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孕不育外治疗法古方精选 (1)
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廉、便、效、验等其他疗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在历代医药方书中都有记载。学习和研究中医古籍中的外治方药对于发展丰富不孕不育中医外治临床治疗和促进现代经皮给药等新技术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内经》创立了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虽然所记载的方药仅有13首,但是就治疗方法而言,除了大量的关于针灸的论述,还记载了诸如砭刺、药熨、蒸汗、渍浴、取嚏、按摩、吹气等多种外治手段。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也同样贯穿在其外治法的运用之中。
一、《内经》记载的外治方法
1.砭是以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也称“针石”,乃一种楔形石块,其锋可代刀针。《内经》主要用于治疗痈疡疔肿、肌肉疼痛等症,有破坚决肉、排脓放血之功。如《素问·血气形志篇》:“形乐志苦,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灵枢·玉版》:“……故其己成脓血者,唯其砭石铍锋之所取也。”可见放血疗法及外科切开排脓术即源于此。
2.针刺是以金属或骨、石等制成的针具刺激体表穴位的方法。有流通血脉,行营引卫等功。《内经》载有九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灵枢·官针》)。
3.灸是以艾炷点燃后在体表穴位上熏灼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胀满、风寒痹证、筋脉拘急等,有温阳祛寒,疏通经络之功。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记:“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此外,《内经》还将灸用于痈肿早期,以疏通气血,消散痈毒。
4.推拿也称“按跷”,是在人体一定部位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痿、厥、寒热、肢体麻木、日僻等疾,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之功。如《异法方宜论》所记:“中央者,……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5.熨是以药物、汤酒或土石等加热后磨熨患处的方法。
6.渍用水或药液浸渍身体一定部位。
7.浴用水或汤液洗涤身体。
8.蒸是以水或汤药煮沸后,置于容器中用以熏蒸患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方法。
9.涂是将药汁或药膏等涂于患部。
10.嚏是以草棒或纸捻等物刺激鼻黏膜以取嚏的方法。
11.其他方法《内经》还有许多外治方法,如《素闻·刺热病篇》:“诸治热病,……必寒衣之,居之寒处,身寒而止也。”这与今天的物理降温法不无雷同之处。《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脱痈,……急斩之,不则死矣。”可谓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截趾法记载。
二、《内经》运用外治的原则
1.重视辨证论治《内经》运用外治法,强调掌握适应证,根据病位及病证寒热虚实属性的不同,恰当施治。如《灵枢·痈疽》:“发于膝,名曰疵痈,……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指出以砭石治痈肿,凡坚石者不可砭,须待其柔方能石,此乃开外科辨脓法之先河。《血气形志篇》根据患者形志苦乐之异,辨其病位在脉、肉、筋、经之别,而分别选用灸刺、针石、熨引、按摩等不同治法。《调经论》则主张根据神气的虚实(有余、不足)选择适当的外治法。这些经验对临床治疗不孕不育症都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2.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内经》运用外治法还注意随时令的变迁,地理的高下及患者的年龄体质等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如《灵枢·刺节真邪》明确提出:“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先温熨以调其经,待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刺而平之。”说明冬寒之时不宜单行针刺,须与熨法结合运用。《异法方宜论》主张,不同地域,寒温有异,人们体质强弱有别,所以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外治法亦然,如北方宜灸,南方宜微针等。《灵枢·通天》进一步指出:“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说明针刺的强弱补泻,艾灸的壮数多寡等也应因人体质不同而各异。其他外治法的运用同样也须因人制宜。
3.讲究外治法的配合运用《内经》往往将几种外治法配合使用,或将外治法与其他疗法结合运用以提高疗效。正如《异法方宜论》所言:“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其有多种外治法配合使用者,如《玉机真藏论》治风寒客于人,痹不仁肿痛者“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有外治法与药疗结合应用者,如《灵枢·痈疽》以蒸法结合内服治疗败疵;有外治法与体疗结合运用者,如《血气形志篇》以药熨配合导引治“形苦志乐,病生于筋”等。这些配合运用总以具体证情为依据,以恰中病机为前提。启迪我们中医外治不孕不育可酌情将几种外治手段配合运用,以提高疗效。
《内经》的学术思想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些思想同样也贯穿在对外治法的运用中。这说明运用外治法同内治法一样,也必须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走辨证论治之路。正如吴师机名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
上述理论及方法启迪我们临床治疗不孕不育要寻找多种途径,不应只依赖内服药物,要重视外治法的运用。能以外治而愈者,就不必投以药石;几种外治法皆有效者,应选择疗效较好者用之,或数法兼施。对某些不孕不育病例,外治与内治并行则能补内治之不逮,有殊途同归之功,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早日毓麟。
第二节《外台秘要》中的外治方
一、简介
《外台秘要》全书方论共7101条(按目录计算),外治方2151条,占30.2%;其中内病外治380条,占全部外治的17.7%;外病外治1771条,占全部外治的82.3%。书中每卷都有外治法记载,涉及的病种广泛,其中外病的治疗绝大多数都是外治,由此可见外治法在当时的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主要是用于外病治疗。
1.介绍的外治手段药摩、淋浴、渍洗、熏蒸、粉身、药熨、药敷、药涂、药榻、佩戴药袋、药枕、药置头边熏、喷面、药点七窍或飞药散入七窍、药著鼻或吹鼻、口含、著舌下、口鼻吸入药烟、药导下部、药纳尿孔、药坐纳阴中等药物疗法;放血、角法、穴位按摩、闭气抑引、挽阴或挽乳、手拗脚大趾、刺喉探吐、吹口鼻、吹耳、掩口鼻、倒立、倒背或伏卧垂头、悬发踏肩、胸腹按压、捋摩臂胫、紧束身、束指、束膝急挽、痛啮足跟和足大趾、暖心腹、热熨、冷熨、灰埋、导尿等手段治疗。
2.给药或手法操作所涉及的部位全身皮肤毛窍,七窍、肛肠、尿道和阴道等窍道,面部、颈下、胸腹、两胁、心上、心下、少腹、阴际、阴器、乳房、手足、膝部、十指、足跟、足趾甲际等部位,比较明确具体的穴位有:神阙穴、百会穴、玉枕穴、人中穴、神门穴、建里穴、夹脊穴、关元穴、涌泉穴等。
3.记载的外治方药剂型
(1)软膏剂:用油脂类基质煎药去滓取膏,绝大多数基质为猪膏,亦有用牛、羊、马、熊、狗、鹅等其他动物脂类,还有麻油、松脂、蜡等,部分药物在油脂煎前须用水、醋、酒或新鲜药汁(如生地黄汁、生麦冬汁)浸泡。最常见的制作过程为:药物切后醋渍一宿,纳入炼猪膏中煎三上三下,候白芷等药色黄,药成绞去滓。
(2)调糊剂:将药物捣散后与某种基质调匀成糊状,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剂型,制作简便,主要基质有油脂、醋、酒、蜜、蜡、乳汁、胆汁、唾液、尿液、鸡子白、鸡子黄、鲜药汁等。
(3)敷贴剂:将软膏剂或调糊剂涂于布帛或纸上以贴于患处,多用于外科疾病。
(4)丸栓剂:将药物捣碎过筛后用某些基质调和,硬度较大,可以成形,多用蜜为基质,亦可利用药物本身的黏合作用,如杏仁、地黄等可直接捣丸。
(5)粉散剂:将药物捣碎过筛或燃烧后所得粉状物。
(6)水型剂:用水或其他液体煎煮药物或浸泡所得之溶液。
(7)烟雾剂:燃烧药物或将药物置于极热的物体上加热使之挥发升华所得药烟。
(8)蒸气剂:煎煮药物或烘蒸药物趁热取用其蒸气。
(9)鲜草药:一般将新鲜植物药捣成糊状或揉碎或绞取汁液,也可直接外贴。
(10)鲜动物药:使用动物的分泌物、内脏和肉,如猪羊胆汁、牛涎、尿液、牛粪、羊乳汁、鸡冠血、鲤鱼肠和脑、羊肝、精猪肉、鹿筋等。
(11)绵裹剂:将丸、栓、膏、糊、散或鲜药糊用绵裹成一定的形状,一般用于窍道给药,一方面可以防止药物散落,易于放入和取出,另一方面可使药物缓慢释放。
《外台秘要》中的外治疗法主要遵从《黄帝内经》中的治疗原则,根据病因病位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重视机体的气血流通,多用温热疗法和温热、芳香、开窍药物,重视外治驱邪和窍道给药;在危重病的急救中大量使用外治;除了治疗疾病,还将外治用于预防疾病和药后调护;所用的外治方药繁简并存,有的组成复杂,制作精细,甚至一方多用,有的则药物较少,属单方验方,制作简单,方便使用,还有一些专病专药。提出一些促进外用药物吸收的方法,如有的外用药须配合手法操作,促进药物到达病位。以上各个方面都有我们目前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可以借鉴的地方。
二、不孕症外治方
1.《外台秘要》卷33、34为妇人卷,阴寒无子、子门冷共8方,作用部位均为子门中,剂型为绵裹丸、散,所用药物多性热,如花椒、蛇床子、干姜、细辛、吴茱萸、芫花等,配有盐、矾石等寒药为佐,有2方明确提示以下恶物为效,1方载药后觉热。
2.卷33中,《广济》疗无子,令子宫内炙丸方
麝香二分研,皂荚十分涂酥炙削去黑皮子,蜀椒汗。
上三味捣筛,蜜丸酸枣仁大,以绵裹内产宫(阴道)中,留少绵线出,觉憎寒不净下多,即抽绵线出却丸药,一日一度换之,无间昼夜皆内。
3.卷34中,《通真论》疗妇人子门冷,坐药法
蛇床子四分,吴茱萸六分,麝香二铢。
上三味捣散,蜜丸,绵裹如酸枣内之,下恶物为度。
从以上两方所用药物的性味来看,主要适用于因寒凝胞宫所致的不孕症。
第三节《妇人良方》中的外治方
一、主要学术特点
1.综合性妇科专著:这是一部全面总结南宋以前妇产科学术经验的学术著作,对妇产科不同阶段的各类疾病做了全面地阐述和系统地分类,反复强调“妇人调其血”的治疗宗旨,为后世的妇产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书中保留了大量现已佚失的古医籍(以专科著作为主)中的妇产科论述和方药。如唐·昝殷的《经效产宝》、李师圣、郭稽中的《产育宝庆集》等。为继承和辑佚宋以前妇产科文献提供了依据。
3.引证先贤医论完整准确。
4.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立论、方药、验案一目了然。
5.强调生理病理特点,突出妇产科治疗特色
二、不孕症的外治方。
1.坐导药治妇人全不产及断续服荡胞汤,恶物不尽用此方。
皂角去皮、子一两,吴茱萸、当归、大黄蒸、晋矾枯、戎盐、花椒各二两,五味子、细辛、干姜各三两。(一方无吴茱萸,有葶苈子、苦瓤,各三分)。
上为细末,以绢袋盛,大如指,长三寸余,盛药满,系袋口,内妇人阴中。坐卧任意,勿行走,小便时去之,了后更安,一日一度。易新者必下清黄汁,汁尽止。若未见病出,亦可至十日安之。本为子宫有冷恶物,故令无子。但天阴冷则发痛,须候病出尽方已,不可中辍。每日早晚用苦菜煎汤熏洗。
2.《延年》方疗妇人子脏偏僻,冷结无子。坐导药。
蛇床子、芫花各等份。
二味为末,取枣大纱囊盛,如小指长,内阴中。劳作须去,任意卧着,避风冷。
3.《广济》内炙丸疗无子,令子宫暖。
麝香二分,皂荚去皮、子、酥炙十分,花椒六分,炒出汗。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酸枣大,绵裹内产宫中,留少棉线出,觉生寒、不净、下多,即抽棉线出却。凡药一日一度换之,无问昼夜,皆内无所忌。
4.《经心录》茱萸丸疗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
吴茱萸、花椒各一升。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绵裹内阴中,日再易,无所下,但开子脏,令阴温即有子也。
第四节《急救广生集》中的外治方
一、简介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外治专著。成书于清代嘉庆癸亥(1803年)三月。作者程鹏程,字南谷,号讯叟,浙江桐乡人。南谷博极群书,践履笃实,绩学多文,曾著有《桐溪纪略》《劝戒类钞》《续杨园近古录》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