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7975100000276

第276章 衣服

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日履日舄曰屣,悉鞋之名。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

敝衣曰褴褛,美服曰华裾。

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

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贵着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裤,所以待有功。

唐文宗袖经三浣,晋文公衣不重裘。

衣履不敝,不肯更为,世称尧帝;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妇劝桓冲。

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

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三章未遇,夫妻寒夜卧牛衣。

绶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陆地神仙。

服之不衷,身之灾也;缊袍不耻,志独超欤。

“释义”

冠是戴在头上的服饰称为元服;衣是穿在身上的文采称为身章。

冕、弁都是帽子的名称;舃、履都是鞋子的名称。在古代学子成年行冠礼,要换三次帽子,称为三加。

上公的命服有九等,皆君主所赐叫做九锡。

簪缨、缙绅都是仕宦享有的荣光。章甫、缝掖皆为读书人所穿的衣服。

布衣就是白丁、平民的称呼;青衿乃是生员、秀才的名称。葛屦是夏天穿的单鞋,如果冬天穿着夏天的单鞋去踩霜踏雪,那便是俭朴吝啬得太过份了,所以才会受人嘲讽。

绿是杂色为贱,黄是正色为贵,如果拿绿色衣料作面,黄色衣料做里,便是贵贱伦常的颠倒,故而会受到讥笑。

上身的服装叫做衣,下身的服装叫做裳。衣的前幅称做襟,后幅称做裙。

华丽的衣服大都由绮罗纨素所做成的,所以华服称为绮纨。破旧的衣衫大都是破烂不堪,所以敝衣唤作褴缕。

襁褓是婴儿的服装,弁髦是孩童的帽子。

凡是不讲尊卑次序的人,好比用帽子上的布去补鞋子一样不分上下;富贵得意的人,不回到家乡去,好比穿了华丽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别人不知道他的荣耀。

一件狐皮袍穿了30年,晏子这样俭朴为人所称道;石崇与王恺比富,石崇用锦缎铺列了50里,其豪富让王恺羡慕。

孟尝君门下有3000个食客,牛僧孺养了那么多姬妾,堂前的金钗排列了12行。价值千金的皮袍,不是一只狐狸腋下之毛就能缝制而成的。身着绮罗绸缎者,都是富贵人家,而不是养蚕的人。

富贵者的衣被铺盖,用的都是重重叠叠的毯子褥子。贫穷的人有的连粗布的衣衫都不完整。

公孙弘非常节俭,一床布被盖了10年。子夏家贫衣着破烂,到处打着补钉已经有100多个。

裴骏智能超群,魏太祖曾向崔浩夸裴为三河领袖。司马徽称赞庞统才华出众,为南州士人的冠冕。

虞舜制定衣裳的图案颜色等级,赐命于有德之人;魏昭侯收藏破裤,等待着赏给有功之人。

晋文公提倡节俭,不同时穿两件皮衣。唐文宗的衣服洗了三次仍在穿。

衣服鞋子不穿到有破损,不肯换新的,所以世人称颂尧帝俭朴。新做的衣服不穿用,那里有旧衣可穿呢!大家都称桓冲的清廉。

姜家兄弟和睦每晚都睡在一起,同盖一条大被。王章未得到君王的赏识之前十分贫困,寒冷冬夜睡在草编的牛衣上,夫妻两人,在牛衣里哭泣。

羊佑镇守里阳,不着戎装盔甲,却穿轻暖的皮衣挂着绶带,人们称其为斯文主将。陶渊明弃官隐居,戴粗布做的头巾,穿粗布的衣服,对菊饮酒真是陆地上的神仙。

衣服如果穿得不合自己的身分,会招来杀身之祸;身着破袍而不以为耻,其志向的确超越众人啊!

“故事”

衣帽与尊严

衣帽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尊严,衣帽不整,常常会使人处于尴尬地位。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汲黯的人,字长儒。他先任东海太守,接着又做主爵都尉。

汲黯推崇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对汉武帝常常直言劝谏,武帝既尊敬他,又有点怕他。

汉武帝可以和大将军卫青蹲在床边上聊天,可以不戴帽子和丞相公孙弘谈话,但不戴帽子就不敢见汲黯。

一次,汲黯有事来见汉武帝,汉武帝当时正好没戴帽子,于是赶紧躲在帐幕后面,派其它人去接待汲黯。

由于汲黯为人耿直,对皇帝也敢直言进谏,所以许多大臣甚至一些诸侯王也都惧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