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56

第56章 5、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保持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尽管两个战场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也贯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据此一再向国民党当局发出呼吁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然而国民党对中共的抗战路线和一系列建议不予采纳和重视。在抗战问题上,坚持执行一条由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包办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同共产党合作问题上,仍千方百计地坚持控制、削弱和消灭的方针,这是由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国共两党在关系到抗战全局的重大问题上的分歧是根本性的。随后,虽然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中共在一些问题上作出了艰苦努力和一定让步,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组织形式,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这个事实,一方面反映了两条抗战路线的对立和斗争,另一方面则预示着两党在抗战中必然继续推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必然按照两种不同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实施作战,这正是出现两个战场和形成两个战场相对独立关系的根本原因。在抗战中,两条抗战路线分别贯彻执行于两支军队,那么,两个战场及其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就必将存在于抗战的始终。当然,两个战场在保持相对独立关系的同时,还始终保持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相互配合,主要表现为战略配合,也有战役、战斗的配合。

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党两军对共同的敌人实施作战,这就从战争全局上注定了它们的战略配合关系。在战略上的相互配合,有积极主动的配合,也有消极客观上的配合。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从根本上受着两党关系的制约,并随着两条抗战路线的矛盾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必然就有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由于国民党在这一时期抗战比较积极,在“持久消耗”的战略指导下,实施正面防御作战,对于迟滞日军的进攻,挫败其速战速决的战略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标基本成功,在战略上起了支持和掩护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的战略配合作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坚决执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防御的战略总方针,开辟并扩大了敌后游击战场,形成了与国民党正面战场互为依托、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敌后战场形成后给予国民党正面战场以积极主动的战略配合,不仅表现在牵制了大量日军,威胁了敌人的后方,而且表现在打破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战略包围态势,这就改变了正面战场的不利地位。淞沪、徐州、武汉三次会战时间都在三个月以上。两党两军由于在总战略上基本一致,所以在此阶段中,两军进行了比较密切的协同作战,不仅在战略上表现了紧密的合作,双方的军队在战役、战斗中也进行过许多配合,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精神。

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是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在此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继续积极对正面战场给予支持和配合,成为正面战场相对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政治上也保证了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关系的继续存在。正面战场在相对稳定的战线上防御,在全局态势上实行收缩和趋向保守,战略地位下降,由于国民党政策的支配,主动给予敌后战场的配合急剧下降,不仅如此,还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配合的反面。因此,两个战场的配合关系在这时主要表现在相互需要和客观存在的战略配合上。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的地位依然是重要的,是敌后战场不可缺少的依存条件,对敌后战场起到了战略上的配合作用。但是,这时的正面战场基本上是被动应付作战,作战形式仍然以消极的阵地战防御为主,这是与相持阶段的基本战略任务完全违背的。在这一时期,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批国民党军队投降化伪,直接削弱了两个战场的配合关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和作战方针更趋退步和消极,借助盟国援助和助战坐待胜利,保存实力、养精蓄锐以备反共内战。因此,这一阶段正面战场则表现出消极避战的态势,其战略地位更趋降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关系降到了最低水平,但战略配合关系依然存在。国民党还打着抗日的招牌,牵制一定数量的日军,尤其在豫湘桂战役时,两个战场抗击的敌人数量发生了变化,给敌后解放区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国民党正面战场情况相反,敌后战场广大军民同日、伪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独立自主的斗争,成为正面战场的强大屏护。1944年,在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起大规模进攻时,敌后战场上对敌展开了大规模攻势作战,实行了局部反攻,在战略上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为大规模反攻奠定了基础。1945年8月,敌后战场开始了全面反攻,两个战场的配合关系亦随着日本即将投降、国民党迫不及待地抢夺人民胜利果实,开始向对立关系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