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教育学
7739900000027

第27章 护理教学的过程和原则(4)

(2)生成型教学策略。生成型教学策略主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要控制者,学生自己形成学习目标,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自己安排学习活动的顺序等,并提倡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教师在此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支持,将管理和控制学习的责任转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原来的知识能力与新知识产生联系,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它的主要优缺点是:

优点:信息加工深入,学习效果好,激发兴趣、动机,学习策略得到使用、练习与修正,学习结果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

缺点:对学生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成功依赖于学习者拥有策略的宽广度,易导致认知超荷、情绪受挫折。

2.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1)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是指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顺序,以及如何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具体就是对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常见的有三种: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学习。集体授课是指教师通过讲授、谈话、板书、演示等来向一个班级或一组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学习是指由学生自己使用各种视听媒体、做笔记等获得教学信息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是指通过讨论、问答、交流、协作等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教学信息的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是指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介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习者。这里的传递只是表示一种信息流向,不等于讲授和灌输。教学传递策略涉及要使用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分组,具体说就是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用。

(3)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是将教学组织策略和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协调起来的策略。包括时间的安排与组织、学时的资源分配等。这里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谁是控制者,是教师、学生还是媒体。如果采取集体授课的教学形式,那么教师将成为主控者。如果采用个别化学习的教学形式,学生一般是主控者,但如果媒体选择不当,媒体可能成为主控者。如果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可能共同承担教学控制的任务。

相关链接:

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学习策略

现代社会让个体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能对自己一生中“在学术性与非学术性情境中的学习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并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想要学习却不知道学习策略的人叫做文盲。”

(一)定义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这个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主动使用的措施和方案。

2.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

3.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4.学习策略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发展的。

(二)常用的学习策略

1.复述策略(rehearsal strategy)。是指学习者为了保持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复述策略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种识记策略,作用是保持信息,因而是一种较低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复述与死记硬背划等号。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描述了人类遗忘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就是着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这一规律,学生有必要采取及时复习的策略,以便减少短时间内的大量遗忘。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复习时间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重复学习许多次,如期末总复习;二是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如家庭作业和单元复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好于集中复习。

(3)试图回忆。自问自答和尝试背诵就是将学习与重现交替进行,学习者借助这种复述策略,可以根据回答或背诵的情况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在随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分配学习时间和注意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一份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在学习中可利用这种效应,通过安排材料的系列位置和时间顺序,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最有利于记忆的位置和时间上,以保证这些材料的学习效果。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感官的参与,即心、眼、耳、口、手配合使用,比单一使用某一器官的学习效率要高。

(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在一定的情景下,人能够联想起这一情景下曾经发生的事情,这表明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回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情境创设和心境诱导来帮助学生记忆学习材料。

2.精加工策略(elaborational strategy)。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材料加工得越细致,越深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

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以下两大类。

(1)记忆的精加工策略。常用的方法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字法、意义识记等。

1)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这种技术在古代不用讲稿的演讲中曾被广泛使用,而且沿用至今。位置记忆法实质上是一种视觉想象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自己熟悉的一幅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住的项目视觉化,并按顺序将这条路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

回忆时,按线路上的各个点提取记下的项目。

2)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或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组成缩写,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材料很多时,还可以编成歌谣。例如股静脉(V)、股动脉(A)和股神经(N)在股三角内的排列正好构成van(行李车)这个英语单词;记忆十二对脑神经时,可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3)谐音字法。人们常常利用谐音字法来记忆。例如生理中对细胞电位的记忆,家(钾)是安静的,所以钾的通透性形成静息电位;拿(钠)是要行动的,所以钠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4)意义识记。就是在所给定的信息间建立联系,寻找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

(2)加深理解的精加工策略。最常用的方法是提要法,一种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提炼关键信息的方法。其中包括划线法和笔记法。

1)划线法。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划出课文中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划线法能不能促进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不是划在了材料的关键之处。

2)笔记法。记笔记是阅读和听讲中用得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研究也表明,学生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概括总结。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总结出一种有效的笔记方法,称为5R 笔记法或康奈尔笔记法,即记录(record),简化(reduce),背诵(recite),反省(reflect),复习(review)。

3.组织策略(organizing strategy)。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概括,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具体方法是把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把这些单元归入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许多研究表明,组织有序的学习材料比杂乱无章的材料易学易记。材料经过分门别类的组织,就好像把东西分类装进了一个个抽屉中,存取就变得很轻松。

温斯坦和梅耶提出两种有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和画图。这些技术能帮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形成知识的结构网络,从而更好地把握材料。

(1)列提纲。是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组织材料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之下。在教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可以利用各种不完整的提纲,分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2)画关系图。就是用图来描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先提炼知识点,然后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画关系图时,应先找出主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由核心概念来表示。然后分析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用适当的图解标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4.计划和监控策略。又称为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on strategy),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了解目前具备的学习条件,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在开始执行学习任务之前,就会估计任务的难度,预测完成任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在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等,这些估计和预测实际上是学习者在运用自己的计划策略,为学习活动做积极准备。

(2)监控策略。包括学习时控制自己的注意,对学习材料进行自问自答,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分配。监控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学习一份材料时,成功的学习者通常能够意识到自己哪里懂了,哪里还不懂,如果自己还不懂,问题出在哪里,是把握的信息不够还是方法或策略不得当等等。

对学生而言,重要的监控策略体现在集中注意和对学习内容的领会上。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教学目标、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增加材料的情绪性、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提前通知学生后面讲的内容等五种方法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建议使用变化阅读的速度、容忍模糊、猜测、重读较难的段落等策略来监控自己的领会过程。

相关链接: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内涵和40年前的意义有着天壤之别。Perkins1992年提出将学习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最简单的信息记忆型学习,学校中很多考试就是用来测验记忆型学习效果的。第二类是与记忆相结合的理解性学习,有时也称之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者解决问题或者解释问题的能力来检测。以上两类学习是大家都熟悉的。第三类是“主动应用”层次的学习(active‐use level),是学习者主动索求,并将记忆与理解结合起来、能够迁移(举一反三)的、深刻的、学以致用的。它是由近年来人才培养需求变化所导致的,因为许多学校和企业认为,知识的更新太快,如果还把大量时间和经费花在呆滞知识(inter knowledge)的灌输与考核上,那是浪费。总之,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有效的学习。

四、教与学策略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护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教育通常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如教室、实验室、医疗场所、社区、互联网等,而高等护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并有效提供以理论和科研为基础的护理实践活动的护理专家”。这就要求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目标对护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教与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发展不同的能力,而目前国内护理教育的现状是“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性”,极大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随着护理专业国际化的趋势,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护理教育经验,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护理人才。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的教与学策略应用现状

1.传统的教与学策略。

(1)课堂讲授法。使用目的:短时间传授大量系统知识。

(2)示范法。使用目的:通过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感性认识而便于理解。

(3)视听材料。使用目的:提高属于运动技能领域或情感领域知识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