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08

第8章 走上音乐之路(3)

6.赴苏联留学

参加治淮工程差不多半年后,正在白沙水库火热的工地中战意犹酣的吴祖强突然接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通知,让他立即回京,参加赴苏留学的考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第一次选派赴苏留学生。吴祖强很兴奋,他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好机会。苏联有着悠久的俄罗斯音乐传统,也有蜚声世界的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家。如果能够去这样的地方留学,一定能够得到更系统的学习和提高。但他也知道,想去苏联留学的人肯定不少,因此必然会有竞争。怀着这样一种似乎并不“胸有成竹”的心情,吴祖强离开治淮大地,踏上了返京的路程。

考试的结果很顺利,成绩优秀的吴祖强几乎是一举中的。最后,他与来自中央歌剧院的指挥李德伦及同样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四年级的学生郭淑珍一同被选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派往苏联学习音乐专业的留学生。

学习了一年的俄语后,吴祖强终于即将踏上赴苏留学之路。临走前,中央音乐学院特地为他们开了一个隆重热烈的欢送大会。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吕骥望着这个已经在校兼课任教的优秀学生,语重心长地叮嘱他说:“好好学习,中央音乐学院就派你一个学作曲的出去了,很不容易,回来后一定好好做老师,因为还有更多的同学没有像你这样能够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出国留学,你学好后回来才能够教他们,把你学到的东西传授给那些去不了的学生,为咱们的国家培养人才……”

面对大家的热情欢送和院长的嘱托,吴祖强感动得流下了泪水,他紧紧握着吕骥院长的手说:“是的,我知道,我会努力学习的,我一定回来好好做老师,报答祖国。”

赴苏留学前与大哥吴祖光、大嫂新凤霞及侄吴欢合影1953年的暑假,吴祖强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郑丽琴,告别了大哥吴祖光、大嫂新凤霞、小侄子吴欢,与李德伦、郭淑珍踏上了奔赴莫斯科的征程。让他们十分高兴的是,到了莫斯科后,3个人不仅一同被留在了莫斯科,而且一同进了最有名气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按照原来的安排,吴祖强和李德伦都以研究生的身份学习,因为吴祖强是应届毕业生,李德伦是中央歌剧院的指挥,已经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在即将走进课堂之前,吴祖强却为自己在莫斯科的学习身份重新做了选择。他主动找到留学生管理处提出,将自己的研究生身份转为本科生。

这样的选择,吴祖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扎扎实实学好基本功。研究生学习3年,本科生则学习5年,因而他选择了多学习两年的本科生。吴祖强觉得,在南京国立音乐院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1947至1952年间,由于战争、迁徙、调整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专业知识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方面,确实还差得太远,所以必须从基础好好学习。

对于当初的选择,吴祖强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

“……当时给我派研究生,我就有点打鼓了。我知道那里的情况,就是说以我们在家里的水平,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当研究生,我肯定跟不上,基本功都不够。而且我们那时候一直在打仗期间,课也没好好上,中国那时候的音乐教育水平比起这些国家还是差很多。我考虑以后,就跟留学生管理处提了看法,说我是不是不要当这个研究生了,我改成大学生。因为我觉得我得认真地把这个基本功补一补。我对他们说,如果按照这个要求我可能不够,所以,我是不是好好地从头认真学一遍。而且,这对我也不吃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音乐一般都是个别教学。我是什么水平,老师会跟着我的水平往上教,而不是大班课。也有一些大班课,但不是主课,所以没问题。我想我这样学,也学得踏实一点。研究生是3年,大学生是5年,略微有点不合适的就是待遇不一样,研究生每个月的补贴费是700卢布,大学生是500卢布,少200卢布。但是我对他们说我不在乎这个。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多学两年,我相信我会把它学好的。这样大使馆研究了以后,报国内觉得我这话还是有道理的,就同意了。于是我跟学校也谈了,以后我就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开始了5年的学习。”

对于自己的选择,吴祖强始终坚定地充满信心。他知道,是祖国和人民给了自己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因此努力学习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回报祖国和人民。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刻苦学习、一心回报祖国的人生信念,吴祖强选择了本科生的5年学习。虽然生活补贴少了,但是他不在乎。虽然要让在国内独自撑起一个人小家的妻子郑丽琴多等待两年,但是他相信,妻子一定会毫无怨言地支持他……

7.紧张愉快的留学时光

在莫斯科留学的日子虽然紧张又劳累,却让努力读书的吴祖强始终感到留学生活充满了奋发和欢乐。特别是第一年和李德伦、郭淑珍3个人共同度过的留学时光,更让他觉得留恋。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关系最好的“蜜月”时期,因此,能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当代社会主义阵营“圣地”的留学生,他们既感到自豪,又有一种幸福感。

3个中国学生住在一幢宿舍楼,又是一个党小组。早上起床后,他们一同出门去课堂,晚上放学回到宿舍,也要凑在一起吃饭、喝茶。那时的公派留学生都由国家统一“置装”,男生每人一件皮夹克,吴祖强和李德伦走在一起,虽然一个矮一个高,一个瘦一个胖,但是他们一样的着装和同出同进的亲密无间,不仅引人注目,而且常常被人当做亲兄弟询问。大哥李德伦被选为党小组长,虽然走在街上说俄文最大胆,可是屋子里的内务却最差,结果是小妹郭淑珍常常替大哥整理。

3个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平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像一家人一样。虽然说起来有点像“相依为命”,但是在异国他乡一起上俄文课、一起听音乐的日子,让他们感到既亲切又十分留恋。

由于勤奋努力,他们在学业上也进步很快,在每学期一次的院长会见各国留学生的会上,3名中国留学生总是被特别提出表扬。后来去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学生逐渐增多了,但中国留学生的好名声一直保持,这让他们3个“开头人”感到十分欣慰。

这一段愉快的留学时光,吴祖强曾撰文《我们在莫斯科学习》刊登在1954年9月号《人民画报》上。阅读一下,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深一步看到他们紧张而愉快的留学生活。文章是这样写的:

“我们现在是在世界闻名的苏联最高音乐学府,荣获列宁勋章的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里学习,我们以成为这个著名学校的学生而感到非常高兴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