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管理应坚持科学预见性、现实可行性、周密程序性和严格约束性四个基本原则。审定后的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如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在普通全日制学校里,主要依靠教务处、教研组和教师来具体落实有关的教学计划管理工作:教务处首先要根据国家制订的课程计划,提出学校教学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主要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单独拟订详细计划;其次也可考虑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范围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更明确、具体的学校教学目标体系;再次,需要掌握各学科贯彻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并对教研组工作加以指导、对教师整体工作进行安排等。教研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教学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并据此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及单向教学环节组织计划,如实验教学安排、实习计划、社会实践计划等,落实每学期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应围绕加强本组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由教研组长负责,在全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制订。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授课班级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提出的要求,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制订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中,通常由相关学院,如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等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计划的审核和管理,由专业教学委员会或各院系教研室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制订。
2.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是指按教学计划组织落实各教学环节,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组织管理和以校、系(院)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其基本点是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质量。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大纲可参照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制(修)订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医院医教科或护理部、护理系(院)、学校相继认定,批准施行。教学大纲内容应包括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等部分。
(2)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护理课堂教学环节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医院主要承担护理临床课的教学和临床实习中的小讲课。除传统面授课堂外,当前卫星、网络的直播和录播课堂在护理教学中也占有一定比重。课堂教学包含如下内容:通过护理教研室和附属医院选聘教师,下达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岗前培训;组织教师研究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编制教学日历和教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听课和自检、自评教学质量的制度;鼓励教师研究和采用新教学方法;积极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是护理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包括上机、实验、临床见习和实习、社会实践等。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制订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实验教学必要时可以单独设课,或组成实验课群,也要在相关课程内统一安排。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应尽可能建立保证完成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可让学生有选择地自行安排。
(4)日常教学管理。要依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学期的开课计划和开考计划,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对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组织科学研究训练和管理课外科技活动,要纳入校、护理系(院)、基层教学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把课内和课外、集中和分散安排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6)教师工作管理。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总量和规定的师生比要求,确定学校教学编制。要分别制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同性质、不同类别课程的工作量管理办法。要做好每学年(或每学期)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及效果,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与研究和其他教学兼职(如导师、班主任)的完成情况。
(7)教学资源管理。学校与附属医院应联合做好教室、实验室、临床和社区实习场所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效益。
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
(8)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反映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和凭证,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经验交流、课程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设计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声像资料都属于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文件、教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教务处、护理院(系)及附属医院应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通常为教研室秘书和各临床科室总带教负责定期和不定期对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分类、归档。其中总带教负责收集的内容主要有:带教手册:各带教教师人手一册,是科室临床教学活动的具体记录,包括各专科实习计划、实习目标、实现内容、护理学生的操作、理论等综合评价纪录、科内小讲课安排表、操作规范、教学查房、带教会议记录、带教心得等;出科试卷和成绩、考勤纪录、综合考核评分表、年度总结、实习生的事故差错记录等。同时,应注意本科、大专、高职、中职等不同层次护理教学档案的独立性。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机构和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确定各类教学档案内容、保存范围和时限,采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
(1)专业建设。要科学规划护理专业的结构体系,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尽可能合并;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形成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互补;重视发展应用学科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新传统学科及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及专业;发挥本校优势,办出特色;要注意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现阶段,我国护理学专业建设应紧密联系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卫生需求的实际,以整体护理模式为基石,围绕护理专业新培养目标,开设多个专业方向,根据不同定位,办出自身特色。
(2)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要进行理论研究,明确总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制定建设规划,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要以建设优秀课程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重视系列课程建设,改革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应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护理课程建设应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一种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护医文相结合、学科内涵宽泛、具有较强开放性和适应性的护理课程体系。
结合医学科学进步和社会保健需求的变化,规划、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打破医学课程间的壁垒,淡化学科意识,加强学科间逻辑结构上的联系;精炼和浓缩护理专业的传统课程,增设医学类新兴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群以及医学软科学课程。
(3)教材建设。教材是护理教学的主要载体。1987年,由卫生部组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编写的5门高等护理专业教材。1999年,在上述5门再版基础上,又增加了4门。迄今,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教材已经历了20年的建设,教材品种由少到多,教材系列也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教材发行量正大幅增加。国外大多数护理教材不是为特定层次(如高职高专、本科)、特别类别(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课程而编写的。又如德国护理教学没有固定教材,教师只给出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并向学生推荐最新、最有参考价值的书籍。而我国护理学专业各层次各类型主要课程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业务设计要求来区别的,如高职高专以“必需、够用”为度,而本科则要求“系统”。当前我国护理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教材建设规划,加强纸质教材和视听教材建设的规划工作,积极开发立体化教材;建立严谨的教材质量审核和控制体系,有严格的指导、编写、审查规程,以保证护理教材质量;护理教材开发要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内涵,应始终贯穿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这一临床护理思维和工作方法,要体现“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护理培养目标,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新理念;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教材内容选择应贴近临床实践,多采用案例、病例的呈现方式;护理系列教材的开发上应强调整套教材的衔接性、互补性、协调性和完整性,要注重整体配合、风格统一,可采取分科课程教材和综合课程教材有机结合与并存,鼓励教师编写一批内容上易于交叉融合的护理教材,以适应现代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合化;做好教材的预订、发行管理工作,积极开发基于网络的教材征订发放管理系统,开拓教材发行渠道,改革供应办法,方便学生、教师购书,防止教材的积压浪费。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学校、医院和社区结合,做好全面规划。
具体要求如下:实验室建设一定要与护理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注重集中力量与条件建设好公共的基础性实验室,避免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方式;做好实验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改进分配和设备投资办法,提高投资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组织实验室建设的检查验收。应本着合作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精神、建立学校与医院合作式稳固型护理临床教学基地,积极创建学生临床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健全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5)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随着我国护理教育学历层次提高,护理办学规模扩大,我国护理教师队伍建设显得相对滞后,护理师资的学历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校和附属医院应联合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临床、科研相结合的护理教师队伍,应着力构建与护理教育相适应的护理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护理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层层负责,抓好落实;应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充实教学和临床一线;应重点抓好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临床师资资格认证,教学与职称评聘结合;应鼓励护理专职教师走向临床,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一体化、合作、联合聘用、第二职业等多种灵活的模式。
(6)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制定并完备护理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临床实习手册等。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临床实习基地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以及学生守则、课堂守则、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7)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好的传统。要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坚持“校、系(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作法,把学风建设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要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并充分利用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扩展学生学习的领域。要特别重视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坚决制止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