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12

第12章 创作与教学(3)

“……令我欣慰的是这么多年来,除去‘文革’期间,这本书一直在许多院校教学中被使用或作为相应课程参考用书,屡次重印,销售未停。这也表明了广大读者,也许更多是在校或业余音乐学子们对于这本书的兴趣和需要。当这本书在书店脱销时,还会有直接或辗转到我这里的询问,打听何处或何时尚可购得。还有些‘自学者’来信或口头向我表示谢意,这都使我感动,我想这乃是书的作者所得到的最珍贵的回报……”

《曲式与作品分析》也在我国音乐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俞玉滋教授在1991年曾在《作曲家兼教育家吴祖强传略》中写道:

“吴祖强的作曲技术理论专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于1962年出版后,一再重版,是一部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教科书。作者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风格、技法和结构等方面作详尽的整体性的分析,论述缜密,条理清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可贵的是,书中还选用了一些典范的中国作品为实例……”。

俞玉滋:《作曲家兼教育家吴祖强传略》,选自《霞晖集》79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6月版

音乐理论家王安国教授在2007年祝贺吴祖强80岁生日时,撰文《晚霞映朝晖——吴祖强80岁音乐人生》,更是在文中对吴祖强完成《曲式与作品分析》作了高度评价:

“……那时正值‘大跃进’年代,人们意气风发,努力工作。吴祖强在完成舞剧《鱼美人》的音乐创作后,承担了更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指导8名作曲学生的同时,为作曲、音乐学、指挥三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由他定名为“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大班课。这门课当时没有合适的教材,他只能一边讲课,一边编写供上课用的教材,工作量之大,困难之多,可想而知。他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积累,在结束两年一轮大班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部约25万字,包括321个中外作品谱例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书稿……在此后的40多年间,这本书作为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主选教材多次再版,累计出书册数已逾十万之多,成为音乐专业出版物中少有的‘畅销书’……”

1987年,《曲式与作品分析》荣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育奖”,成为国家教委首次评选并奖励的全国高校编著教材之一。1994年,征得吴祖强同意,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与《曲式与作品分析》原出版机构人民音乐出版社签约,于当年在台湾地区出版并发行了该书的中文繁体字版。

谈及这些,吴祖强则十分谦虚并充满了感谢:“我不能不提到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修习本课时,任课教师维·巴勃洛夫斯基教授,以及这门课的教研室主任、苏联音乐界公认的‘音乐作品分析权威’列·玛捷尔教授精彩的讲课及辅导为我打下的本课基础,这必然仍是我所开设的课程的重要依据。我应该强调的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对于这门课程建设的长期辛勤耕耘和所显示的音乐家、学者的智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当然,这些也并非绝对只是来源于作者的个人劳动,这本书除了以本学科学术遗产和新旧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完稿后又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讨论、指教,也包括十分坦诚的批评,这些都使随后的成书获益匪浅,我对此至今仍怀有深切的感激之情。”

200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通知吴祖强:自《曲式与作品分析》出版已近40年,鉴于市场继续有需求,但原版本铅排纸型已不宜再使用,他们决定将此书重新排印再版,建议吴祖强借此机会对原书重新校订或修改和补充。

2003年,经过吴祖强认真的订正,包括个别概念用词及文句调整,《曲式与作品分析》第二版开始发行,8年后的2011年,《曲式与作品分析》仍然以“挡不住”的势头开始了第12次印刷。

从1961年到2011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吴祖强边教学边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作曲技术理论专著一直长久不衰,成为我国音乐专业出版物中名符其实的畅销书,如此看来,《曲式与作品分析》真的是无可替代、无可超越。

5.中国舞剧音乐的经典——《红色娘子军》

1964年初,受中央芭蕾舞团的邀请,吴祖强作为主要音乐创作负责人,与杜鸣心、戴宏威、施万春及王燕樵一起担任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

在这之前,《红色娘子军》是一部中国著名的电影,影片播出后,即成为中国大地人人喜爱、家喻户晓的影片。在当时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形势下,中央芭蕾舞团决定将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现代芭蕾舞剧,以此作为建国15周年的献礼。

此时的吴祖强,早已因几年前《鱼美人》成功的音乐创作而跻身我国音乐界著名作曲家行列。接到邀请后,他很快就积极投入到《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中。他认为,对于中国现代芭蕾舞来说,选择《红色娘子军》这个题材还是很有新意的。另外,有一个电影做基础,老百姓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电影里的音乐本身就有些民族特色,特别是由我国第一位电影音乐领域女作曲家黄准创作的《娘子军连歌》,写得非常不错。黄准同志也很乐于合作,不仅把她在海南岛收集的一些民歌素材交给他们,还很大方地对他们说:“没问题,这首歌你们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爱怎么改就怎么改,都交给你们了……”这些都让吴祖强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充满信心。

而对当年娘子军战斗过的海南岛,吴祖强似乎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莫斯科留学期间,他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的主题和变奏曲,主题就是用海南岛的民歌改写的。后来在1961年,吴祖强终于第一次踏上了海南岛的土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风。海南岛上无论是五指山优美动听的黎族民歌,还是西部热烈奔放的儋州调声,都让他亲身感受到海南岛上几乎人人张口即唱的音乐风情和民歌素材的资源丰富。这一次海南岛的采风,在吴祖强的心中留下了几乎是震撼的强烈印象。

1962年,一直对海南岛民歌风情难以忘怀的吴祖强第二次踏上了海南岛的土地,这一次的采风,他又做了进一步的记录整理。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两次难忘的海南岛之行,竟会为他日后在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创作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

几乎和创作《鱼美人》音乐时一样,吴祖强接到创作《红色娘子军》音乐的任务时,也是时间紧、任务重,离国庆节演出也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好在已经有了前面的两次深入海南的采风,而且合作者除了杜鸣心之外,又加入了戴宏威、施万春和王燕樵。于是他们5个人一起深入到了琼海,亲自采访拜会了还健在的当年娘子军战士,和她们一起聊天,一起回忆战争的岁月。时间虽然只有10天,他们却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匆匆赶回北京后,他们便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吴祖强作为总负责人,带领大家从一起构思剧本,到分场景,再到分时间段,几个人分头来写,写一段音乐就编一段舞剧,一路紧追紧打,终于在9月底前完成了任务。

1964年9月21日,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立刻轰动京城,从此在中华大地盛演不衰。

10月8日,就在首场成功演出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带领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起观看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后毛泽东主席给了“方向是正确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的评价,虽然只有短短的3句话,却是最好的鼓励和肯定。

1992年,在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时,中央芭蕾舞团部分复原了在“文革”期间遭到删改的《红色娘子军》,在征得文化部的同意后重新登台亮相。演出再次倾倒观众。1993年,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红色娘子军》从诞生至今几十年,是一部获得成功并影响极深的中国现代芭蕾舞剧,更成为中国舞剧音乐的经典,这无疑离不开吴祖强的卓越贡献。俞玉滋教授则对这部舞剧的音乐创作同样给予了极高评价:“……全剧音乐从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在艺术手法上选用了影片中的《娘子军连歌》(黄准曲)作为舞剧音乐的贯穿主题之一,十分成功,舞剧音乐中的人物性格鲜明而有戏剧性,在处理民间音调和交响性发展手法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开拓了舞剧音乐创作的新的领域,促进了芭蕾舞剧的中国现代化,影响很大。”

俞玉滋:《作曲家兼教育家吴祖强传略》,选自《霞晖集》79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