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07

第7章 走上音乐之路(2)

4.随中国学生代表团赴布拉格

1950年春天,南京国立音乐院北迁天津,与当时的燕京大学音乐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音乐系等正式组建成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当时的学生和中共党员,吴祖强亲身参与经历了全过程。这一段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走过的道路,更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一年,23岁的大学生吴祖强又完成了一个新的使命,即走出国门,随中国学生代表团参加了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虽然仅仅是一个学生代表团,但在当时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的历史环境下,此次出访的中国学生代表团无疑肩负着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伟大使命。因此这一次参加世界级的大会,让吴祖强最难忘的是中国学生代表团在会外进行的电影放映会和联欢会等向世界宣传新中国的活动。

8月20日上午,中国代表团首先在布拉格阿尔发电影院举办电影放映会招待各国代表团。为表示放映会的隆重,他们在电影院门口最显眼的地方挂上了一面极大的五星红旗,同时还布置了斯大林、毛泽东和当时的捷克总统哥德瓦尔德的大幅画像。

很快,阿尔发电影院就被到会的70多个国家的代表1000多人坐满。放映前,中国代表团对影片作了简单介绍并且印发了俄、捷、英3种文字的说明书。放映的影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和《新中国简报第18号》两部纪录片,第二部分则是刚刚在布拉格国际电影比赛中获得“民族解放斗争奖”的新中国早期电影《中华女儿》。

代表们很快就被片中新中国欢乐的气氛感染,他们连连称赞北京人民的体育活动,当他们看到连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在运动会上表演扭秧歌时,更是发出一阵阵愉快的笑声。他们也看到了新中国正在建设中的面貌,其中有石景山炼钢厂,有中国的老百姓和学生参加修筑赣江大坝,也有西北少数民族代表团来到北京观光……

对反映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的影片《中华女儿》,各国代表更是投入了强烈的感情,虽然有语言的隔阂,但是他们仍然被银幕上中国人民在苦难中英勇奋斗、顽强不屈地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不懈抵抗的精神感动,以至于有的代表竟哭出了声。

放映结束后,各国代表激动地和中国代表团的代表握手,他们纷纷对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斗争取得胜利成果表示赞美。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的代表说:“影片使我们想起了我们在参加反帝斗争中打游击的日子。”印度代表说:“美帝国主义今天正在像日本帝国主义当年残害中国人民一样,在朝鲜横行,使我们无比愤怒!”

还有一些进步的英国学生更是一再要求中国代表团将《中华女儿》这部电影运到英国,他们说:“让英国的人民也看一看,中国人民是怎样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

一个捷克学生说的话,让吴祖强很受感动,他说:“从你们的电影里,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

此外,中国代表团还参加了印度学生专门为中国代表团举办的联欢会,两国的学生一起唱歌,互相赠送礼物。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中国学生将北京在解放前反对美蒋的学生运动中,飘扬在北京大学屋顶的绿底白字的“民主旗”赠给了他们。交谈中,印度学生非常认真地向中国学生问起了他们最关心的中国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当年国统区反美蒋的斗争以及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

印度学生对中国人民取得的胜利非常佩服,他们深情地对中国的学生代表说:“印度学生一定要坚决保持‘民主旗’的荣誉。中国的胜利对印度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印度人民要向英勇的中国人民学习,走中国人民的道路!”

此外,中国代表团还组织了与印度尼西亚代表团的联欢晚会,召开了以殖民地国家代表为主的各国代表的盛大招待会。在友谊的歌声中,欢聚在一起的各国学生沉浸在一片欢乐中。

这一次参加世界学生代表大会,让吴祖强深深感到,年轻的社会主义祖国正在日益强大,对世界各国人民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在回国后曾撰写文章描述说:

“……到处对我们热烈欢迎。在今年8月世界学生代表大会上掀动全场的鼓掌和欢呼,都是国际朋友们从心底最深处发出来的。我们具体地看见了中国人民英勇地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匪帮给予全世界人民多大的鼓舞和欢欣,看见我们新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力量和作用。

我们中国学生代表团的同志们都说:‘到了国外,更清楚地知道了中国革命伟大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

5.投身伟大的治淮工程

参加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归来后,吴祖强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这个时期,组建后的中央音乐学院随着发展壮大,考进来的学生增加了许多。这一下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不够用了。特别是有一些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比如视唱练耳及乐理课,由于班次太多,教课的老师就分不过来了。这个时候,院里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黄国栋说话了:“咱们挑点学得好的高班同学来兼点课吧。”

老师们立刻着手挑学生,没想到一挑就挑上了两个,一个是吴祖强,另一个就是郑丽琴。黄国栋主任很高兴,因为老师们告诉他说,他们俩是最好的学生。于是他把吴祖强和郑丽琴找来对他们说:“现在咱们的老师不够用,就挑了你们来分别兼一些课,我相信,以你们的能力,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工作……”

这样,正在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四年级读书的吴祖强被派去教和他同样上四年级的声乐系学生的视唱练耳课,同为四年级钢琴系的学生郑丽琴则教和自己一个系低年级班的学生。两个还在读书的学生同时被选中担任兼课教师,这在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的确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说起来应该只有一点:他们是学校里名符其实的高材生。

或许是天才的吴祖强太优秀了,1951年的暑假过后,边读书边兼课任教的吴祖强又被学校委以重任——率队参加闻名全国的治淮工程。第一次是去皖北,吴祖强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先遣队队长,主要是为随后全院师生投入治淮工程进行试点。大约3个月之后,在先遣队到皖北取得了初步经验之后,全院由108人组成了3个治淮工作队,分别奔赴淮河上、中、下游治淮工地。吴祖强担任第三队队长,带领35个同志来到了河南省白沙水库。

治淮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的、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有名的大工程。

1950年,我国淮河流域爆发了特大洪涝灾害,特别是河南、安徽两个省共有一千多万人受灾,大量土地被淹,面对淮河水患带来的灾害,人民政府下决心根治淮河,毛泽东主席更是亲自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在共和国政府的发动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中国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正式开工。数十万的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第一期的治淮工程,在他们的努力奋战下,第一期治淮工程于1951年7月全部竣工。治淮第一期工程的完成,也为这一年淮河流域的农民带来了粮食收获的喜悦。紧接着,在1951年冬,在共和国政府的领导下,淮河两岸的人民又开始了治淮二期工程。一直到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

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兼课任教的年轻大学生吴祖强就是在这个时期率队参加了当年声势浩大的治淮二期工程。治淮二期工程结束后,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一直到1957年冬,在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后,经过近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治淮工程终于取得了辉煌成果。能够亲身参加到这一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劳动者的队伍中,也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吴祖强一段难忘的经历,因此,他也曾动笔书写了如下的回忆:

“2月里,北方的风雪没住,兴奋又紧张,经过了千里长途,我们到了治淮的白沙水库工地。现在已经是河南麦收的时候了,数一数,吓!快100天了。

100天的日子不算长,可是大坝长得真快。我们跟着它跑,就也觉着日子过得快。看看自己,也觉着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从思想上、生活上都起了那么大的变化……

我们想着:‘做些什么事?是否做得了呢?’‘怎么为他们服务呢?’‘怎么接触民工呢?第一句说什么话?’‘一个人下去怎么办?’‘思想怎么改造呢?’……一大堆问题,实际上只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离开劳动人民离得好远啊!连如何接近都成了难以想象的事了。

可是现在,这些问题都在实际工作中找到答案了。

我们到这里时还是休工期间,可立时便受到了留守的大批工人、民工和干部的热烈欢迎。

第一次进工棚,下工地,就像一个初上战场的兵,脑子里充满了许多奇怪神秘、不实际的想法。但一进工棚,民工的第一句话却是:‘来了!’像老朋友一样,热情而自然的招呼,平凡、亲切、像一家人。一下子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冲得干干净净!

3月初,十万民工全部到达,春修大动工开始了。我们全队同志分散到各总队或工会去担任宣教工作,正式参加了光荣的治淮‘劳动大军’的队伍。

在水库各级领导同志的帮助下,我们积极地工作,努力争取与民工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重点,开展工作。因为依靠了组织,所以和干部们的关系很密切,和民工的感情也很深,并且得到了他们的热爱。我们初步感到了成为一个革命工作干部、一个人民勤务员的光荣。

现在的情况怎样的呢?我们做各种的工作:在工人民工中配合各阶段的中心任务,搞思想发动、劳动竞赛等。组织进行中心工作的宣传教育,组织了大大小小的工人民工歌咏队,初步开展了全水库的歌咏活动,及其他文娱活动和文化学习。此外,带班轮值上大坝,参加劳动,照料民工生活事项,各种杂务,间或作些小型演出。民工是喜欢唱歌、喜欢舞蹈、喜欢各种乐器的……

我们做着工作,也在劳动大军中不断受着洗礼,受着教育和锻炼。首先,在参加一些劳动以及深入民工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在改变着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看法。

刚参加劳动的情形是很可笑的,大多数同志什么也不会,更重要的是对劳动的认识也很不正确,觉得苦,不愉快。民工教会了我们使用工具的方法,自己参加了劳动,又每天亲眼看见劳动在改变着世界,便渐渐在感情上有了较深的体会。女同志章民瞻说:“第一天参加劳动时,一筐土都不满,晚上浑身酸痛,动弹不得。第二天,有显著进步,但手上起了许多泡,泡磨破了痛得厉害,咬紧牙齿干,心想,劳动真痛苦,劳动人民真伟大,有些‘同情’思想,这几天劲更大,手上泡成了‘茧子’,不再痛,但很累,可是抬起头来,看见那么高的大坝,真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劳动是伟大而艰苦的,但不是痛苦而是幸福!”韩剑明说:“现在感到了修这个大坝真不容易!但看到民工的愉快、热情,信心就更强了。现在我们都经常愉快地下工地去参加民工的一些劳动,推车、挑土,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劳动、工作,又在一起生活,和民工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工棚就像我们自己的家,有事没回去吃饭,民工便来找。知道我们同志没有零用钱了,便将他们的工资拿出一部分硬要我们用,这种事情已经屡次出现,鞋破了,非叫穿他们的鞋不可。在一起互相谈思想问题,对工作中的思想顾虑,毫无保留。民工们还诚挚地要我们水库修完时到他们家乡去,说:“哪怕一天两天也可以。”有的甚至说:“你们别回去了.”在第一次劳模大会上,民工歌咏队登台表演,我们和他们一样,觉得异常兴奋而愉快。

和他们接触中,不仅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坚韧和果敢,同时在这个伟大的工程里,更感到了翻了身的劳动人民在伟大祖国建设当中的无比毅力和智慧,以及他们饱满的劳动热情、乐观主义的精神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觉悟。民工们在烈日下长时间地劳动着,快到吃饭时,肚子空了,但仍然愉快地喊着:‘越饿我抬得越多!’他们热烈地讨论,定计划,展开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在工作中更是不断地涌现各种新的创造和发明以及数不清的模范事迹。是劳动在改变着世界,劳动人民是幸福的创造者和主人……

这些东西是说不完的,我们从没有过像这100天这么丰富的充满斗争和愉快的生活……伟大的通向幸福的道路已在我们的眼际展开。

就是这个伟大的建设工程也在教育着我们:在黑龙潭和逍遥岭两个山峰之间,数千工人和十万民工用一筐一车的土和石头,堆起了一个长达1200公尺,底宽200余公尺,高度42公尺,规模数目前远东第一的大土坝。民工说:'我们修起了一座山!"真的,往山上上土的时候,人像蚂蚁,数十条轨道通到坝前,几千辆斗平车,来往不停。羊角辗、推土机在坝顶开动,劳动的音响震动天地!夜间,十里工地,电炬通明,向大自然的伟大战斗,是日夜不息地在进行的。坝脚长达300多公尺的输水隧洞已经通水,轰动了附近的居民们,将来装下闸门,颍河上游的山洪,便被乖乖地关在山谷水库中,变成掌握在人们手里的资源,听人们使用!这便是劳动人民翻身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创造幸福生活,忘我地进行的伟大工程的意义!”

这篇极具时代特色的文章在当年的《长江日报》上发表时是1952年,虽距今已超过60年,但无论是流畅的文笔,还是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对新中国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劳动人民的歌颂以及对当年治淮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描述,都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了当年伟大的治淮工程的宏伟气魄,更让我们看到天才的优秀青年吴祖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广大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