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护理健康教育
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是防治疾病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群健康素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把交流技巧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一、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健康教育的定义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定义也随着健康概念的演变和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赋予新的重要职能,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健康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措施。
WHO 在1954年《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样,关系到人们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一般说来,它致力于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在1969年的《健康教育规划及评估专家会议报告》中提出“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为人民群众和他们的行为。总的说来,共同的在于诱导并鼓励人们养成并保持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合理而明智地利用保健设施,并自觉地实行改善个人和集体健康状况或环境的活动”。
目前最常引用的是WHO 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博士在1981年提出的定义:“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找适当的帮助。”
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和概括世界各国对健康教育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提出了以下定义:“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过程,其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因此,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改变的桥梁。
(二)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护理健康教育的定位目标是行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人类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养成健康行为来获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是行为改变的前提,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事实是,有些教育对象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却并没有导致行为的改变。知识的提高,必须导致信念的转变,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
2.护理健康教育学科是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风俗习惯、健康观念、文化传统均因地区因人群而异,因此健康教育需注意将医学卫生知识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注意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种族、民族、地区人群的不同特点,注意生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的结合。因此,健康教育不单是医学的分支,也不完全是自然科学属性,而是以医学为核心,加上教育学、传播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作为第二层次,再加上美学、人类文化学、广告学、哲学等作为第三层次,而构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借助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健康教育通过研究人们的心理变化和社会诸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健康价值观念,唤起人们对个体健康和社会健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投入以群众参与为中心的卫生保健活动,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
3.护理健康教育注重评价。评价是作为一门科学必须的一环,没有评价就缺乏科学性,科学的评价对健康教育效果做出有说服力的报告。评价包括计划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等多层次的评价。
(三)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干预措施,与卫生宣教在根本上有着不同。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用词的交替,而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
卫生宣教通常是指卫生知识的传播,目的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知识的单向传播,其操作体系是一般的知识灌输体系,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且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卫生宣教仅是实现特定健康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健康教育的实质,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则是一种建立健康行为,且通过计划的设计、实施、监测、评价等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其最终目标是将以“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是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患者或健康者既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评价者,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
(四)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是指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因此患者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关于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方法和内容以患者教育为主。
二、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
1986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的公共卫生教育组织在对医院健康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患者教育五步骤模式,即确定患者及家属的教育需求、建立患者及家属的教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执行教育计划和评价教育效果。
(一)评估学习者需求
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的感觉和期望,收集患者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资料。评估是指在收集患者主、客观资料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的学习需求作出初步估计的过程,评估学习需求的目的是为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评估也应是动态的。护士要有意识地、连续不断地进行评估,时刻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护理、检查、操作、手术、用药的态度与反应,及时地收集相应的资料以确定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评估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准备、既往学习经历以及心理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确定教育目标
患者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即护理人员为达到患者教育目的而提出的具体施教目标,是服务对象通过健康教育后思想、感情和行为改变的表现,它既是患者教育预期达到的结果,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行为导向。教育目标应当是明确、具体和可测量的,在制定目标时,应限定达到目标的时间,为实现这一目标,有时还需要制定各阶段的短期目标。
(三)制订教育计划
健康教育计划是组织健康教育的依据,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护理人员应结合评估资料制订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教育的内容、时间、地点、师资、方法等。
(四)实施教育计划
实施教育计划是按照已经制订的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最终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是健康教育程序的关键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起着主导作用,患者则起着主体作用,因此,护理人员的主导作用是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关键。在实施健康教育前,护理人员应首先了解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心理准备,把握健康教育的时机对其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应尽量保持学习环境的轻松和愉快,对患者始终保持热情和尊重的态度,充分利用患者以往的学习经历,使患者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允许患者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所教内容应与患者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相关。
(五)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评价是健康教育程序的最后阶段,是将教育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的过程。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做到知、信、行,因此,评价的重点应是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态度改变与否和行为取向如何。在这一阶段,护理人员要判断教育目标是否达到,若没有达到或只是部分达到,护理人员应当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并寻找其中的问题,以便修订原有计划,改进教育工作。
三、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是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病种、疾病不同阶段等因素影响,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复杂。在此,我们重点讨论针对医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患者教育的主要内容
1.卫生常识。包括人体卫生、健康生活方式、食品营养、优生优育、家庭急救、防止意外伤害等方面的知识等。如合理安排饮食、休息和睡眠,掌握适当的活动量等。
2.疾病防治知识。包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传染病等防病治病知识,如消除或减少导致各类疾病的各种健康因素等。
3.各种检查治疗知识。包括检查治疗的禁忌证、适应证、检查治疗方法、配合要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等。
4.合理用药知识。包括各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禁忌证、适应证、剂量、服用方法、不良反应、保存方法等。
5.心理卫生教育。包括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如控制情绪、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6.就诊知识。包括医院性质、医疗范围、环境和规章制度等。
7.康复知识。包括指导患者及家属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康复医疗知识以及预防疾病复发的有关知识,如戒烟指导、自我护理技巧训练等。
(二)选择教育内容时的注意事项
1.教育内容应有针对性。重点考虑患者的需要和患者的学习能力,选择患者最想知道最重视,对患者行为最有影响的内容。
2.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健康教育的时机。一般患者刚入院时需要了解的是病区的环境、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当患者熟悉环境之后更关心病情是否严重等问题,有些疾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护士要适时地进行教育,以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内容必须与建立健康行为相结合,实施教育后,患者的行为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