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尽管护理学鼻祖南丁格尔在泰晤士河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至今也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护理与教育在这百年中的结合以及发展却是超乎寻常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时时在促进着护理教育的发展进程。无论你是以何种目的翻开这本教材,本章作为全书的起点,我们还是希望和你从教育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然后再一起走入护理教育领域内重点讨论护理教育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分析护理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归纳我国护理教育体系的结构变化及特点,最后,回顾总结护理教育国内外发展的过程,比较国内外护理教育的发展特点,展现未来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能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能正确解释以下概念:教育、教育学、护理教育学。
2.能比较教育要素的相互关系。
3.了解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
4.能正确理解护理教育学科性质及研究范围。
5.能正确概述我国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
6.清楚护理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7.能明确划分我国护理教育形成和发展阶段的特点。
8.能正确理解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护理教育学是教育学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分支学科,是护理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因此,了解和掌握教育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是学习护理教育学的前提;同时,正确理解护理教育的学科性质与任务,认识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掌握护理教育学的学科内容,理解护理教育学与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运用教育原理指导护理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教育概述
教育学知识来自教育教学的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教育学中有关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是千百年来教育实践传承下来的教育精华,是对教育实践的真理性认识,是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吸取和借鉴的。在现实中,或许有的人并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却能成为一名熟知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是因为在其教育实践中已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教育学知识,如果能主动学习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技巧和方法,那样就能更理性地面对教学现象,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教育学又是什么,这是关系教育和教育本质的两个关键问题。它既是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教育和教育学活动的基础。
(一)教育的概念
自有人类社会出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存在了。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成为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终身性社会活动之一。如果查阅中外着名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是什么”的直接论述,我们会得到很多的启发,他们往往各自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来阐述什么是教育,使我们看到教育本身的复杂多彩以及含义的丰富性,同时,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困惑,因为各路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是如此的不同甚至相悖。例如,英国19世纪的社会学和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美国20世纪的哲学和教育学家杜威则认为,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为此,对于什么是教育的回答与时代有关,同时也与学者所关注的视角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仅以历史上或现实中着名教育学家或理论权威有关教育的论说直接拿来作为涵盖中外古今一切教育活动的定义。
教育(education)作为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此定义中所指的“人”是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所强调的“有意识”是为把教育与其他不是有意识但在客观上可能对人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从实际效果看,人在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时均会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类效果或影响称为活动的“教育效果”或“教育影响”,而不能把所有这些活动都称为教育。所提到的“首要”一词加在目标前面是想明确,凡是不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活动都不应该属于教育活动。例如,虽然医疗卫生的活动结果也能起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但医疗卫生活动是以治病作为活动的首要目标,因此它不属于教育活动。定义将“直接”加在目标前面的意图是想进一步说明促进人的心身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标,而教育的过程还会产生其他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等。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机构性或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出现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则自20世纪始一直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活动更为专门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目的性与组织性。
(二)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pedag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edagogue),本意为“教仆”,意为照顾儿童的学问,后来被引申为关注教育过程的应用艺术。在我们已出版的教育着作和词典中,对教育学有如下解说:《辞海》中说:教育学主要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各项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过程、方法、组织形式、教师、学校管理等;《教育学大辞典》给教育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一般规律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培养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论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
总而言之,人类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与研究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理解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孕育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此期虽然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多是一些对经验的总结或成功培育过程的记述,研究成果也只是散见于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学说中。《论语》中关于教育的论说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古代对教育学的认识。同样,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记载了不少关于教育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阐发了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
2.教育学的雏形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已具有了独立学科的原始形态。此期显着的特征是论述教育学的专门着作问世,这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我国古籍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礼记·学记》就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教育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特别是对教与学中诸多问题作了阐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着作。夸美纽斯是享有“教育学之父”的捷克着名教育家,他所完成的《大教学论》受到后世教育者高度的赞誉。在该书中他提出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是该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大教学论》被公认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着。
3.教育学的发展期。教育学到了发展期,作为学科的基本特征已趋完全。在西方这一时期教育学的发展性特征尤为明显,继夸美纽斯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教育学派,涌现出许多的教育家,创作出了丰富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着作。如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德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等都在这一时期问世。此时,将教育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并为后人所公认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构建了教育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自此之后,教育学在对象、内容、方法、体系等诸方面具有了自己的学科形态且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了从思想、见解、理论向学科的转化,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为宗旨的学科地位在这个阶段被确立了。
4.教育学的科学化期。像其他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一样,在经历了上述的三个阶段后,教育学也开始步入其科学化的进程。此时,教育学开始以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为基础,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奠定科学基础;以现代科学的分化发展为依据,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的建立奠定学科基础;以研究手段、方法的科学性为依据,为教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指导,为教育学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随着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学理论深度和学科体系得到长足的发展。现今教育学已发展形成立体、交叉的学科网络结构和多维的研究格局。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对于教育无论做怎样的界说,都不会否认教育是离不开“教”与“学”两个方面的。
“教育”作为概念除了有名词注解外,“教育”常常还可以作为动词使用,它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教方”对“学方”施加影响,如教师教育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等。在这种行为中,承担教的任务者称为教育者,而承担学的任务者称为受教育者,被双方都使用的内容及其载体被称为教育中介。处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都不能缺少这三个基本要素,这也就是在教学研究中所说的教育要素,而对教育要素的理解与分析又直接影响我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
(一)受教育者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教育者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虽然从字面含义上看,对“受”的理解常与被动、从属相联系,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同样也是教育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性前提。所以正确地认识受教育者,对顺利开展教育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受教育者,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认识:人是需要教育的,也是完全可以接受教育的。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学者所进行的教育探究都支持这一观点。例如,我国的孔子曾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抛开学习态度、道德伦理方面的考虑,这句话道出了人的可教性问题。又如,18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现代教育人类学也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使人能发挥出内在的巨大潜力,实现超生物性的转变,在巨大的要求与广泛的开放性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正确塑造自我,其中的一个关键手段就是教育。”我们暂且可以不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教育,仅以人的生物学发展需求上足以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人是否从一出生即可接受教育,还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接受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只有当儿童出现了自我意识以后,才能对自身及外界事物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才能在自身与外界事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教”与“学”双方的活动才能真正展开。所以,儿童在1岁以前由于大脑及思维的发展尚未超出动物的水平,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模仿,或者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从人的生命历程上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变化的。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意识也较弱,因此,他对外界各种信息和影响所产生的反应和作用多为被动的,随着个体的身心逐渐发展成熟,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此时主观能动性成为实施教育的基本前提。
这种生理特点,也是低年龄段孩子的教育与成人教育不同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评价是由教育者掌控,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自主性的发挥始终是受到限制的,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变化和调整主客体关系,是现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角度讲,凡是有意图向他人施教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教育者不应该因职业、年龄、地位、场所等而局限于某些特定的群体。当然在学校教育中,一般教师就是教育者,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一些行为举止和态度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教师的某些教学意识和方法。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者”也可以从“学者”那里获得学识。可以预见,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技术逐步深入我们的教育过程,这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易位”情形会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