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学法。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
(5)实验课。使用目的:发展实际操作能力。
(6)操作练习。使用目的:发展实际操作能力。
(7)临床实习。使用目的:培养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换。
(8)一对一带教制。使用目的:用于临床教学。
(9)护理查房。使用目的:用于临床教学。
(10)交班报告。使用目的: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11)讨论发表会或研讨会。使用目的:发展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评判性思维、科研、沟通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12)教师的榜样作用。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2.发展中的教与学策略。
(1)角色扮演。使用目的:让学生体验角色情感,并了解此角色所需的各种技巧。
(2)案例分析。使用目的: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3)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使用目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4)网络教学。使用目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培养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5)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目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并可反复利用教学资源。
(6)嘉宾演讲。使用目的:传授最权威和最前沿的信息。
3.需要发展的教与学策略。
(1)研究性学习。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2)写专题报告。使用目的:培养学生利用文献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游戏或模仿。使用目的:在兴趣中将知识用于实践,并从中发展合作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4)小组竞赛法。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及合作能力。
(5)辩论法。使用目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应急能力。
(6)演讲法。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组织信息并表达自我的能力。
(7)时事问题介绍。使用目的:传授最前沿的信息。
(8)学习合同。使用目的:培养学生协商、自学及自我管理能力,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9)同伴引导。使用目的:提高教与学的可接受性和学生领导能力。
(10)服务性学习。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11)广告展板。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反思日记。使用目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高等护理教育中应用教与学策略时要注意的问题
1.多种教与学策略并用。如课堂讲授法中配以讨论法、嘉宾演讲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策略能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并能保持教与学注意力的集中。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文献报道、自学讨论法、学习合同、案例分析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能让教者与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自由及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同时可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鼓励批判性思维。应用辩论法、反思日记及研讨会等策略时,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问,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促进学习者积极思考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4.强调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临床实习及服务性学习是高等护理教育中常用的策略,只有在这些策略中,学习者才真正理解护理的内涵,并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
5.发展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成为趋势,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五、有效学习的促进技巧
(一)含义
有效学习(effective learning)就是那种善于优化学习环境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只有学会有效学习,才不至于陷入碌碌无为的“伪学习”陷阱。
护理中的学习有两种:一种是操练式学习,例如护理技能的学习,通过操作来发展动手能力。另外一种是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没有显着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的。例如让学生练习铺床100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护理,虽说“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熟能生笨”。
这种学习不是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能力,即碰到临床突发事件后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素
一是“经验”,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是“勤思考”,思考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并自主地进行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思考的负担轻,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掌握思考的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是“活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所以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是学生怎么学、怎样动。
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在教学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了,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拐棍。其实这与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导致课堂成了学生模仿的课堂,而不是学生主动思维的课堂。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一旦离开教师这个拐棍,就不知道怎样学习了。因此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促进有效学习。
(三)促进技巧
1.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它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既没有“活性”,也不能迁移和运用。有意义学习则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成为“我的知识”,不仅记得牢固准确,而且还能迅速合理的转化和运用,所以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相应的策略有六: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学生对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会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认识、解决它。
遗憾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若干年后,这种本能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现实问题的隔离阻碍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但是动机还是存在的,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出这种动机,并为他们提供挑战这些问题的机会,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明智的做法在于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见识实际问题的机遇,教师必须让他们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问题的情境。例如护理教学中的模拟病房、角色扮演、模拟急救等就是运用了构建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2)使用合约。在商业活动中,合同的使用可以确保交换的如期完成,增加合同双方的信任值。学习合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自由气氛中学习,并学习承担责任,同时允许学生在课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目标,计划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并确定最终评价的准则。美国道尔顿合约范例模型有这样几个要素:决定合约的期限;为合约拟定一个一般的格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反馈;在合约中表明将如何评价学生;从一个学生开始,取得成功即可推广到其他学生身上去。
(3)提供学习资源。在提及学习资料时,常常想到的是书籍、网络及实验设施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教师。作为专门受过专业严格训练的教师,他们通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在需要时获得帮助。如果我们不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计划规定的课程、讲解、练习和考试上,而是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上,那就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
(4)同伴教学。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若能灵活地根据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同伴教学,将会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以“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的形式解决大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同伴教学可使学习者提高学习技能、增强自信和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并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5)分组学习。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完整的自由主动的学习,但如果把自由强加给那些不想要这种自由主动的人,同样是不合理的。学习者分主动型和被动型。为让彼此有适合的归属,而不至于相互牵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学生意愿把学生分成自我指导组和传统学习组。对于传统学习组的学生教师有足够的传统教学经验理论可以运用,而对于自我指导组的学生,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小组人数7~10人,组长由大家推荐,一周换一次,教师唯一的职责是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随时接受各小组的邀请,作为小组一员参加小组会议。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规划和促进学生学习上而非讲解。如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研讨班等都采用了分组学习的策略。
(6)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程序教学循序渐进,通过编制短小连贯的短期目标而取得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编制一种合理、恰当的程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通过掌握知识的内容,理解学习过程而增强自信心,感到任何内容都是可以学会的。但在使用程序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认识到有利因素,即时强化和奖励,而非惩罚和评价。否则就会存在潜在的危险,变成思维的替代物,而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上六种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真正负责,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以及对自己达到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来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当然,教师应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促进者,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learning motovation)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或机制。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如何让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运用一定的诱因条件,使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的实际推动力。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一般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既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创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创设。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