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原来这样说
7994300000062

第62章 当做君子,勿做小人

“原典”

荀子曰:“君子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古句新解”

荀子说:“君子终身快乐,没有一天忧虑。”

千百年来,正义、善良因君子之为而生,和平、美好、正义缘君子风范凛然伫立于世。所以,做人应言行一致,要不屑于名和利;为官不听谗言媚语,不让利益迷惑了心智,始终保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坚贞的心。

“君子”这个词,本义是“君之子”。在春秋以前,“君子”基本上都是指上流社会有身份的人。而与之相对的“小人”,也就是指不属于上流社会的平民百姓。在贵族等级社会里,君子、小人的身份基本上是生下来就注定了的,而且基本上没有改变的可能。出生于上流贵族家庭就是君子,出生于下层社会家庭就是小人。君子基本上是衣食不愁的阶层,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因而“礼”对君子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要比对小人有更严格的要求。小人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服务性行当,如做买卖等。小人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权利,“礼”对小人的要求,也比较低一点,这就是所谓的“礼不下庶人”。

有的时候,如果一个君子不太遵守礼仪,举止粗鲁,说话做事跟他的身份不相称,别人就会说:“你看他,哪像个君子,简直是个小人!”有的时候,一个小人也会表现出杰出的才干和高尚的品德,令那些君子感到自愧不如。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阶层发生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大变动,贵族地位衰落,平民力量上升,作为固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君子”、“小人”的界限就变得不是很清楚了。《左传》里面说当时出现了“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凭君子”的局面,也就是说,君子们不得不一改谦虚礼让的君子风度,厚着脸皮为自己评功摆好,以证明自己有资格处于高于小人的社会地位;而小人们也不再老老实实甘居社会底层,而是纷纷炫耀自己的技能,表明凭自己的本事完全应该享有比君子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也渐渐发生变化,逐渐从区分两个固定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含义,转变到评价个人内在道德素质的意义上去了。也就是说,是“君子”还是“小人”,渐渐跟家庭背景、社会阶层、身份职业等等没有关系了,而主要是看个人的道德素质了。

一天,荀子为韩非、李斯等弟子讲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韩非问:“先生,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荀子回答说:“概括而言,君子就是明了礼义,并能亲身实践的人。”

“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且每天检查和反省自己。”

“君子尊重别人,但不奢求被别人尊重。”

“君子讲究诚信,不以不被人相信为耻。”

“君子不会被金钱名誉诱惑。”

“君子不诽谤别人,也不怕被人诽谤。”

“君子拒绝贿赂,小到小禽小犊不要,大到连整个国家给他都不要。”

“君子道德高尚,很容易交许多朋友。君子在朋友之间施行仁义。”

“君子为了‘礼’、‘义’,可以牺牲自己。”

“君子称赞别人的美德,但绝不阿谀奉迎,溜须拍马。”

“君子指出别人的过失,但绝不挑剔别人。”

“君子啊!他的言行犹如日月,人皆仰视。”

李斯问:“先生,那小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荀子回答说:“概括而言,小人就是好名利、好嫉妒、好声色,不学礼义,不修养身心,任其本性发展下去的人。”

“小人从来不说真话,不讲诚信,到处搞欺骗。”

“小人唯利是图,大发不义之财。”

“小人嫉恨别人,栽赃陷害别人,好私斗。”

“小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便会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小人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小人排挤贤良有功的人,陷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人。”

“小人只想独享荣华富贵,从不懂得与人分享。”

“小人甚至会公然犯法,成为强盗。”

“小人在国家混乱时,会杀父弑君,卖国投敌。”

毫无疑问,荀子赞赏君子,而鄙视小人。荀子教导他的弟子们,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选择做一个君子,还是做一个小人,有智慧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君子”、“小人”的概念内涵发生上述变化,跟孔子也有很大关系。孔子经常跟他的弟子们谈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要求弟子们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虽然有时还是跟身份和社会地位有点关系,但他更强调的是二者在内在道德素质方面的差别。自孔子之后,“君子”、“小人”概念就基本上用来区分个人道德素质,跟身份、地位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官做到多大,如果你缺德,你仍然是个“小人”;而平头百姓,道德素质高,也就是“君子”了。因此,不管是谁,只要努力修养道德,完善自我人格,都可以成为“君子”。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想叫人人都成为道德完善的君子。

荀子所说的“君子”、“小人”,主要还是从道德素质的意义上来说的。他认为君子、小人在天生的人性上,在先天的素质、智力、能力方面,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之所以成为君子或小人,完全是后天所受到的不同影响及所形成的不同习惯的结果。荀子把个人在不同的处境和环境中接受到不同的影响叫做“注错习俗”。另外,荀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作为人,基本的欲望也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用来满足自己欲望的途径和手段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成为君子还是小人,个人是可以选择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接受教育、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君子。

另一方面,一个人一旦成了“君子”,他就应当承担起与天地参、治理天下,乃至为民做主的责任。因为在荀子的理想社会图景中,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所以在《荀子》书中,“君子”有时也指理想社会中德位相称的在位者。他说:“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换句话也就是说,君子理应获得跟他的才干和道德水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不过这个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再是一种可以继承的家族遗产,而是后天靠个人的努力“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的结果。

君子只管修炼培养自己内在的品德和才能,却不去推销、炫耀自己,更不要说去变着法儿炒作自己。君子耿直、忠良、光明磊落、胸襟坦荡,小人奸邪、卑鄙、污浊、偏激、狡诈。为什么有的人情愿当小人,而不愿当君子呢?其实,有个人原本的意愿是当君子,之所以选择当小人,归根结底是受利益的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