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完备,外治亦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略言》中开宗明义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换”。这是颇有哲理的重要观点。外治与内治一样均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明阴阳五行,识脏腑经络,辨寒热虚实,分标本缓急等。外治与内治在医理与药性上并没有区别,只是方法上的不同。

吴师机指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内治方可移为外治也”。“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是说“内治方可移为外治也”,内治方药可用于外治,但外治药物不等同于内治方药,吴师机对中医外治药物的选择主张使用猛、生、香药,以促透皮吸收。吴师机提出:“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药性平和之品,效能甚微。同一味药,内服要炮制,外治却要生用。例如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生用可发泡,若经炒制则失去发泡的功效。外治除宜选取生、猛气味俱厚的药物外,重金属和矿石类药如轻粉、水银、朱砂、铅丹、雄黄、明矾、硫黄等,这些药虽然有毒,但穿透性强,易于皮肤吸收,可适当配伍,从严掌握,短暂使用。另芳香走窜的麝香、冰片、丁香、肉桂、白芷、苏合香、川芎、吴茱萸等可增强皮肤渗透吸收的能力,故在中医外治法中经常选用。

2.临床使用多选厚味药在掌握中药性味及使用原则基础上,临床选择外用药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生猛竣烈类:如川乌、草乌、生附子、生南星等,这些药物毒性大,药性峻猛,外用时能刺激穴位,有利于激励经气。

(2)辛辣温热类:如生姜、干姜、花椒等,这些药物虽无毒,但对体表有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可直接刺激穴位,增加皮肤渗透力,用以助其他药渗入体内。

(3)芳香走窜类:如丁香、白芷、川芎、吴茱萸等,此类药物中大多含有挥发油,易入肌体,使有效成分加速渗入。

(4)活血化瘀类:如红花、桃仁、大黄等,其有活血化瘀、加速药物渗透转运以及畅通经气的功能。

大凡姜、葱、槐、柳、木鳖、蓖麻、石菖蒲、穿山甲、轻粉之类为许多外治方之最常用之药。酒、蒜、桃、芥、椒、艾之属,延胡索、木通、细辛、威灵仙、木香、苏合香及其他行气开窍走窜之品随证加用。在药性较为平和的外治方中,还要加上引药,“借猛药、生药、香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

3.辨证与辨病结合,灵活掌握运用中医治疗疾病,原则上都是因证立法、因法组方、依法遣药,“有是证而用是药”。但在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治疗中发现,同一证型的同一疾病选用相同或相似功效的不同药物治疗,其疗效往往不同,有的疗效较好,有的疗效较差。说明某些药物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如能掌握这种规律,做到“有是病用是药”,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虽西医的先进成果可以借鉴,但绝不能中药西用,既使是中成药亦必须辨证用药,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则毓麟可成。

二、具体药物

(一)植物类 (1)

1.川乌辛、苦、热,大毒。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外用溃坚祛腐。用于痈疽肿毒、久生疥癣。

2.草乌辛、苦、热、大毒。搜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

3.生附子辛、甘、热,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于寒湿脚气,阴疽疮漏。

4.天南星苦、辛、温,有毒。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痈疽疮疥,痰核肿痛,毒蛇咬伤。

5.生姜辛、温。散寒解表,降逆止呃,化痰下气,解毒。

6.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温肺化痰,回阳通脉,温经止血。

7.花椒辛、热,有小毒。温中止痛,燥湿杀虫止痒。可治阴痒带下,湿疹皮肤瘙痒。

8.丁香辛,温。有温中暖肾,香身除臭,牢牙乌须的功效。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等成分;对致病性真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对皮肤无刺激作用,且可以良好地吸收。

9.白芷辛,温,无毒。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通窍排脓的功效。近代研究证明,白芷全草含挥发油及香豆素类物质。50%白芷酊剂可提高皮肤对长波紫外线的敏感性,加强紫外线的作用。对多种细菌和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改善微循环。

10.川芎辛,温,无毒。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香口除臭的功效。

11.吴茱萸辛,苦,热。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可治寒湿脚气肿痛。

12.当归甘,辛,性温。具有补血活血,润泽肌肤,乌须生发,坚固牙齿功效。

13.红花辛、温。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14.桃仁苦,平。具有活血祛瘀,消斑,悦颜泽肤功效。治疗面部黑斑,黄褐斑,寿斑,雀斑,皮肤干燥粗糙,粉刺,扁平疣等。

15.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外用可治烧烫伤、痈肿、冻疮、带状疱疹、银屑病。

16.细辛辛,温,有小毒。具有散寒祛风,消肿止痛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延年。”

17.木香辛,苦,寒。具有平肝止痛,解毒消肿功效。用于痈肿疔疮等。

18.淫羊霍又名仙灵脾。辛、甘,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补肾阳、益气强精之功。《神农本草经》曰:“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名医别录》有“丈夫久服,令人有子”之载。《日华子本草》称其:“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

19.肉苁蓉甘、咸、温。归肾、大肠经。功能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曰其“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益精气,多子”。《药性论》言其“大补壮阳”。《日华子本草》说“主男子绝阳不兴”。《本草汇言》谓“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

20.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归肾经。功能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邪气,阳痿不举,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名医别录》言“补五劳,益精,利男子”。《药性论》说“治男子夜梦鬼交精泄”。

21.锁阳味甘,性温。归肝、肾、大肠经。功能补肾助阳,润肠通便。《本草衍义补遗》言“大补阴气,益精血”。《本草从新》言其“益精兴阳,润燥养筋,治痿弱”。

22.补骨脂味苦、辛,性大温。归肾、脾经。功能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药性论》言其“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止小便利,腹中冷”。《开宝本草》载其能“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本草纲目》曰“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而《本草备要》则云其“壮元阳,缩小便,膝冷痛,肾虚泄泻”。

23.韭子别名韭菜子、韭菜仁。辛、甘,温。归肝、肾经。具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的功能。《名医别录》中言其“主梦中泄精”。《滇南本草》称本品能“补肝肾,暖腰膝,兴阳道,治阳痿”。《本草纲目》则言:“治小便频数,遗尿。”

24.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经。功能补阳益阴,固精缩尿。《神农本草经》载其“主续绝阳,补不足,益气力,肥健”。《药性论》称其能“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名医别录》则曰“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白为积”。《日华子本草》又言其“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

25.蛇床子辛、苦,温。归肾经。功能温肾壮阳,散寒祛风,燥湿杀虫。《神农本草经》称其“主男子阴痿,湿痒”。《名医别录》谓其“温中下气,令妇人脏热,男子阴强”。《日华子本草》载其能“去阴汗,湿癣”。《本草经疏》则认为:“蛇床子苦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寒湿既除,则病去身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又有补益也。”

现代研究认为:蛇床子有体外杀精子作用,如果要想生育者,女方应忌用蛇床子或含蛇床子的配方的煎液坐浴,外阴及阴道忌用含蛇床子的粉剂、栓剂、药膏等,以免杀伤精子引起医源性不孕不育。

26.胡芦巴别名芦巴子。苦,温。归肝肾经。有温肾阳、逐寒湿的功效。《嘉祜本草》记载本品:“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怀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本草纲目》曰:“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又言:“葫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本草从新》谓其:“苦温纯阳,入右肾命门,暖丹田,壮元阳,治肾脏虚冷,阳气不能归元。”

27.杜仲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神农本草经》云其能“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日华子本草》载其:“治肾劳,腰脊挛。”《本草疏正》曰其可“止小水梦遗”。《玉楸药解》称其“益肝肾,养筋骨”。《本草从新》则言:“充筋力,强阳道。”

28.沙苑子又名沙苑蒺藜、潼蒺藜。甘、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本草从新》称其“补肾强阴,益精明目”。又曰“性能固精”。《本草衍义》言其能“补肾”。《本草纲目》谓其“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本草汇言》则认为本品“补肾固精,强阳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遗沥,乃和平柔顺之剂也”。

29.仙茅辛,热,有毒。归肾经。功能温肾壮阳,祛寒除湿。《海药本草》载其“主风,补暖腰脚”、“强筋骨”、“益阳”。《开宝本草》曰其“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男子益阳道”。《本草纲目》则曰:“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现代药理证实:仙茅的水提液有兴奋性功能的功效。

30.山茱萸酸,微温。归肝、肾经。具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功。《名医别录》云其“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雷公炮炙论》称其能“壮元气,秘精”。《药性论》言其能“补肾气,兴阳道”。《日华子本草》谓其“暖腰膝,助水脏”。

31.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功能温补肝肾,益气除湿。《名医别录》言其“主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本草求真》云:“湿胜则筋脉为之缓纵,男子阴痿,囊湿……服此辛苦而温……苦则坚骨而益精,温则祛风而胜湿。”

32.何首乌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精血,解毒,润肠通便。《开宝本草》称其:“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本草备要》云其能“补肝肾,涩精”。《本草从新》载其“强阳事,令人有子”。

33.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珍珠囊》谓其“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本草纲目》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本草从新》称其“滋肾水”,“利血脉,补益真阴”。

34.枸杞子甘,平。归肝、肾、肺经。有滋补肝肾、益气养精等功效。《本草经集注》载其能“补益精气,强盛阴道”。《食疗本草》称其“能益人,去虚劳”。《本草经疏》则言:“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本草纲目》谓:“滋肾、滋肺、明目。”

35.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有补肾涩精、收敛止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载能“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草通玄》称之“固精,敛汗”。《本草备要》谓其“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

36.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具有滋肾阴、清虚热之功。《神农本草经》谓能“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药性论》言其“主治男子腰脚软弱……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37.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清热滋阴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载其“味苦平,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本草纲目》言能“强阴健腰膝”。《本草经疏》则谓:“此药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本草备要》谓其:“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补风虚,除百病。”

38.楮实子甘,寒。入肝、肾、脾经。有补肝肾,强筋骨,明目,利尿之功。《日华子本草》云本品能“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助腰膝”。

39.金樱子味酸、涩,性平。归肾、膀胱、大肠经。有固精、涩精之功。《名医别录》言其“主遗泄”。《蜀本草》载能“主治脾泻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本草备要》谓其“酸涩,入脾肺肾三经,固精秘气,治梦泄遗精,泻痢便数”。《本草求真》曰其:“生者酸涩,熟者甘涩,用当用其将熟之际,得微酸甘涩之妙,取其涩可止脱,甘可补中,酸可收阴,故能善理梦遗崩带遗尿。”

40.益智仁辛,温。归脾、肾经。有暖精、固精、缩尿的功效。据《本草拾遗》载其能“治遗精病漏,小便余沥”。《本草备要》称其能“涩精固气”,又治“泄精”。《本草纲目》言其能治“心气不足,梦泄兼浊”。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以益智仁为主药的清宫寿桃丸具有抗衰老作用,其对疲倦、畏寒肢冷、性欲减退、夜尿增多等衰老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维生素E。

41.覆盆子甘、酸,微温。归肝、肾经。具有益肾,固精,缩尿的功能。《药性论》谓:“男子肾精虚竭阴痿,能令坚长。”《本草衍义》云能“益肾脏,缩小便”。《本草图经》称之“强肾无燥热之偏,固精无凝涩之害”。《本草备要》曰:“益肾脏而固精,补肝虚而明目,起阳痿,缩小便。”

42.芡实甘、涩,平。归脾、肾经。功能益肾固精,补脾去湿。《神农本草经》载能“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本草纲目》云其“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

43.人参甘、苦,温。入脾、肺经。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本草汇言》云“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本草蒙筌》认为其“通畅血脉,泄阴火,滋补元阳”。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可促进和加强雄性大鼠的交配行为,使去势大鼠出现交尾现象。使家兔睾丸中精子数增多,且活动力加强,体外生存期较长。

44.远志苦、辛,温。入心、脾、肾经。功能宁心安神益智,祛痰开窍。《名医别录》曰其能“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甄权则认为本品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本草正》言能“壮阳益精,强志助力”;《本草求真》谓其“强志益精,凡梦遗善忘,喉痹失音,小便赤涩,因于肾水衰弱而致者,宜用是药以补”。

(一)植物类 (2)

45.肉桂辛、甘,热。入肾、脾、心、肝、膀胱经。具有温补心肾脾肺,温经通脉散寒的功能。《日华子本草》称其“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本草从新》谓其“气厚纯阳,入肝肾血火。补命门相火之不足”。本品性大热,阴虚火旺者忌用。一般不与赤石脂为伍,以免降低疗效。

46.续断苦、辛,微温。入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日华子本草》载:“助气补五劳七伤……止泄精尿血”。《本草正义》谓其能“缩小便,止遗精”。《药品化义》言其“可疗精滑梦遗,腰酸背痛”。《本草正义》曰其“通痹起痿,尤有特长”。

47.天冬甘、苦,大寒。入肺、肾经。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之功。《名医别录》有“利小便,冷而能补”之说。《大明本草》谓能“补五劳七伤”。《药性本草》载能“通肾气”。《备急干金要方》曰其“治虚劳绝伤……阳痿、耳聋、目暗”。《本草蒙筌》言其“滋肾助元”。

48.山药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平补脾肺肾三阴、固精益气之功。《大明本草》言其能“强筋骨,主泄精健忘”。《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伤中,补虚羸”。《本草纲目》认为可“益肾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强志育神。”《本草正义》称其“滋肾固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49.白果甘、苦,平,有小毒。归肺经。具有滋阴补肾固肺之功。《本草从新》云能“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本品大量生食易引起中毒,宜多加注意。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50.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暖脾胃,下气止痛,补命门火。《本草纲目》言其能“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饮膳正要》谓其“主虚劳,冷泄,宿食不消,下气”。《医林纂要》则云其“润肾,补肝,补命门,和脾胃,开郁结”。

51.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能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本草纲目》曰其“治疝痛”。《名医别录》载其能“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

52.白芥子辛,温。归肺经。功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名医别录》载“主除肾邪气”。《本草纲目》云其能“散肿止痛,治筋骨腰节诸痛”。

53.牛膝苦、酸,平。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活血祛瘀、利尿通淋之功。《名医别录》言能“疗伤中少气,……益精,利阴气,止发白”。《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甄权认为本品“治阴萎补肾”。属肾虚血瘀者,宜用怀牛膝,并多与益肾之品配伍;属血瘀阻络者,宜用川牛膝,并多与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穿山甲等配伍。另,牛膝药性下行,力能直达厥少二经,故凡治妇科、男科病,均可稍佐之以为引药,以期药力直达病所,更好发挥疗效。

54.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清热除湿解毒、健脾胃强筋骨之功。《滇南本草》云其“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本草纲目》谓其“强筋骨,利关节,治拘挛骨痛”。临床中本品为治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之要药,但用量宜大,还常用以治疗湿热下注所致之病症。

55.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药性论》称其“能治腰肾中冷,膀胱中冷脓缩水,兴阳道”。《本草纲目》曰能“养心气,润肾燥,益智宁神”;《药品化义》言其“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痛,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

56.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具有利水通淋、清肺化痰之功。《名医别录》言其能“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药性论》谓其“去心胸烦热”。

57.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甄权曰本品“补益五脏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大明本草》载“益精养气,壮筋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提取物有雌激素样作用,并能对雄激素产生拮抗作用,从而降低性功能。大量服用,不仅不能“壮阳”、“令人阴不痿”,反能使宗筋弛纵,阴茎不举。故治疗性欲低下、阳痿、性功能障碍属雄性激素水平低下者应当慎用甘草。

58.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能健脾安神、利水渗湿。《名医别录》载“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气”。

59.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渗湿,泄热。《名医别录》曰其“补虚损五脏痞满,走阴气,止泄精”。甄权则有“主肾虚,精自出”之说。

60.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本草纲目》曰:“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日华子本草》谓其“安心止惊悸”。王好古认为本品“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61.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张元素认为本品“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本草衍义补遗》谓其“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本品能抑制性功能,故阳虚、老弱之体当慎用。

62.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功能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名医别录》曰其“强阴益精”。《大观本草》称其“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

63.玄参味苦、甘、咸,性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滋阴之功。《神农本草经》有“补肾气,令人明目”之载。《名医别录》称其“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大观本草》言其“补虚劳”。

64.石菖蒲辛,温。归心、胃经。功能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65.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具行气止痛、温肾纳气、降逆调中之功。《大观本草》言其“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本草纲目》认为治“男子精冷”。

66.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名医别录》曰其“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

67.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利湿除痹、清热排脓之功。《本草正义》有“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的记载。

(二)动物类

1.鹿茸甘、咸,温。入肝、肾经。有补督脉,壮元阳,生精髓,强筋骨之功。由于茸乃血肉之精所结,而冲为血海,故又能养冲脉。《本经》曰其能:“益气强志,生齿不老。”《别录》有疗“泄精溺血”的记载。《本草纲目》认为本品可“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壮骨,治一切虚损。”

鹿茸含有鹿茸精(内含脯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等25种氨基酸)、硫酸软骨素A、雌酮、大量的骨胶原、蛋白质,以及钙、磷、镁等28种微量元素。药理实验证明,鹿茸具有强壮作用,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饮食,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且能增强肾脏的利尿功能和胃肠道的运动与分泌功能。鹿茸还有性激素样作用,可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与不育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症。

2.鹿角味咸,性温。入肝、肾经。炒黄熟用能补肾壮阳,强健筋骨,可作鹿茸的代用品,唯效力薄弱,生用能活血消肿。《别录》载:“主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少腹血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3.鹿角胶甘,温。入肝、肾经。功能温补肝肾,益精养血,唯效能不及鹿茸,尚有止血作用。《本经逢原》认为:“鹿角胶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缓合冲任之用。”

4.鹿角霜味咸,性温。功同鹿角,唯力较逊。

5.鹿肾别名鹿鞭、鹿茎筋、鹿冲、鹿冲肾,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性外生殖器。味甘、咸,性温。归肝、肾、膀胱经。具有补肾强腰、壮阳益精之功。《名医别录》言其“主补肾气”。

现代研究证实鹿肾中含有蛋白质、脂肪、雄性激素等。临床可用于性功能疾病与不孕不育症、慢性睾丸炎等病症。

6.紫河车甘、咸、温。入肺、肝、肾经。有补肾益精,补血益气之功。《本草图解》认为本品能治:“男女虚损劳极,不能生育,下元衰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能促进睾丸的发育。

7.蛤蚧咸,平。归肺、肾经。有补肾助阳、益肺、纳气定喘之功。《本草纲目》认为本品可:“补肺气,益精血……助阳道。”《本草备要》载有:“补肺润肾,益精助阳。”

8.刺猬皮苦、平。入大肠、胃经。功能行瘀、止血、止痛。《本经逢原》认为:“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筋脉能收纵也。”《医林改错》载:“刺猬皮散,治遗精,梦而后遗,不梦而遗,虚实皆效。”

9.桑螵蛸甘、咸、涩、平。入肝、肾经。有补肾助阳,固经缩尿之功。《本经》原载:“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别录》认为本品:“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药性本草》载有:“男子身衰精自出;及虚而小便利者,加而用之。”《本经逢原》载有:“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衰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10.枸杞虫咸、温,无毒。《本草拾遗》载本品:“益阳道,令人悦泽有子。炙黄和地黄末为丸服之大起阳益精。”

11.龟甲咸、甘、平。归肾、肝经。有滋阴潜阳,补肾健骨之功。《本草纲目》认为可:“治腰脚酸痛,补心肾,益大肠。”

12.龟甲胶性味功效与龟甲同,滋阴之力更强,并有补血止血之效,若与鹿角胶同用,则阴阳两补,功效颇著。

13.鳖甲咸,平。归肝、肾经,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之功。

14.九香虫咸,温。归脾、肾、肝经。有补肾助阳,温运脾阳,理气止痛之功。《本草纲目》原载可治:“隔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15.露蜂房辛,平。有毒。归肝、胃经。有攻毒祛风,止痛之功。古有治“阴痿不长”的记载。

16.蜈蚣咸,温。有毒。归肝经。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17.海马甘、咸,温。入肾、肝经。有补肾壮阳,活血散瘀之功。《本草纲目》认为本品可:“暖水脏,壮阳道,消瘕块,治疗疮肿毒。”有的学者认为不论雌雄皆能勃兴阳道,阳虚者可用,阴虚火旺者则忌之。

18.海龙性味功用与海马相似,但效力稍强。

19.雄原蚕娥咸,温。有小毒。《别录》认为本品可“益精气,强阴道,交接不倦,亦止精。”《本草纲目》有“壮阳事,止泄精,尿血。”之说。

20.雀卵酸,温,无毒。《别录》认为可治:“下气,男子阴痿不起,强乏令热,多精有子。”孟诜曰:“和天雄、菟丝子末为丸,空心酒下五丸,治男子阴痿不起。”

21.雀肉甘,温。无毒。藏器曰:“冬三月食之,起阳道,令人有子。”《日华本草》有:“壮阳益气,暖腰膝,缩小便”之说。孟诜认为本品可:“益精髓,续五脏,不足气,宜常食之。”

22.黄狗肾(狗鞭)甘、咸,温。归肾经。有补肾壮阳之功。《本经》载:“主伤中,阳痿不起,令强热大,生子。”

23.海狗肾(腽肭脐)咸,热。入肾经。有暖肾壮阳,益精补髓之功。《药性本草》有:“治积冷劳气,肾经衰损”之说。《海药本草》有“主五劳七伤,阴痿少力,肾气衰弱虚损”的记载。《日华诸家本草》认为本品可“益肾气,暖腰膝,助阳气”。

24.羊石子(羊外肾)味咸,性大热,能助阳益精。《本草纲目》认为可治“肾虚精滑”。

25.豚卵甘,温。无毒。孙思邈认为本品可:“除阴茎中痛。”《本草纲目》有“治阴阳易病,少腹急痛,用热酒吞二枚,即瘥”的记载。

(一)植物类 (3)

26.白马阴茎甘、咸,平。《本经》原载:“主治伤中,脉绝,阴不起,强志益气,长肌肉肥健生子。”甄权曰:“主男子阴痿,房中术偏用之。”

27.驴阴茎甘,温。无毒。《本草纲目》认为本品可:“强阴壮筋。”

28.穿山甲味咸,微寒。归肝、胃经。功能活血化瘀,导滞通精,消肿排脓。《滇南本草》曰:“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并能治癥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闭塞,心腹疼痛”。《本草纲目》谓“通窍”。

29.地龙咸,寒。入肝、脾、膀胱经。有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之功。《本草衍义》载:“治肾脏风下疰病”。《滇南本草》云:“祛风,治小儿瘛疭惊风,口眼邪,强筋治痿。”现代研究证明其提取物有杀精子作用。

30.僵蚕味咸、辛。入肝、肺、胃经。功能化痰散结,活络通经,尤擅开痰浊壅遏之络道,畅阴浊闭阻之阳气。《神农本草经》云其“疗男子阴疡病”。《本草求真》称曰“僵蚕……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本草思辨录》言其疗“痰湿所痼而阳不得伸”。

31.水蛭味咸,性平,有毒。入肝、膀胱经。功能活血化瘀、通经破滞。《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水蛭最喜食人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本草经疏》曰其治“恶血、瘀血……因而无子者”。

32.蜻蜓性微温,无毒。入肾经、督脉。具补肾兴阳、强养阴器之功。《名医别录》云其“强阴止精”。《日华子本草》称其“壮阳,暖水脏”;《陆川本草》曰“治肾虚阳萎”。

33.大蚂蚁别名玄驹、蚍蜉。入药以黑大者为佳。味咸、酸,性温。入肝、肾经。功能益肾壮阳、养血荣筋、祛瘀通络。《本草纲目》谓“蚁能举起等身锐,吾人食之能益气力、泽颜色”。

本品富含多种氨基酸及锰、锌、硒、镁、磷、铁等人体必需元素。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甾族类化合物以及类似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质,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增强垂体-性腺轴和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直接促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作用。

34.蝼蛄性微温。入膀胱、肾经。具有利水通闭之功。《玉楸药解》曰其“入足太阳经”。

35.蟋蟀别名促织、蛐蛐。味辛、咸,性温。入膀胱、肾经。功能利尿通阳。《本草纲目拾遗》曰其“性通利,治小便闭”。

36.冬虫夏草味甘,性温。归肾、肺经。功能益肾补肺,止血化痰。《药性考》曰其“秘精益气,专补命门”。《本草从新》云其“保肺益肾”。《本草纲目拾遗》载:“以酒浸虫草数枚啖之,有益肾之功。”本品虽温,但润而不燥,于素体阴亏、体质衰弱之保健佳品。

37.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之功。《海药本草》曰其“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名医别录》称其“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煅用长于收涩,生用长于软坚。

38.海螵蛸又名乌贼骨。味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神农本草经》载其主“无子”。《名医别录》云其治“丈夫阴中肿疼”,又“令人有子”。

39.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功能运脾消食、固精止遗。《日华子本草》云“止泄精,并尿血”。《名医别录》谓其“主小便利,遗溺”。

(三)矿物类

1.滑石甘、淡,性寒。归胃、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热之功。《神农本草经》云其“主身热泄泻……利小便”。《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因热而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

2.阳起石咸,微温。归肾经。功能温肾壮阳。《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无子,阴痿不起”。《名医别录》道“疗男子茎头寒……令人有子”。《药性论》云其“补肾气精乏,腰痛膝冷湿痹”。《本草纲目》曰:“阳起石右肾命门气分药也,下焦虚寒者宜用之,然亦非久服之物。”

3.龙骨甘、涩,微寒。归心、肝经。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之功。《名医别录》云:“阴浊,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安五脏。”《本草求真》说:“龙骨功与牡蛎相同……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

4.琥珀甘,平。归心、肝、膀胱经。有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之功。《名医别录》云:“安五脏,定魂魄。”

5.硫黄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内服壮阳通便,外用杀虫止痒。《药性论》谓其“能下气,治脚弱腰肾久冷”。《海药本草》云其“主风冷虚惫,肾冷上气,腿膝虚羸,长肌肤,益气力,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并宜烧炼服”。《本草图经》则言:“主命门火衰,阳气暴绝,阴证伤寒,阳道痿弱。”

6.紫石英甘,温。入心、肝、肾、肺经。功能镇心定惊,温肾养肝。现代研究本品能兴奋卵巢之内分泌,对于性欲低下而不孕者颇有效。

7.石钟乳别名钟乳石。甘,温。归肺、肾、胃经。煅用。有温肺气、壮肾阳之功。《名医别录》称其“益气补虚烦,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药性论》载“主泄精寒嗽,壮元气,益阳事,通声”。

8.赤石脂甘、酸、涩,温。归大肠、胃经。具收涩固脱、收敛止血之功。《日华子本草》曰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本草求真》有“止血固下”之说。《神农本草经》载“明目益精”。《本草逢原》谓:“功专止血固下……以其开泄无度日久不止,故取涩以固之也。”

9.花蕊石酸、涩,平。归肝经。具有化瘀止血、收湿敛疮之功。《本草纲目》曰:“功专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又:“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本草经疏》谓其“以酸收敛之气,复能化瘀血,故敷金疮即合,仍不作脓也”。

10.磁石辛、咸,寒。归肝、肾、心经。功能潜阳安神、纳气平喘、聪耳明目。《本草衍义》云:“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名医别录》有“养肾藏,强骨气,益精除烦”之说。《药性论》谓其“补男子肾虚风虚”。《本草纲目》言其“镇养真精,使神水不外移”。《玉楸药解》说其“治阳痿”。《本草经疏》道:“久秘固而精气盈溢,故能令人有子。”

第三节中药外治常用剂型

一、常用的剂型

药物外治的剂型很多,下面就药物外治的常用剂型简要介绍。

1.黑膏药、白膏药是由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官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称为白膏药。二者为传统膏药,是贴敷制剂中最古老的剂型,也是中药五大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

2.橡胶膏亦称橡皮膏,是以橡胶为主要基质,与树脂、脂肪或类脂性物质和药物混匀后,摊涂于布料或其他裱褙材料上而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橡胶膏剂黏附性强,不经加热可直接贴于皮肤,不污染衣物,携带使用均方便。但膏层较薄,药效维持时间较短;自然透气性差,对皮肤有刺激,容易过敏。

3.贴剂是将药材提取物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种薄片状贴膏剂。主要有褙衬层、药物储库层、胶黏层和防黏层组成。常用基质有硅橡胶和聚乙二醇等。

4.无丹膏药是指不是油和铅丹炼制而成,而是采用天然树脂(如松香),或具有一定黏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溶合而成的膏药。如以松香为基质的复方松香膏及以枫香树胶粉、蓖麻油、甘草灰为基质的伤湿痹痛膏等。

5.软膏剂是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常用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基质,其中与乳剂基质制成的软膏又称为乳膏剂。

软膏剂在生产与储存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①供制备软膏剂用的固体药物,除能溶解或相互共溶于某一组分者外,应预先用适宜的方法制成细粉。②软膏剂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的黏稠性,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并无刺激性。③油脂性基质常用的有凡士林、石蜡、液状石蜡、硅油、蜂蜡、硬脂酸等;水溶性基质主要有聚乙二醇;乳剂基质常用的有钠皂、三乙醇胺皂类、脂肪醇硫酸(脂)钠类(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脂、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等。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或透皮促进剂。④软膏剂应无腐败、无变色、无变硬、无融化、无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⑤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遮光、密闭储存。

6.凝胶剂系指由药材提取物加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按分散介质不同,凝胶剂可分为水性凝胶与油性凝胶。

凝胶剂在生产与储存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①药材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提取、纯化,以半成品投料制备成品。②可根据主药的性质选用适宜的基质。水性凝胶基质一般有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基质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③凝胶剂应均匀、细腻,在常温时保持胶状,不干涸或液化。④凝胶剂一般应检查pH值。⑤凝胶剂基质不应与药物发生理化反应。⑥除另有规定外,凝胶剂应遮光、密闭、置阴凉处储存,并应防冻。

7.散剂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经加工、研细、过筛,使其成为极细粉末供外用或内服。外用可配作其他剂型,也可直接吹入耳、鼻、喉局部或撒于肚脐等。穴敷宜用胶布固定。如表皮破损,应当根据情况慎用或停用。

8.锭剂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青木香、白芷作“挺”的记载。它是用药物细粉加适当的赋形剂(黏合剂)制成的一种固体制剂。其形状常根据需要而定,如圆锥形、纺锤形、条形等。其赋形剂则依其功用和配方不同而有牛胆汁、糯米粉为糊、炼蜜等多种,外用有以温开水或醋磨化,涂搽或调敷患处,也有用嗅法经鼻腔吸入者。

9.栓剂亦称坐药或塞药,是由药物和基质混合制成,塞入人体腔道内溶化或溶解后逐渐释放药物,发挥药效的一种固体剂型。栓剂的形状多因应用部位的不同而改变。如肛门栓以鱼雷形较好,阴道栓以鸭嘴形为常用,尿道栓临床应用较少,多呈笔形,一端稍尖。鼻用栓多制成子弹头形。栓剂在腔道内部可使药物分散于黏膜表面而起局部治疗作用,亦可通过黏膜表面吸收入血而起到全身治疗作用。栓剂给药具有药物作用持久,比口服药物吸收快等优点。

10.酒、酊剂酒剂又称药酒,系用50度~70度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浸出药物有效成分而制得的澄明液体制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

酊剂系指药材用不同浓度的药用乙醇经浸泡或溶解药物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酊剂的浓度一般随药物的性质或用途而不同。含剧毒药物的酊剂浓度较低,约为10%(g/ml),用普通药物制成的酊剂浓度较高,约为20%(g/ml),而酒剂则无一定浓度。二者所含有效成分的浓度均较高,可保持原药材各种成分的综合疗效,故符合中医药理论。并且酒剂、酊剂因为经过了去粗取精的过程,故与原药材相比可减少使用剂量。因为均含乙醇,故杂质较少,澄明度较好,且长期贮存不易变质。

11.油剂系用油脂浸出中药中之有效成分,制得含药的“油”,或用具有药效的动植物油配制而成的药剂。

(一)植物类 (4)

12.气雾剂指用中药制成药液,安装在带有阀门的喷雾器内,借用抛射剂的压力将药液以雾状形式喷射出来,直达病灶或局部吸收而发挥疗效。其优点:①使用方便,奏效迅速;②能保持药物清洁和无菌,并能提高药物稳定性;③可减少局部涂药的刺激和感染;④给药剂量小,副作用少。但其包装成本高,不易推广使用,并常因封装不严使抛射剂渗漏而失效。可根据需要拟方,制成不同类型的品种。

13.膜剂中药膜剂可分为涂膜剂和薄膜剂两种。其成膜基质多利用中药(白及胶)及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PRA)为成膜材料,将中医传统的散、膏、酊剂研制成膜剂应用于临床,不但使用方便,便于贮藏、运输、携带、疗效亦有所提高。

14.注射剂凡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入体内而发挥疗效的制剂均称为注射剂。其剂型有灭菌或无菌溶液、乳剂、混悬液等。如治疗瘰疬的麝香注射液、治疗多发性疖肿的白花蛇针剂等。

常用外治剂型的种类甚多,除以上介绍的常用制剂外,还有如海绵剂、烟剂、粉剂、糊剂、霜剂等等。临床可酌情选用。

二、常用的赋形剂

外治给药途径主要是经皮肤渗透吸收,而皮肤吸收的多少,直接影响外治的疗效。故赋形剂的选择颇为重要。

1.膏药贴封可使局部形成了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封闭状态,使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膨胀成为多孔状态,而利于药物的穿透吸收。其缺点是易引起皮肤过敏。

2.蜂蜜有“天然吸收剂之称”,用其作赋形剂不仅可促进药物从皮肤渗透吸收,且具有不易蒸发,防止干燥刺激的特点。

3.动物油脂黏稠度适宜,与药末调成软膏,有良好的涂展性和穿透性,易吸收,但易变质。

4.植物油穿透性次于动物油,其黏稠度低,可适当加黄、白蜡使用。

5.水、药汁、酒、醋此类赋形剂比干敷吸收要加快几倍,但其共同缺点为无黏稠度,药粉易于干燥,对皮肤有刺激性,需勤更换。

6.二甲亚砜、月桂氮酮为目前常用的皮肤渗透促进剂,用其调制药末,可提高透皮吸收能力,为理想的赋形剂。

第四节中药外治的特殊剂型

一、巴布剂简介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早期的巴布剂也叫泥罨剂,一般是将麦片等谷物与水、乳、蜡等混合,再掺入药物制成泥状物,装入密闭的容器中,使用时涂在纱布上,贴于患处,称为泥状巴布剂。日本药局方在第七版就将巴布剂收入制剂通则,其基本组成是甘油、白陶土、薄荷油、水杨酸甲酯等成分,这种制剂黏性不足,内聚力差,污染衣物,使用不便,类似我国的中药糊剂。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医药化工原料工业的发展和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为巴布剂基质选择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聚丙烯酸钠的使用,使其在基质配方上取得突破,发展成为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基质骨架的成型巴布剂。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原上海中药三厂引进巴布剂生产设备和专利技术,并将其引入中药,制成关节镇痛膏巴布剂。由于橡皮膏、黑膏药存在的缺点日益突出,巴布剂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承担的中药巴布剂剂型研究课题,对中药巴布剂的市场需求、文献资料进行广泛调研,对巴布剂基质辅料品种选择、基质配方、制备工艺及其影响因素均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优选并确立了对各种中药及其复方提取物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巴布剂释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中药制成巴布剂,同时,建立和完善了质量控制指标和剂型评价系统,这是我国最早由国家立项对中药巴布剂进行系统研究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末,各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纷纷立项,开展对巴布剂的基质配方、制备工艺、透皮吸收以及设备和品种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由奚念朱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第三版教材《药剂学》中对这一剂型作了简单的介绍,2000年版《中国药典》也将巴布剂收入制剂通则,规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从此,巴布剂的研究和生产进入规范化道路。

1.特点中药巴布剂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巴布膏剂具有如下特点:①载药量大,适合中药用药量大的特点。②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好,贴着舒适。③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中止给药,用药安全。④刺激性、过敏性小,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方便治疗。⑤剂量准确,面积固定,血药浓度平稳无峰谷现象,减少毒副作用。⑥无有机溶媒污染,符合环保要求。⑦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减少了用药的个体差异。

2.分类巴布剂可分为泥状巴布剂和定型巴布剂两类。

(1)泥状巴布剂:是将有效成分与甘油、明胶、水或其他液体物质混合,涂布于脱脂棉上3~5mm厚,贴于患处,以绷带固定,起到保温和防止污染衣物的作用。泥状巴布剂与泥罨剂相似,属于软膏状剂型。

(2)定型巴布剂:是将药物与甘油、明胶、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等良好的水溶性高分子物质的基质混合,涂布于无纺布做的褙衬上。表面覆盖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按使用要求裁成不同规格,装入塑料袋或纸袋内。定型巴布剂由于使用方便,不粘皮肤,无橡胶硬膏的皮肤过敏反应,以及有较好的保湿性,易使皮肤角质层软化,从而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因此,现在多采用定型巴布剂。它属于硬膏类剂型。

日本将巴布剂分成两类:加清凉剂的叫冷巴布剂,加发热剂的叫温巴布剂。

3.适用范围中药巴布剂几乎适用于各科病症,尤其适用于不宜内服药物的病人,适用于体内代谢失活的中药,特别适用于骨伤科疾患。笔者研创的康性赞育巴布剂(主要成分有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等与适量基质组成),治疗由于肾精不足所致的男女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二、巴布剂的成分

1.基本构成巴布剂的基本结构包括:①支持层,又称底材或裱褙,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棉布、无纺布、法兰绒等;②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在贴敷中产生适度的黏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的目的;③褙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2.基质辅料

(1)基质辅料的选择条件:巴布剂的基质对主药的作用与用药安全均有很大影响,故选择基质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基质本身无毒副作用,与主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对主药稳定性无影响、无副作用;②制成的膏体应有适当的保湿性、黏弹性;③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④膏体剥离皮肤时不在皮肤上残存;⑤能保持巴布剂的形状;⑥不因汗水作用而软化;⑦在一定时间内有稳定性和保湿性。

(2)常用基质辅料:主要有黏着剂、填充剂、保湿剂、透皮促进吸收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指出:巴布膏剂“常用基质有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和微粉硅胶等”。

成型巴布剂基质的常用辅料有,①凝胶骨架成分:聚丙烯酸及其纳盐、卡波姆等,常用量3%~10%;②交联剂:高价金属盐,主要为铝盐,如:结晶氯化铝、硫酸铝、甘氨酸铝、明矾,或者复合铝盐等,常用量0.1%~0.5%;③增黏(稠)剂: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桃胶、西黄蓍胶;天然高分子材料衍生物,如:羧甲基纤维素纳、甲基纤维素;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醇、聚维酮、卡波姆,常用量约20%;④填充剂:高岭土、二氧化钛、微粉硅胶、皂土、碳酸钙、氧化锌、白陶土等,常用量约5%;⑤交联调节剂:EDTA,适量;⑥pH调节剂:枸橼酸、酒石酸、油酸、乳酸等,适量;⑦保湿剂(溶剂):甘油、山梨醇(水溶液)、丙二醇、1,3-丁二醇、聚乙二醇等,常用量30%~50%;⑧渗透促进剂:二甲亚砜、月桂氮酮、丙二醇、薄荷油、桉叶油、尿素等,常用量约5%;⑨抑菌剂:尼泊金酯类、山梨酸、苯甲酸等,适量;⑩水,适量;软化剂:水溶性软化剂有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脂溶性软化剂有蓖麻油及其他油脂,其用量为药物总量的1%~10%;其他:表面活性剂(乳化剂);香精;樟脑、薄荷;辣椒提取物。

三、配方和制备

目前,中药巴布剂仍然存在膏体黏弹性不够,贴敷时容易从皮肤患部滑落的缺点,特别是活动较大的关节部位。有的品种稳定性较差,制剂经长时间放置后,膏体因失水而硬化,或因贴敷时吸收皮肤汗液而失去黏性。原因主要与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有关。

影响巴布剂成型的因素很多:有来自不同原料的影响、不同原料规格的影响、不同机制药物比的影响、调治顺序的影响、炼和温度的影响等。不同的基质原料和不同的药物处方,应有相应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

1.基质处方设计基质处方的筛选要有科学、合理的依据。从近几年的文献报道看,一般的基质配方都包含6~10种的辅料,有的超过10种。涵盖了多种功能,包括黏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填充剂、交联剂、透皮促进剂、抑菌剂、湿润剂,有的处方还有pH值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清凉剂等。处方组成不要追求大而全,只要满足制剂要求就好。

2.基质原料选择巴布剂基质原料的选择,是巴布剂基质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实验表明:原料的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产地、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均对巴布剂基质的成型影响很大,因此,原材料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巴布剂产品的质量。在巴布剂的基质配方中,大量使用高分子聚合物,而聚合物分子量对成型后基质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分子量大,基质的刚性较强,但黏附性差;分子量过小,则基质过软,赋形性不好,所以,选择原料要注意品种,也要明确规格,如:聚丙烯酸钠有分子量的问题,聚乙烯醇有醇解度的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钠有黏度、醚化度的区别,要通过实验研究,选出最佳的规格,有时不是一种规格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多种规格配合使用,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3.基质配方配比基质配方研究是巴布剂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当然,前提是要有优质的原料,只有配方合理,才能发挥原料的优势,配方不当,则制备不出好的基质膏体。巴布剂基质是由黏性剂、保湿剂、骨架材料、交联剂等物质组成,各成分性质不同,在基质中的作用不同,决定了加入量的差异。因此,各种物质的合理配伍和配比,是制成优良基质的关键。

巴布剂基质由多种物质组成,其性质与作用也各有不同,加上药物本身的性质差异,使基质处方对巴布剂的成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制备工艺的研究巴布剂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基质的成型工艺和制剂的成型工艺。还包括了药材的提取和纯化,制成一定稠度的浸膏,以便用于中药巴布剂的制备。哪一个工艺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1)制备工艺流程:定形巴布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基本是:基质原料→粉碎过筛→混合→加温软化→加主药混合→药膏→加温软化涂布于褙衬→加衬垫裁切→包装→成品。

(2)基质的成型工艺:影响基质优劣的因素除原料本身和配方、配比的影响外,制备工艺亦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包括各种原料间的组合,组分间的添加顺序,各种成分的添加方式,机械强度的影响以及膏体炼和温度、时间的影响等。

(3)制剂的成型工艺:影响因素包括①中药粉末或提取物与基质的添加顺序;②基质与药物合理的比例关系;③不同药物成分的成胶条件;④中药提取物的性状等。另外,影响成型工艺的因素:膏体含水量;膏体含药量;搅拌速度和时间;搅拌炼和温度;各组分添加顺序等。

(4)制备方法:巴布剂至今尚无统一的制法,但工艺流程大致相近,巴布剂的制备与贴剂类似:按基质配方先配制基质,然后将中药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溶解或均匀分散在配制好的基质中,涂在衬布上,再覆盖防黏层,有的可先涂在防黏层上,再覆盖衬布,裁切、包装既得产品。

目前,中药巴布剂主要存在着黏弹性不好,与皮肤追随性差,容易脱落;观察巴布剂的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不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