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中,科学性是指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能反映最先进的护理学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性是指护理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性是指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科学知识的教育力量;结合护理学科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研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二)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提出的。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既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又符合世界护理发展趋势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市场导向的现代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关注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造成或潜在造成这些疾病并影响这些疾病治愈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采取何种护理手段去解决这些不利因素,从而使患者得到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全面康复。
这就要求现代护士不仅要有医学、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渗透,只有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介入,才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国际护理的新动态,加速学科发展,实现与国际护理的接轨。同时专业发展的需求又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大量的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CNS 是技术熟练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护士,主要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对治疗中护理的参与以及参与的效果负责。CNS 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发现患者存在或潜在的问题,预测护理效果,从而决定最有效的护理措施。他们通过临床护理、教学、会诊、研究和变革等活动来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要将护理的专业性与综合性进行完好的结合。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同步;注重各门课程和各 教育部人事司主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种教学活动的整体化效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必备的能力结构。
(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根据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和护理学本身的特点提出的。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特色是将以理论讲授为重点的教学形式逐步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在理论教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护理专业综合素质的塑造;从临床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将教学过程与专业知识的内容进行整合,除理论知识外,还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职业道德、沟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旨在提高护理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以理论为主导,结合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强化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根据学生特点,确定理论联系实际的量与度。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这由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和教学规律所决定。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过程中种种现象内在的、隐藏的、共同的属性和特征,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存在,推动着教学过程的运动和发展。但教学本质和教学规律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致可行的方向,但在具体操作中,护理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首先是对知识与能力具有高度联系性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无知便无能;另一方面,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两者互为重要条件,必须齐头并进,不可轻此重彼。其次,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当前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与比重越来越大,人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关键的决定因素。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注意护理知识的规律性;注意教学方法;根据护理学科的教学形式、教学阶段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其发展应该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我国护理科研已进入起步阶段,但与国际先进护理科研之间仍存在差距。所以在教学中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水准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要保证护理科研和教学的协同发展,才能促进护理学科的进步。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教学内容应反映护理学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结合教学进行科研方法、态度和伦理道德的教育;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只要遵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去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形成教与学的真正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别人不可替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动态中学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八)直观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在感觉中没有的东西,在理智上也不会有。护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所以教学过程实践性、直观性和综合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直观性,如多媒体教学、课堂演示等。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上要多样化,如课堂授课、小组讨论、参观学习、总结报告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容易理解和巩固。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直观手段;遵循人类的感知规律;直观手段的运用与教师语言讲解相结合。
(九)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不能颠倒或省略。教学的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循序渐进,不要跳跃前进,“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指出途径”。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等规则。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十)巩固性与质效统一的原则
质与效,“质”即教学质量,“效”即教学效果。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所达到的教学效率”。教学不但要使能够检测到的学习效果的数量增多,而且要求学生在每项学习中获得具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这一原则,不仅强调单纯知识的巩固,还要强调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成绩背后的问题,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习成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提出质效,是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进步,更要关注未来的成长。只有在这样才是质效统一的教学。
此项原则的应用要求是:确保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追求教学质效的统一。
第四节 教与学策略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但又快乐而有趣的活动,它是人的一种本能,除了天生智能障碍者外,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不同,学习模式与特点不同,心理特点不同,环境影响不同等,因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要为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而且还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
一、教与学的概念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和“学”字,“教”字为左右结构,左上是“爻”字,左下像小儿形,右边是一只手持鞭子。《新编说文解字》解释:“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说文解字》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施”就是操作、演示,“效”就是模仿、仿效。所以“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教”由“学”派生而来。《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在“有教的学”之前,存在着“无教的学”,学的活动是原生的,而教的活动是继学后出现的一种继生性活动。学习活动可以绝对存在,而“教”的活动只能相对地存在。
“教学”一词在英文中有很多词可以表达,如teach,learn,instruct,以及teach andlearn 等。在西方,人们先是强调“教授”,后又走向反面,强调“学习”,继而又两方面都强调,提出“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概念。20世纪以后人们更多地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更多地用instruction 来指称“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一)含义
“策略”(strategie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将才”,也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一般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
所谓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ies),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基本特征
1.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的方案,有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组合方式依时而变。
(三)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1.从教学目标出发。
2.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
3.要符合学习内容的客观要求。
4.要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5.考虑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6.要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四)教学策略的类型
根据信息控制者的不同,可以把教学策略按其性质分为替代型教学策略(教师控制)和生成型教学策略(学习者控制);按照教学策略的工作对象,可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1.替代型教学策略和生成型教学策略。
(1)替代型教学策略。替代型教学策略主要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及设计教学活动等。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优缺点如下:
优点:信息加工强度大,短期内使学生学习较多材料,可带来更集中、有效、可预测的学习结果,适用先决知识、技能或学习策略有限的学习者。
缺点:学习者投入智力活动少,信息加工不够深入,缺乏挑战性、刺激性,缺乏个性、独立性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