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09

第9章 走上音乐之路(4)

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麦斯涅尔教授的音乐课上李德伦、郭淑珍和我都是我们国家1953年第一批派遣到苏联来学习音乐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李德伦是管弦乐队指挥,郭淑珍学声乐,我学作曲。我们和苏联以及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同学们一起上课。

我们的校长,著名的合唱指挥斯维什尼柯夫教授很关怀我们的学习;学校为我们开了特别的小课来补习一些基础课程,帮助我们解决语言的困难;上主科等个别课时,教授们总是仔细、耐心地用各种方法反复讲解,惟恐我们没有听懂;苏联同学不仅在语言上生活上,也在功课上帮助我们:声乐系一年级同学卡里金在课后详细地把俄罗斯民间音乐课上的东西再讲一遍给郭淑珍听;钢琴系四年级同学卡罗格鲁耶夫花了很多时间来练习我写的钢琴曲,为了在主科考试时替我弹给考试委员会。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亲爱的苏联的老师和同学、朋友们!

在课余,我们积极参加了莫斯科的社会音乐活动。李德伦在"大厅"指挥莫斯科市管弦乐队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一交响乐’和贺绿汀的‘晚会’等作品;郭淑珍经常参加一些晚会和音乐会的表演,并通过无线电广播演唱中国的歌曲,得到苏联听众深深的喜爱;我的习作曾在学生作品演奏会上公开演出,参加了一些晚会的表演,听众以像对待他们自己作曲家一样热烈的态度来对待我,这对我们都是难以形容的鼓励,而从这里面,我们更深刻感到苏联人民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挚的兄弟的情感。

我们在这里听到许多著名音乐大师的演出和各种形式的丰富多样的具有高度水平的音乐会。

我们向亲爱的在国内直接参加祖国第一个5年计划建设的亲人们祝贺问好,祝贺你们的成就,1954年在莫斯科红场参加五一游行并且想告诉你们:在莫斯科,我们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在从周围不断涌现的壮丽的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的光辉中,我们常常感觉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的远景。而我们,留学生就是为着这个崇高的理想在这里学习的。”

8.全优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1958年,吴祖强终于结束了在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学业。在留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他曾经在国内小学、中学、大学毕业时的辉煌一幕又一次重现,天才的青年吴祖强,以门门优秀的成绩,无可争议地成为一名全优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谈起5年的学业,吴祖强说:“我觉得我很认真地在那当了5年的学生,我一点儿也没有吃亏,也没有糟蹋。少收入一点,我多学了两年。而且我还是挺节省的。所以,我还可以买一些谱子,买一些唱片,收集一些数据。但是,我在那儿学得比较踏实。所以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的时候,拿了一个全优毕业证书,算是优等生毕业的。我毕业证书上有一个俄文的红图章盖上,就是优等生。”

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优等生的吴祖强代表留学生的发言,也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对此,吴祖强也有一段难忘的回忆:“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厅,我还作为留学生的代表讲话,我记得当时我很激动。我说我在这儿学了很多东西,而且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天还要演出我的作品,我很感动。非常感谢老师们的教导和同学对我的帮助。我回去以后,也是要回到音乐学院教书的,我一定要像你们这儿的老师对我一样对待我的学生,我也一定像你们这儿的同学们一样,去和我们的同事们一块儿做好自己的工作,把这儿的优秀的学习传统和你们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带回我们的国家去……”

而毕业典礼上演奏的吴祖强的毕业作品,无疑又为全优的中国留学生吴祖强的名字增添了更多的“闪耀星光”。

吴祖强为毕业典礼献上的作品共有3部,即室内乐《弦乐四重奏》、两乐章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及六个乐章的清唱剧《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这3部作品,都是吴祖强在留学时期刻苦学习、精心创作的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因此这3部作品曾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俞玉滋誉为“……十分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创作激情与逻辑清晰的形象思维相结合,西欧、俄罗斯创作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相结合……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音乐理论家王安国教授则说:“……已充分展露其创作才华及对欧洲作曲技术的深入把握。他留苏期间交出的3部毕业作品——《弦乐四重奏》、两乐章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及六个乐章的清唱剧《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郭沫若诗),则是他潜心进行艺术修炼的结晶,极具艺术分量。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第一次从《融汇集》里拜读到后两部作品的总谱时,仍为乐谱中透露出来富于特色的艺术创造和高度的写作技巧所震动和敬佩!”

毕业作品六个乐章的清唱剧《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创作于1958年,是吴祖强为郭沫若的长诗谱写的清唱剧,由大型交响乐队、混声合唱、女高音和男中音演出,内容为传说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这部作品虽然技术难度大、结构复杂,但表现手法却非常精致、完美,令人震撼。

吴祖强在留学期间创作的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则在1956年就由莫斯科音乐学院4名教授组成的康米塔斯四重奏团在苏联国家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并由苏联国家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乐谱。一名在苏联仅仅学习3年的中国留学生即获得如此殊荣,这无疑源自吴祖强的天才和优秀。同时更让我们看到,吴祖强的音乐创作在这个时期已经显露锋芒。

而对于吴祖强来说,这3部作品的完成,不能忘记和感谢的应该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叶·奥·麦斯涅尔教授和德·罗·罗加尔列维茨基教授。因为作品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麦斯涅尔教授是吴祖强在莫斯科留学5年一直未变的主科老师,可以说,吴祖强在莫斯科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几乎都离不开麦斯涅尔教授的教诲。罗加尔列维茨基教授则是吴祖强的“管弦乐法”的任课老师,他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管弦乐法教研室主任,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吴祖强总也忘不了,当他把总谱拿给罗加尔列维茨基教授时,高度近视的教授将他学生的总谱几乎是贴着眼镜片,横向、竖向看着的样子。此外,教授待人友好和善,也喜欢聊天,最喜欢和吴祖强聊的是他极感兴趣的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音乐出版社曾组织力量拟翻译出版罗加尔列维茨基教授的4册巨著《现代管弦乐队》,可惜刚刚出版了全书八分之一的第一册时,“文革”爆发了,从此再未完成。

吴祖强还不能忘记和感谢的就是郭沫若先生。因为他的六个乐章的清唱剧《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正是用郭沫若的早期作品——长诗《洪水时代》创作的大合唱。原诗由于较长,吴祖强摘取了一部分,小做整理后,创作了六段的大合唱。即以原诗附注中所引《吕氏春秋》语句“涂山之阳”为总称,作为毕业作品之一。毕业考试结束后,吴祖强给郭沫若先生写了一封信,向他报告了这件事。想不到一个星期后,就收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亲笔复信:吴祖强同志:六月廿三日信接到。我对音乐是外行,“洪水时代”,可以完全照着您的意思改编。“涂山之阳”恐怕太晦涩了,改为“与洪水搏斗”如何?“洪水”最好用Deluge这个字,表明是鸿(洪)荒时代的大洪水。胼是胼胝的省略。“手足胼胝”就是手足皮上生厚茧。祝贺您在学习上有了好的成就。郭沫若先生不仅在繁忙的工作中很快给一个留苏的学生回了信,而且对他提出的“胼胝”二字做了清楚的解释。他的亲切和谦逊,给了年轻的吴祖强很大的快乐和鼓舞。

关于吴祖强的3部留学毕业作品,还有值得一提的几个故事:两乐章的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当年曾在莫斯科、赫尔辛基和北京正式演出;六个乐章的清唱剧《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中的独唱乐章改用钢琴伴奏在莫斯科和北京曾经演唱,在莫斯科时还曾译配了俄文歌词;作品全曲在回国后曾应约试唱。

后来在“文革”中,吴祖强这3部作品的手稿曾随同所有的古、洋及“非革命”书谱、唱片被勒令交出抄走。几个月后,沦为弃置状态的手稿竟奇迹般地回到了吴祖强的手中。“文革”结束后,吴祖强从劫余残稿中选出《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中的“涂山氏之女”的女高音独唱稍加修改投交给了《学报》。因为这一段当年在莫斯科演唱时,听众非常喜欢。只可惜,这时郭沫若先生已经去世3年,一直到他去世时吴祖强去向他的遗体告别,都没有能够请郭沫若先生亲自听一听这部作品,不由令吴祖强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