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10

第10章 创作与教学(1)

1.为舞剧《鱼美人》作曲

1958年暑假后,手捧优等生毕业证书、一心要为祖国的音乐事业“教书育人”的吴祖强从莫斯科回到了北京。回国后不久,他就立即投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学工作中。这个时候的中央音乐学院,刚刚从天津搬迁到北京,很多工作还正在积极筹备运行中,校舍也一时不够使用。于是,按照中央音乐学院的安排,除了年老体弱的人,作曲系的师生集体来到京郊农村海淀区的永丰屯“下乡办学”。

从国外到国内,从城市到农村,此时的吴祖强,工作环境和条件差了不少,但是他什么话都没说,收拾好行囊,拔腿就带着学生和作曲系师生一同来到了永丰屯。白天的时间,他们有上课,也有劳动。课余时间或者是在晚上,吴祖强会带着学生深入到生产队去和农民接触、交流,有的时候也给村里的孩子进行一些音乐辅导。老师和学生全都是集体住宿,集体伙食,生活条件虽然比城里要艰苦些,但大家都能够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说起来,这“下乡办学”的日子也可以说是“内容丰富、紧张有序”。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大干快干”,“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跃进”时代,因此,当年中国音乐界最高学府的师生到农村去办学、参加劳动,亦可说是代表了这一特定历史环境的时代特点。

下乡办学的日子过了半年后,吴祖强接受了为舞剧《鱼美人》创作音乐的任务。那是在寒假的时候,吴祖强忽然接到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的通知说,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舞蹈学校打算由编导班学员集体创作一部新的舞剧,脚本已有初稿,现正在积极准备,所以最急需的是找人作曲。

吴祖强还了解到,新的舞剧已定名《鱼美人》,属于编写的民间传说神话题材。为这部舞剧的创作担任指导和总编导的,是正在北京舞蹈学校担任教学的一位叫彼得·安德烈耶维奇·古雪夫的苏联舞蹈专家。目前,古雪夫即将结束在北京舞蹈学校已经任教3年的工作,所以他非常希望在返回祖国前,根据当时北京舞蹈学校既有芭蕾舞学科又有民族舞学科的特点,排一部有中国色彩的舞剧,作为自己在中国教学3年工作的成果和纪念。

对舞剧《鱼美人》的音乐创作,古雪夫提出要求说:“我是苏联人,听说你们也有去苏联学习音乐的学生,现在是不是有已经毕业回来的?如果有,我希望能够跟他合作。因为他在苏联学习过,对苏联的文化、舞剧艺术会有一定的了解,我想,我们沟通会比较方便,合作起来语言方面也不会有什么障碍。”

很显然,按照古雪夫专家提出的这些条件,吴祖强就是最佳的不二人选。虽然吴祖强看了新舞剧《鱼美人》十分简单的脚本后,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文学水平似乎也不太高,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应该试一试“身手”。因为在这以前,自己从未有过舞剧音乐的创作实践,毕竟这是一个难得的创作机会。另外,自从回国后,一直在教书,几乎没有时间搞作曲。而此次创作,则可以改变一下除教学外并无从事专业活动可能的处境。

正是想到这些,吴祖强接受了为《鱼美人》创作音乐的任务。只是这个时候,他还在和作曲系的师生一起在农村开门办学,有时还要去田里劳动。经过研究,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决定,为接受舞剧《鱼美人》音乐创作的吴祖强安排一定的创作时间和必要的工作条件。但是由于这个工作是舞蹈学校提出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的共同创作,所以学院要求吴祖强每个星期拿出一半的时间在农村接着上作曲系的教学课程及适当地参加生产队的活动,另外一半的时间才可以回城创作舞剧《鱼美人》的音乐。

这样的时间安排,说起来几乎是有些“苛刻”了。但不管怎样,吴祖强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创作机会,虽然有难度,自己还是应该接下来。于是他很谦虚地对领导说:“好吧,我试试。”

2.愉快的合作

吴祖强接受了为新舞剧《鱼美人》作曲的任务,但接下来领导对他提出要求说:这部舞剧准备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所以在国庆节前必须完成。另外,古雪夫专家也要回国了,你的工作也必须赶在他结束工作之前做好。

这不由让吴祖强觉得时间实在是太紧了。屈指一数,时间一共不到半年,而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还要拿出一半的时间在农村教书,那就只剩下3个月,即便是写完了,还要排练,排练之中自然少不了修修改改,最后还要配器,这样看来,时间真的是太紧张,根本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

于是,吴祖强向领导提出建议,增加一位合作者。正好这个时候在苏联留学的杜鸣心也从莫斯科回来了,并且他也和吴祖强一同在农村下乡办学。杜鸣心是在吴祖强之后的赴苏中国留学生。他们曾在莫斯科同学几年,因此吴祖强知道杜鸣心钢琴弹得很好,创作能力也比较强。而杜鸣心也很愿意与吴祖强合作。最后,在吴祖强的努力下,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终于同意杜鸣心与吴祖强共同为舞剧《鱼美人》创作音乐,条件当然还是两个人在农村的课务和劳动集中在每周前3天解决,后一半时间返回城里从事创作。

在北京舞蹈学校校长陈锦清和编导班3位助教的陪同下,吴祖强与杜鸣心见到了苏联专家古雪夫。

身材高大的古雪夫热情地欢迎他们参加舞剧《鱼美人》的创作。吴祖强觉得古雪夫不仅具有舞蹈家矫捷灵便的体型,说起话来更是直爽开朗,清楚果断。古雪夫首先就向吴祖强和杜鸣心表明说:“我和全体编导将会完全尊重音乐创作的整体构思和每段音乐自身结构的完整性。舞蹈将根据写成的音乐编排,而不是相反。我当然会坦率地提出对音乐的要求和意见,以供你们参考,但最终仍由作曲家定稿。”

古雪夫的话,给两个刚刚学成归来的年轻作曲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都曾听说过,一些舞蹈编导常常对音乐并不尊重。

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单独的环境写东西,但是两个年轻人积极想办法,他们终于弄到一间小屋,接着就在这间斗室里满怀信心地开始了他们无比热爱的音乐创作。工作是紧张的,但他们却非常愉快并且饶有兴趣,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创作机会。两个人都没有写过舞剧音乐,因此这次为《鱼美人》作曲,不仅可以借此机会在这个领域好好学习,而且可以取得一些舞剧音乐创作的经验,这无疑也对今后的教学和创作十分有益。

首先,他们根据《鱼美人》的情节和中心思想进行音乐创作的构思。《鱼美人》表现的是善战胜恶,正战胜邪,即善良的人民战胜残暴阴险的敌人,是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的斗争,结果代表正面形象的人民获胜。因此,吴祖强和杜鸣心认为,在《鱼美人》的音乐中,就应该致力于塑造出鲜明的正面和反面的形象并表现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冲突的结果,通过音乐则可以把这些表现得丰富生动,而且有助于舞剧编导和演员塑造鲜明深刻的舞台形象。

按照这个构思,吴祖强觉得他们对舞剧中鱼美人、猎人及树林里众人参等正面形象的音乐创作比较顺利,但对于剧中山妖、猛虎及洞穴中各小妖等反面形象的基本主题创作就比较费周折。因为要想体现山妖阴沉的反面性格比较难掌握,另外按照剧情,代表丑恶、阴险和残暴的山妖等反面形象从力量对比看,只占小部分,但他们却会给善良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两位年轻的作曲家认为,对剧中反面形象的音乐应力图达到凶狠而有“力”,否则的话,他们造不成尖锐冲突,“满台大乱”也就没有了充分理由。这样一段描写反面形象的音乐,是为了表示正面形象的强大和体现斗争的艰巨,因为善战胜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幸的是,虽然难度大、费了不少周折,但两个年轻人凭借他们的才华和极大的创作热情,终于完成了新舞剧《鱼美人》音乐创作。

更让他们兴奋的是,苏联专家古雪夫非常喜欢他们为《鱼美人》创作的音乐。而且,古雪夫也和他们对剧情的理解一样,认为剧中的山妖作为主要反面角色,是“恶”的代表,因此音乐必须表现出粗犷、凶猛,同时又具有贪婪、狡狯、强烈欲求的特性。这也让他们为了山妖的主题音乐,多次交换意见,有时候古雪夫也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毫不让步。

虽然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吴祖强觉得,古雪夫很懂得音乐,对音乐的建议也都很内行。这些都使得鱼美人、猎人和山妖的主题性格对比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也促进了整个舞剧音乐质量的提高。尤其是第三幕的开始,山妖洞中山妖和鱼美人的双人舞能够成为舞剧中最精彩段落之一,和古雪夫对山妖音乐形象的坚持要求有很大关系。

总之,和苏联专家古雪夫的合作是愉快的,无论是他带领全体编导对舞剧音乐创作整体构思和每段音乐自身结构完整性的尊重,还是他对舞剧《鱼美人》创作的严肃认真、细心雕琢,都让年轻的吴祖强感到了古雪夫在工作中闪烁出的艺术家才华和捕捉美的瞬息的机敏,因而这一段合作也给吴祖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3.《鱼美人》盛演的背后

1959年10月,舞剧《鱼美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正式演出后,立刻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及邓小平等同志都前来观看,他们一致表示了称赞。周恩来和邓小平还不止看过一次,在《鱼美人》彩排时,周恩来总理就带了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前来观看。刘少奇主席还走上台向古雪夫专家特别祝贺,感谢他对中国舞剧教学的支持和所做的工作,并开玩笑地称赞古雪夫是向东方传授西土“真经”的“佛爷”。俞玉滋教授则评论说:“全剧音乐绚烂多彩,形象鲜明,不仅各段舞蹈音乐独具特色,而且在整个舞剧的戏剧性方面,又互相贯穿,和谐统一,富于创造性。”

苏联专家古雪夫对吴祖强与杜鸣心为《鱼美人》创作的音乐也十分满意,当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在演出结束后登台祝贺时,吴祖强听到,古雪夫回答契尔沃年科大使祝贺的第一句话就是:“音乐不错,是吗?”

古雪夫对《鱼美人》音乐满意的愉快回答,让吴祖强不禁又想起了他们在演出前的一次难忘排练。那是在全剧正式彩排接受审查前不久,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走进刚刚落成的民族文化宫漂亮的新剧场排练合成。当排到第三幕“24个鱼美人舞”一段时,饰演鱼美人的陈爱莲穿上单臂长水袖套衫,站在横跨舞台两端的桥台上,在黑暗中等候“追光”。想不到音乐开始后,原本设计的一条追光突然变成了两条。原来是管灯光的同志一时忙乱,竟将两条追光的开关同时打开了。古雪夫见状立刻大喊:“怎么回事?!”这一下,管灯光的人更慌了,马上又把开关全部关掉。等到重新开亮一侧,灰蓝的天幕上照出鱼美人的一个身影时,古雪夫忽然大喊一声:“稍等一下!”翻译紧跟着说完后,他又接着喊道:“请开两侧!”当重新打开的两道追光同时射到陈爱莲的身上时,天幕上立刻清楚地显示出左右两个鱼美人的身影。古雪夫立刻大声说:“好极了!”然后说:“开始!”

于是,排练继续进行。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这两个影子的效果实在是太妙了!比起单影,双影配合着波浪般起伏的引子音乐,出现忧郁深沉的鱼美人音乐主题,增加了许多迷离气氛和诗意的美,而且很不一般。从此,这个由于偶然“错误”诞生的双影,就成了这段著名舞蹈开始的标志,它也为这段舞蹈博得了很多赞赏。

虽然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舞剧《鱼美人》的首演也曾遭遇到一些阻力,但《鱼美人》的演出不仅获得了成功,并且在中国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演出后,《鱼美人》音乐的一些段落很快就被作为钢琴曲弹奏,其影响和意义则更加深远。

其实,早在《鱼美人》首演时,乐曲音乐的一些段落就已被作为钢琴曲弹奏。因为《鱼美人》初演时的乐队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乐队,指挥则是学院指挥系主任黄飞立老师。这样,由于从作曲到指挥,再到演奏,全都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人,所以他们平时在学校的排练就已经使得其中的一些音乐片段在学校被作为钢琴曲弹奏而传播开来。

而受当时“大跃进”社会环境的影响,表演专业教学内容“民族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很快就有钢琴专业教师前来索取《鱼美人》一些段落的钢琴谱用作教材。随即在学生的学习演奏会上就也响起了《鱼美人》中的《水草舞》、《人参舞》等音乐。

苏联专家古雪夫在1960年告别了中国,临行前,古雪夫带走了他非常喜爱的《鱼美人》全剧音乐总谱,为的是实现他心中的愿望,即《鱼美人》能在莫斯科演出。但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文化交流完全中断,他的希望也随之渺茫。

1961年,随着《鱼美人》公演后社会反响的强烈和对乐谱的需求与兴趣,当时的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人参舞》、《珊瑚舞》、《水草舞》、《草帽花舞》、《24个鱼美人舞》及《婚礼场面舞》总计6首舞曲组成的《舞剧鱼美人选曲》钢琴谱。这本钢琴选曲出版后首次印刷发行的两千多册很快就销售一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不得不大量加印。

一本钢琴曲的新作,短短的时间里竟会有如此的销售量,在以前,这是中国大地从没有发生过的事。其原因不得不说是舞剧《鱼美人》音乐独具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