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105

第105章 缩头、收臀、摆尾(27)

摆尾升官

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弄臣出现在诸侯列国,弄臣就是官场哄主开心的小人物。这样的小人物只要会说话,有本事让君王开心,就能跻身大臣之列,享荣华富贵,甚至傲视百官。汉武帝时代,“文学弄臣”呈群体现象。一大群文人围绕着武帝,、枚乘、,朱买臣、,吾丘寿王、,董仲殊舒、,司马相如……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弄臣面目。他们直接影响了东汉的辞赋作家,像枚皋、,班固、,杨雄等人,粉饰太平,“润色鸿业”,超过了前辈。汉朝中叶,政治黑暗,歌功颂德的东西尤其叫人难以容忍。而吊诡的是,统治越黑暗,越需要文人唱颂歌。文人不比伶人、倡优之人,文人有学养,能思考,让他闭上眼瞎吹一气,他也会难过。杨雄写到后来,发现辞赋不过是雕虫小技。枚皋也觉得自己不伦不类,“深悔类倡”,倡即是倡优,耍杂技弄小曲儿逗帝王开颜的。

受诸子百家的影响,知识分子有了相对独立的人格,能量大的,能够抗衡皇权;能量小的,则被皇权吸附过去。这是政治的、文学的、心理层面的,也符合物理现象:能量小就定不住。

武帝时的史官,其实也在弄臣之列,“固主上所戏弄”,但司马迁很强大,汉武帝不足以吸附他,。他上班搪塞,下班甩开膀子悄悄干。这个人文现象,不能不说意味深长。然而文人也是凡人,他要吃饭,他想发财,于是他“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个文人便是我们要说的司马相如。

文人才子自古清高,不媚权贵重,往往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别是那些文采斐然的大家,更不会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但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却为不属于这些清高的文人之列,因为在这个大赋家心中,更向往的是仕宦之路。

天府巴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数千年来,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学。,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文学大家。其中最早的一位,便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少年时喜欢读书,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奉孝景帝侍奉汉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司马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司马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