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07

第7章 要“王道”,不要“霸道”——《孟子》第三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那些欺强凌弱、横行霸道的人,往往会愤慨地称呼其为“霸王”。这种人从不把别人的痛苦当一回事,相反他们只会以之为乐,丝毫没有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因而,可以想象,这些人陷入困境之日,便是他们众叛亲离之时。

“霸王”这个词语是我们现代人对上面那种坏蛋的称呼。然而,在孟子那里,“霸”和“王”却是两个相互区别的词语:“霸”指的“霸道”,是一种通过暴力进行的强迫统治;而“王”指的“王道”,它是通过教育和德行修养进行的统治。很显然,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统治理念:“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意思是说,“霸道”是打着仁义的旗号进行暴力统治,而“王道”却是凭着德行教化进行统治。(《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那里,绝没有什么“霸王”,要么是“霸”,要么是“王”,二者是不可能合为一体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孟子所谓的“王道”和“霸道”跟如今所谓的“霸王”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大家仔细思考,就会看出在孟子那里行“霸道”的人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霸王”有着同样的对待他人的心态和行为——以欺负他人为乐、毫无同情心……用儒家的话说,就是违背仁义道德。只不过,在孟子那里行“霸道”的人是统治者,而现在的“霸王”则似乎哪里都能够碰到。难怪有学者戏言:“现在连霸王都掉了身价!”

“霸王”虽然掉了身价,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仍然让人气愤和害怕,因此我们碰到这种人时就会要么“惹不起躲得起”,要么“群起而攻之”。总之,人们是很少会跟“霸王”合作的。说到这里,我们会好奇:孟子对于他那时行“霸道”的统治者是什么态度?让我们先来看孟子的一个故事。

故事出自《孟子·梁惠王篇》下第八章。一次,孟子来到了齐国,跟当时的国君齐宣王探讨治国之道。齐宣王问孟子说:“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的意思是:商汤杀死暴君夏桀、周武王讨伐暴君商纣,历史上真有其事吗?孟子回答说:“于传有之。”就是说,史料记载是有的。齐宣王听完后,口风一转,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臣弑其君,可乎?”齐宣王的意思是:商汤是夏桀的臣子,周武王是商纣的臣子,臣子杀死君主,合乎道义吗?大家不要小瞧了这个提问,它涉及到了政治学上所谓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即什么样的统治者,臣子才不会背叛、人民才会信服。站在统治者的角度,齐宣王自然关心的是自己的统治地位,他的提问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臣子会不会反对自己。孟子显然明白他的意图,于是他回答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意思很明显:背叛仁义道德的统治者都是贼,这种人可称之为“一夫”,也就是孤家寡人;诛杀商纣根本就是在杀“一夫”,而不是臣子背叛君主。孟子看到了齐宣王的担忧,因此他的回答实际上是在告戒齐宣王一定要行“仁政”,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王道”,而不是相反的行背叛仁义的“霸道”。如果一个统治者行“霸道”,臣子就可以对之进行讨伐,这根本不违背臣子的忠诚。

如此看来,孟子对于行“霸道”的统治者同样是反对的态度。实际上,孟子比我们更加激进,认为人民可以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推翻“霸王”。在孟子看来,即使人民不起来反抗行“霸道”的君主,他们也同样不是真心的服从统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眼中,那些行“霸道”的统治者只是在用暴力强迫人民服从,这种服从自然不是打心眼里服气,仅是因为老百姓的力量太弱,对抗不过统治者罢了。相反,对于那些行“王道”的统治者,由于他们是用德行来教化、感染民众,因此人民的服从是真心的,是真正的心悦诚服,就如同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徒对孔子的心服一样。因此,如果我们要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孟子对“王道”和“霸道”的态度,那就是:要“王道”,不要“霸道”。

讲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孟子既然反对‘霸道’,那么他赞成的‘王道’是个什么样子?”在《孟子·公孙丑篇》上中,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王道”的特征,那就是“不忍人之政”,也就是说统治者要关心自己子民的疾苦,将他们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一般说来,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无非跟吃穿住行用有关,因此孟子称赞的“王道”或“仁政”也就是关于这些方面的。首先,孟子认为要给人民一定的“恒产”,也就是土地、房屋等固定财产。有了这些财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不会生出异心。其次,要减轻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徭役不能违背农时,要安排在农闲时候进行,不然则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的悲剧。最后,行“王道”的统治者还必须关心社会上的弱者,也就是独夫、寡妇、孤儿等人。这些人由于命运的捉弄,生活异常凄苦。要行“仁政”就要积极救助他们,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

如此看来,孟子所说的“王道”其实就是他的“性善论”在政治社会领域的运用: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人就应该做好人,统治者就应该关心人民疾苦。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在孟子看来,统治者这样做对他们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见《孟子·公孙丑篇》上)孟子的意思是:只要统治者从仁爱老百姓的角度去治理国家,天下哪有治理不好的?既然如此,聪明的治国者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