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04

第4章 天才的艺术少年(1)

1.告别北京

小祖强在快乐成长,他的钢琴弹奏水平一天天在提高。只不过,这样的时间还不到两年,祖强的父亲受到一个在湖北武昌做地方官员的老同学邀请,决定调到武汉去工作。于是,吴瀛先生带着全家老小十几口,告别了北京南池子葡萄园,举家南迁到长江边的武汉。小祖强的钢琴课也不得不停止了。这一年,小祖强刚刚6岁。

以国学、绘画和古文物研究著称的吴瀛先生一直都在担任着政府的文职工作。这一次千里迢迢带着全家来到武昌,他新担任的工作是武汉政务研究所副所长。

来到武昌不久的吴家很快就安顿下来,吴瀛先生按时去政务研究所上班,庄还老夫人仍然在掌管着吴家全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周琴绮夫人则又开始辛勤抚育吴家幼小的子女,吴家的子女们也分别开始继续学习,吴家又恢复了北京南池子葡萄园的温馨。

6岁的祖强进入了武昌省立三小,正式开始了小学的学习。虽然再没了北京孔德学校幼儿园为小朋友放学走出教室时的钢琴伴奏,也没了再继续学习钢琴的机会,但走进学校读书的祖强却仍然聪明好学,每一次考试,也仍然是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习优秀的小学生吴祖强,对唱歌仍然是无比喜爱。因此,虽然从北京到了武昌,但无论在班上,还是在学校的联欢会上,祖强清脆的歌声永远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学习成绩第一的荣耀,动听歌喉的闻名,在老师的赞许声和同学们敬慕的眼光和热烈的掌声中,聪明伶俐的小学生吴祖强却始终无法忘记他无比喜爱的钢琴……

吴瀛先生仍然在潜心钻研他的文学和古文物鉴赏,不久,吴家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这就是祖强的八妹,也是吴家最小的孩子,因为生在湖北,吴瀛先生为他最小的女儿取名吴楚。至此,吴家的孩子虽然已是兄弟姐妹11个,但在吴瀛先生为他的子女营造出一片温馨的文化艺术环境中,11个孩子仍然是一直相亲相爱、快乐成长。闲暇时,哥哥姐姐会带着弟弟妹妹外出游玩,有时他们一起乘船去武昌东湖游玩,有时也会一起去武昌洛迦山。而在这个时期伴随着小学生吴祖强成长的,仍然是他身体里与日俱增的那种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

只是这样的日子仍然没有过上几年,随着中国大地四起的战乱,小学生吴祖强和全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战乱的重庆

1937年,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受战局的影响,一直为政府干差事的吴瀛先生不得不带领妻儿老小撤离武昌,于是,小学生吴祖强跟随着父母和家人历经长途跋涉,一路辗转来到了大后方重庆。

重庆虽然是大后方,却也难逃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因此来到重庆的吴瀛先生虽然担任着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的工作,却无法给他的妻子和众多的儿女一个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这个时期的生活留给小学生吴祖强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为了躲避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一家人经常是大人拖着孩子躲在防空洞里……

从武昌到重庆,一路颠簸,沿途到处是逃离战乱、流离失所的中国劳苦大众,在日本强盗飞机扔下炸弹的火光轰鸣中,防空洞里挤满了无助的平民老百姓……刚刚10岁的小学生吴祖强不仅和家人共同经历了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更亲眼目睹了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老百姓历经的苦难。他已开始懂得,正是万恶的战争,才使大众百姓遭受煎熬。这一刻,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以及热爱祖国的激情,已开始在小小年纪的吴祖强心中萌生……

与此同时,在战乱时期来到重庆的吴家大家庭原来一向的家风也在发展变化。随着吴家孩子的逐渐长大,仅靠景洲先生一个人作为政府文职公务人员的薪水,吴家的经济支出已是日渐“囊中羞涩”。好在此时吴家年长的几个孩子已分别有了经济能力,于是,吴家原来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一贯和睦亲密的家风慢慢变成了“大哥大姐负责管理小弟小妹”的“体制”。这无疑使景洲先生养家的经济重担减轻了不少,从另一方面看,也不得不说体现了景洲先生的教子有方和吴氏大家庭的美好家风了。

按照吴家的这个“体制”,大哥吴祖光责无旁贷地承担了管理六弟祖强的责任。从此,大哥不但带着上小学的吴祖强同住在一个房间,而且还包揽了祖强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全部开销。

而这个时候的吴祖光,也已是今非昔比,当年那个聪明过人、有着非凡文学才华的吴家大儿子在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中法大学文学系。不想一年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余上沅力邀吴祖光出任国立剧专校长室秘书。余上沅先生是中国著名戏剧专家,也是江苏武进吴家的四姑爷、吴祖光的四姑父。正是这样的亲戚关系,才让深知吴祖光才华、欣赏他年轻有为的余上沅校长得以将他的内侄“近水楼台”地挖至门下。

于是,刚刚走进校门不久的大学生吴祖光又走出中法大学奔赴了南京。半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吴祖光遂与学校内迁来到重庆。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时间虽然不长,吴祖光却很快就担当了国文和中国戏剧史的教学任务,同时他也在这里结识了同样担任教师的中国著名戏剧家曹禺。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有着特殊音乐天赋、又对音乐充满向往的小学生吴祖强走进了大哥吴祖光那充满传奇的文学艺术世界……

3.难忘的江安

来到重庆不久,国立剧专的年轻教师吴祖光即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四幕话剧《凤凰城》。在这部话剧中,吴祖光以他高昂的爱国激情,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真实经历,生动地写出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艰苦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激烈时刻,如此爱国激情的剧本一经发出,立即一炮打响。从前方到后方,甚至在香港,话剧《凤凰城》不仅广为演出,更受到了热烈反响和高度赞誉。话剧《凤凰城》的成功,不仅让吴祖光在中国戏剧界和文学界声名鹊起,也让他从此投入了对中国话剧的热情、积极创作中。这一年,吴祖光刚刚20岁。

哥哥出了名,国立剧专的很多同事也不由注意到了跟着哥哥读书的弟弟。大家很快发现,吴祖光的六弟不但聪明懂事,而且学习成绩优秀,每次考试总是拿到第一名。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个机灵的小男孩有着超人的音乐天赋,但大家都知道祖光的六弟活泼、有一副好嗓子,更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是,这个孩子还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于是不久以后,国立剧专演出的话剧舞台上,就出现了小学生吴祖强客串角色的身影。其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吴祖强在李健吾创作的话剧《以身作则》中出演的小少爷角色。舞台上,著名戏剧家刘厚生扮演的一个给有钱人家当差的老家人正拉着吴祖强扮演的小少爷一步步往前走。老家人忠心耿耿、唯唯诺诺,小少爷则派头十足、有模有样。他们的表演娴熟、自然,不时博得台下的掌声。也许这个时候大哥才看到,一身音乐天才的六弟竟还有如此的表演天赋。

不久,为躲避日本鬼子对重庆的大轰炸,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来到了离重庆不远的江安县落脚。于是,大哥吴祖光带上了六弟吴祖强随同学校一起来到江安。大哥在国立剧专一边教中国话剧史一边搞创作,六弟祖强则转到了江安县小学继续上学。

有名的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虽然从大城市南京搬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江安,但是学校里却不仅有著名的戏剧家余上沅校长,更有后来成为中国话剧、电影界著名导演的杨村彬、贺孟斧、张骏祥以及当时音乐界名人张定和、盛家伦等。因此,无论是南京国立剧专的名气,还是它的“名人荟萃”,都在小小的江安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同时,国立剧专的到来,也得到了江安县有名的绅士冯若飞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富有、开明的绅士冯若飞与余上沅同样身系江苏武进吴家的女婿,他的夫人是吴家的二女儿。因此,他也是国立剧专校长余上沅的连襟、吴祖光和吴祖强兄弟俩的二姑父。

敬重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和文化名人的冯若飞跑前跑后地为他们找房子安置人员,同时凭借他在江安地区的名望和关系,又把当地的一座文庙专门派给国立剧专当剧场使用。这让国立剧专不仅顺利在江安县城“安营扎寨”,也很快就积极开始了他们的文艺创作和演出。因此也可以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到来,既受到了江安县的欢迎,也为小小的江安县城增添了无尽的文化艺术气息。

国立剧专的浓浓文化艺术气息无疑也深深地浸染着跟大哥吴祖光一起住在江安国立剧专宿舍的10岁小学生吴祖强。因此在音乐家吴祖强的记忆里,这个时期的大哥吴祖光不仅是负责支持他上学、生活等全部开销的经济来源,更为他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修养、积淀提供了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

继《凤凰城》之后,吴祖光很快又开始了一部歌颂文天祥的话剧《正气歌》的创作。写起来,吴祖光就忙了,经常是写到深夜方才罢手。看到大哥这样投入,懂事的祖强决定为大哥分担一些。于是,在兄弟俩合住的小屋,经常是深夜里大哥辛勤写作,弟弟已经入睡。第二天清晨,疲劳的大哥睡着了,弟弟却是早早起床,先把桌上凌乱的稿纸整理码放好,接着坐在桌前,开始认真誊写大哥的稿子……

在江安这座小县城,在国立剧专的艺术环境熏陶下,在大哥吴祖光的勤奋创作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吴祖强正在成长。

大哥祖光成了名,取得了成绩,却没有忘记对六弟祖强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对祖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哥早就下决心一定要培养弟弟,全力支持弟弟学习音乐。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大哥的支持下,吴祖强终于第一次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学习音乐的机会。大哥祖光为他找来了张定和与盛家伦,他们既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也是大哥祖光的同事和好朋友。张定和当时是国立剧专的音乐教员,曾为吴祖光的话剧《凤凰城》担任作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员、指挥等职。盛家伦则曾是电影《夜半歌声》插曲和歌曲《松花江上》的独唱,建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在两位音乐家的指导下,12岁的吴祖强终于叩开音乐的大门,他的聪明天赋和勤奋好学,不仅博得了两位音乐家的喜爱,也让他在音乐的天地里学到了更多渴求的知识……无论是大哥的支持,还是两位音乐家的引领,都是少年吴祖强最初走进音乐世界学习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因此,音乐家吴祖强在晚年时曾有过如下回忆:

“我们兄弟关系还是挺好的,他一直支持我学习音乐,觉得还是挺不错。张定和、盛家伦都是国立剧专的音乐老师。小学毕业前,张定和开始教我基本乐理,我记得他给我写了很详细的乐理提纲,因为那时候这些书都不好买,他就把一些基本的知识写了以后交给我……盛家伦主要是他联络比较广,社会活动比较多,那时候他在中苏友好协会的来往活动比较多,因此也不知道他从哪就弄来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外国乐谱。在重庆念书的时候,我有时候礼拜天到他们那儿去玩,他还跟大哥在一块儿,他们有几个认识的文艺界的人在一起,叫‘进步文化人’。于是他就给我看一些国外的资料……

他们对我的影响不一样,张定和更是启蒙的,盛家伦是给我开展了许多活动,他们都对我有很多帮助,帮助我走进了音乐的大门……”

随着暑假的来临,吴祖强的小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和每次考试成绩的名次一样,吴祖强小学毕业的考试成绩照例又是当仁不让地拿到了第一名。毕业的那一天,按照江安县城尊崇文化的习俗,学校里举行了热烈的敲锣打鼓仪式,以向全校考第一的学生吴祖强表示祝贺。

学习考第一,国立剧专的艺术熏陶,帮助大哥抄写剧本,接受音乐启蒙教育,小小江安县城里的一切,都是那样让吴祖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