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05

第5章 天才的艺术少年(2)

4.《莱茵河的故事》之风波

小学毕业后,吴祖强跟着大哥又回到了重庆,随后他考进重庆14中,成了一名中学生。没过多长时间,走进中学校门不久的吴祖强又成了校园里名扬四方的人物。这除了他仍然是每次考试总分的第一名外,应该说是得益于他在学校里极为受欢迎的歌声了。

那是在学校大操场上举行的全校联欢会上,当台上报出“男声独唱”的节目后,只见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吴祖强缓缓走上台,面对台下坐满的全校师生不慌不忙地鞠了一躬,接着,大操场上就响起了少年吴祖强那清脆高亢的歌声:我不知道为何缘故,今天这样的悲哀;

有一件往时的故事,在我心头上常徘徊。

莱茵河娴静地流过……

在那高山的岩上,有一个艳丽的女郎;

身上戴着珠光闪亮,头上披着金发黄黄。

……这是原名为《洛瑞莱》的一首在德国男女老少都会唱的老歌,也叫《美丽的洛瑞莱》。“洛瑞莱”是一块岩石的名称,在歌中被作为传说中岩上的美女。20世纪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歌曲历程的最初阶段,一些日本和欧美传来的歌曲加上了译文或是另配汉文歌词就成了中国中小学生音乐课的重要教材。这类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流畅、配词情调同一,唱起来又很上口,因此很容易流传。这首当时在中国名为《莱茵河的故事》的歌,就是吴祖强小时候跟着大哥祖光学会的。对此他曾回忆说:

“这也是一首配了汉文歌词的欧洲歌曲,小时候从祖光大哥那儿学来。我们小时候学歌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歌本,没有乐谱,也不知道谁作词、谁作曲,更不问是哪国的歌,唱中文歌词就是中国歌。”

《莱茵河的故事》是当年吴祖强从小学起就最喜欢唱的歌曲之一,也是上小学和中学时,在被同学们热情邀请之后他经常喜爱演唱的歌曲,因此,《莱茵河的故事》也是少年吴祖强在各种场合为同学们演唱的“保留曲目”。

一霎时波浪来埋葬,船夫和他的船,都只为河上的歌唱,常把他们欺瞒。站在台上的吴祖强终于以《莱茵河的故事》的结束句完成了演唱,整个大操场立刻掌声如雷……从此,一曲《莱茵河的故事》,让刚刚走进中学校门的吴祖强成了校园里人人都熟知的“星级”学生。但吴祖强却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他觉得这不过就是自己喜欢唱歌的一件平常事。只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吴祖强牢牢记在了心上,比起歌中“一霎时波浪来埋葬,船夫和他的船”唱出的船夫遭到的灭顶之灾,《莱茵河的故事》的歌声,似乎也让少年吴祖强经历了一段近乎灾难的折磨。

事情的发生,是在大操场全校联欢会吴祖强表演独唱以后不久,在学校开始举行期末考试不及格同学的补考考场上。参加补考的同学中,有一位名叫赵连中的学生与吴祖强在同一个班。这位来自东北的同学赵连中虽然学习成绩不那么尽如人意,来历却非同一般。他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苗可秀的参谋长赵侗的弟弟,苗可秀和赵侗因为是在重庆首演轰动一时的吴祖光成名话剧《凤凰城》的主要角色而早已大名鼎鼎。只可惜,“名人效应”却顾及不到赵连中的学习成绩,到头来功课不及格的赵连中也只能央求班上学习好的同学去代替他补考了。

在班里各科平均分第一的吴祖强自然成了赵连中求助的首要人选。经不住赵连中的软磨硬泡,也碍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的参谋长与《凤凰城》的“情面”,吴祖强终于“见义勇为”地决定,帮助一下这个不成器的参谋长的小弟。

于是,吴祖强和另一位也是功课较好、同样帮人代考的黄广泰同学一起走进了补考考场。接下来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刚刚走进考场落座不久的吴祖强很快就“不走运”地被前来查考场的教务主任识出了真伪。结果,黄广泰同学代人补考平安无事,同样代考的吴祖强却“不幸”出了“险情”。

其实说起来这个“不走运”,还是源于不久前大操场全校联欢会上吴祖强对《莱茵河的故事》的一曲高歌,那次在全校同学面前放开喉咙的歌唱,早已让他成了学校里人人皆知的“明星”学生,因此,即便这位教务主任刚刚到任不久,他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发现代人补考的吴祖强。只不过学习好、思想单纯的吴祖强在走进补考场替人补考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少年吴祖强在四川让中学生吴祖强更为“不走运”的是,此时的学校正面临着从一所教育部直属中学划归给位居最高学府的一个名牌大学作为附属中学的改组,这就让代人补考的吴祖强“不偏不斜”地赶上了新校长一上任就先“整顿学风”的风口浪尖。于是第二天学校里贴出了醒目的大布告,不管你是门门优秀的学生,还是抗日义勇军参谋长的弟弟,吴祖强和赵连中,全都得到了一个“除名”的处分。

一向在人前尽显优秀的吴祖强何时受过此等恶劣待遇?一时急得可怜的孩子在宿舍里大声痛哭。看到这个在学校里各科优秀的好学生竟遭此“劫难”,老师又岂能坐视不管?于是班主任和好几位老师一起去找新校长为吴祖强说情,岂料新校长竟是“铁面”一个,丝毫没有“法外开恩”,弄得门门功课考第一的吴祖强只得离校回家。

后来这件事终于还是学校上面的主管出来干预,这自然是很多老师都为好学生吴祖强鸣不平的结果。最后学校通知吴祖强改变处分,可以重新返校。但此时一向以“优秀”立于学校的吴祖强却如遭重创一般,在大病了一场后,坚决表示无论如何不肯重返这所学校。不久,吴祖强转到了在战时搬到重庆、由江苏多所中学联合办起的专门招收从江苏逃难到重庆学生的“江苏省旅川临时中学”就读。

这是当年一首《莱茵河的故事》带给学习好、爱唱歌的中学生吴祖强的一段“离奇遭遇”,回味起来,似乎又可以说是少年吴祖强的一段趣事。因此,几十年后的1998年,音乐家吴祖强曾为此撰写了一篇《都只为河上的歌唱……》,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而大概也许正是由此便也改换了我原本可能的生活发展前景,踏上了环境颇不相似的非名校另外道路。

是不是这也可以说是‘都只为河上的歌唱……’呢?不过比‘船夫和他的船’好得多的是毕竟并没有被‘一霎时’前来的波浪所埋葬,而仅是被冲往了他方。”

有意思的是,因《莱茵河的故事》引起风波的故事还有一个后续故事。2007年,八十岁的吴祖强在《都只为河上的歌唱……》的“附记”中写道:

“……尚另有后续则是:前几年偶因公务去南京,接待者得知我是早年南京中大附中校友,特意安排我回访于抗日战争结束后即已迁返南京的母校。时隔半个多世纪,蒙母校热忱接待,觉得非常亲切。特别是在校史陈列室中竟见到自己特写照片和介绍,且被纳入为学校争光的知名校友行列,感触别有滋味。后来又巧遇当时实验班老同学顾以铭教授,他告诉我说黄广泰早于多年前去世,赵连中则去向不明。对于赵连中,我至今也弄不清是他对不起我,还是我对不起他?”

一首《莱茵河的故事》留给了吴祖强不尽的回忆,一篇《都只为河上的歌唱……》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少年吴祖强人生道路上的成长“花絮”。就如吴祖强在《都只为河上的歌唱……》的“附记”中所说:“其实文章现在看看也还有趣,而对于八旬老者,所谓‘忌讳’已完全不在话下,如尚能博得读者一笑,倒希望有益健康。”

5.天才少年在成长

虽然经历了《莱茵河的故事》的风波,少年吴祖强却没有在“莱茵河风浪”的拍打中倒下。转入江苏省旅川临时中学的吴祖强很快又成为班上门门功课考第一的好学生,校园里仍然会不时响起他那清脆高亢的歌声,他的男声独唱仍然是班里和学校的集会上同学们最欢迎的节目。

与此同时,在大哥的帮助和支持下已经叩开音乐大门的吴祖强血液里的音乐天赋也开始爆发,按捺不住对音乐旋律的喜爱和创作的欲望,中学生吴祖强终于在课余之时开始了他为中国古诗作曲的音乐创作。看到六弟对音乐的执着和勤奋,大哥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而最早的两位音乐老师张定和与盛家伦,更是对这个有着特殊音乐天赋的中学生充满了希望,他们欣喜地看到,虽然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但吴祖强已经从中国文明古老的文化中迈出了音乐创作的脚步。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当年中学生吴祖强为中国古诗作曲的最早作品已经找不到了。

而此时的大哥吴祖光,也仍然在勤奋地创作,《凤凰城》一炮打响后,话剧《正气歌》、《风雪夜归人》……他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因此,一直跟着大哥的吴祖强在学习之余的生活中仍然少不了为大哥抄剧本、抄文稿,在大哥创作的话剧中客串角色以及为大哥创作的话剧配乐。就是在这样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伴随着抗日战争的风雨岁月,中学生吴祖强长大了……

1945年,历经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吴瀛先生欣喜地开始打点行装,开始为一家人离开重庆积极做准备。不久,大哥吴祖光离开重庆乘飞机去了上海,他已担任上海《新民晚报》副刊编辑。

大哥虽然去了上海,可是他带给六弟的文化艺术影响以及六弟与大哥相同的文学天赋早已汇集在六弟的创作激情中。8年的光阴,吴祖强已经从一个稚嫩的天才少年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而跟随父兄奔波于大后方,亲眼看到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人民饱受痛苦的经历,更让成长起来的吴祖强心中燃起了追求光明进步、向往民主自由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激情。

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高尚的爱国情操,上高中的吴祖强开始了他天才的文学创作。不久,他的作品终于在刊物上正式发表。那是正在江苏省旅川临时中学读书的吴祖强创作的一篇名为《红霞的故事》的散文: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年老的画家。

村庄滨海,白云罩住远山,青天连着碧水,海水碧得发蓝,蓝得看不见底,像爱人的眼睛。

白鸥翩翩海上,水鸟掠过海滨……

……

在他雪白的衬衣的前胸,留下了一道殷红的,像那黄昏的红霞的颜色一样的,一道血迹!

老画家用了他的心血!

心血溶进了红霞,造成了艺术的奇迹!

海水在呜咽,又像在歌唱……

老画家的血染出了一个红霞的故事。18岁的吴祖强,以清晰流畅的文笔,描写了大海迷人的魅力,赞美了一个为创造艺术完美而献身的老艺术家,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正在成长的天才青年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崇高境界。

对于自己在刊物上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散文《红霞的故事》,吴祖强曾有过如下一段愉快的回忆:

“……当时我在四川重庆一所普通中学读书,文章被大哥祖光拿去用到了他和画家丁聪在上海共同主编,曾引起轰动的‘图文并茂’文艺期刊《清明》的创刊号上,那是1946年。记得我在重庆武库街书店里第一次看见这本刚到的刊物时,拿起来‘爱不释手’地翻了老半天。那么漂亮的刊物上有自己的文章,真是十分高兴。也许可以认为便是从此刻起,即使后来专业音乐,却也未曾停止过文字写作。”

从此以后,就如吴祖强在回忆中说过的那样,他再也没有离开文字写作。继《红霞的故事》后,他在刊物上又先后发表了《窗前》、《沙滩上的居民——山城杂写》、《刷票子的故事》等20余篇散文随笔,后来在从教、创作和从政的音乐道路上,音乐家吴祖强在授课、作曲的同时,仍然始终坚持写作,发表作品几十万字,并由中国文联、中央音乐学院汇集出版了《霞晖集》、《七老八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