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63

第63章 龙为水中之王

从龙的形象、龙的象征意义和龙的神话传说来看,龙都与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龙为水中之王,不仅主宰着云雨,沟通着天地,也影响了民间的习俗。

中国人认为,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好飞、通天和行雨,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沟通天地的龙

沟通是世界或生命的存在方式,一切事物都起于阴阳的交互作用。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交合化育万物的道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混沌的气,二指气化的阴阳,三指天地阴阳的交合或沟通。天地通过什么进行沟通呢?恰恰是水。在原始人眼中,雨水就是天地之间最直接的沟通媒介。《管子》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而龙就是水的象征。龙的原型是鱼、蛙、蛇、虎、鳄、鹰等,人们在新石器时期彩陶上描绘这些动物的花纹,或许就是想借助龙沟通阴阳的特性,把蓬勃的生命力带给人间。

沟通重在继承性和可塑性,体现在龙的身上,即为龙变化不定的姿态:龙的原型多种多样,如鱼、蛇、鳄、蛙、虎、鹰,云、雷、电、雨、虹等都是它的原型;龙的体形能大能小,肤色分苍、赤、黄、白、黑等多种颜色;龙的生存空间自由,陆地、天空、海洋等都是它的家。龙的这些特征契合了水(即雨)无色、无味、无形的特点,满足了各种事物沟通的要求,体现了顺应与发展的生命愿望。

行云布雨的龙

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引述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一段话,阐述了龙与水之间的关系:“辰者,三月之卦, 辰,现代时间为7-9时,此时正是神话传说中群龙行雨之时。无论是月份,还是时辰,“龙”和“雨”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水对万事万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支撑着生命,无论动物、植物的发育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创造了文明,人们在河流中行船、捕鱼、旅行、运输,在河流中修筑大坝,引水灌溉,在河流两岸繁衍生息。然而水又是有害的,雨水过多会把陆地变为沼泽,甚至把文明变为废墟,使人类失去生命。于是人们便以想象中的龙来治理水。

远古以来,龙便与治水紧密关联。《淮南子

说林训》中称,“旱则修土龙。”即在旱情严重时,人们以泥土沙石做成土龙石龙加以祭祀,以为龙见到它便会兴云作雨。《论衡乱龙篇》说:“夫土虎不能致风,土龙安能致雨。”说明上古时造土龙求雨十分普遍。宋代以来,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龙王庙,每逢水旱灾害,人们都要向龙王献牲求助,让它控制雨水,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古人看来,龙具有腾云驾雾、翻江倒海、呼风唤雨、气贯长虹的神通,充满了活力。龙能治水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它的确反映了人们驾驭自然力、改善生存环境的愿望。

遇水重生的龙

一场春雨后,低洼积水处即使并不与江河湖海相通,往往也能生出些小鱼来。先民们看到这种情况后或许会猜想,鱼的生命种子藏在土中,遇水便会苏醒过来,破土而出,或者叫作死而复生。在原始人的思维中,相似的形态具有相似的功能。龙身覆盖着鱼鳞,意味着龙是由鱼所化,具有像鱼那样旺盛的生命力,也能够遇水复生。

苗族的接龙风俗就表现出龙随水而归的特征。接龙仪式开始时,一个男青年手执木钩站在主人家的堂屋中央,祭司向男青年脸上泼水,男青年就会进入痴醉状态,之后会向大门外走去,寻找神龙住所。姑娘们跟随其后,会在男青年所指出的神龙住所之处用陶罐汲取清水,集中在一个土罐里。回去之后将盛水的土罐埋于地下,谓之神龙归位。

延伸阅读

“龙喝水”的说法及习俗

雨过天晴之后,天空中常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古人以为这是龙在喝水。古人想象,龙因为下雨而把身上贮存的水耗尽了,因此必须把头伸到河里以补充失去的水。旧时广西侗族、傈僳族及吴越地区的人们认为,龙在喝水(即彩虹出现)时不能指指点点,否则手就会变形或断掉。另外,辽宁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双龙首玉、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双首虹霓纹、河南唐河县出土的西汉“龙形虹图”等,都是身如弓、两端为龙头的形象,形状与甲骨文中的“虹”字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