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64

第64章 民俗中的肖龙文化

由于龙在中华民族中的崇高地位,龙已经渗入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生肖之龙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民间习俗中的肖龙文化也因此而绚丽多彩。

数千年来,龙的观念、龙的信仰早已深入人心,从不曾间断与衰退过,使得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的生肖龙文化有了一层更加深厚的文化意义。

龙节

一年四季当中,中华大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龙节不断:正月,云南的瑶族、哈尼族、基诺族有“祭龙节”,武昌有“祭龙会”,以长绳为龙进行拔河比赛。二月,汉族有龙节,俗称“龙抬头”,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妇女们会将彩纸、草节穿成串悬于门梁上,谓之“穿龙尾”,表示龙尾下垂、龙头向上之意。当天食饼称为“龙饼”,食面称为“龙须面”,食菜团称为“龙蛋”。三月,山东沿海祭祀海龙王,纳西族、土族举办龙王庙会,江浙一带为白龙王过生日。四月,山西大同有“雷音寺庙会”,云南中甸藏族有“祭龙王节”。五月,吴越地区有“分龙日”,可兆丰年。六月六日为传统的“晒龙袍日”,家家户户都把被褥衣服等拿出来暴晒,祈求消灾免祸。七月,湘西苗族举行“踩芦笙堂会”,纪念寨民为青龙找到了降雨宝珠;江苏无锡有“龙娘庙会”,认为小白龙会驾雨而归,看望亲娘;云南河口瑶族有“龙母上天节”,送龙母上天。八月,河口瑶族有“龙公节”,恭送龙公上天。安徽有“龙灯会”,扎制草龙,龙身插满长寿香,称为“活龙”。九月和十月,湘西苗族要举行隆重的“接龙节”,每家都要从洞中接回自己的“龙”,安放在自家堂屋或是寨子中央,青年男女还要对唱“龙歌”。进入腊月,云南哀牢山的哈尼族会在龙树下举行“祭龙会”,选村中最有威望的人为“龙头”,宰杀毛色纯正的“龙猪”,然而把桌子相连,“龙猪肉”放于其上,形成“长龙宴”,“龙头”率领人们唱歌、跳舞,送神归位。

舞龙

舞龙,又称玩龙灯、龙灯会等,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娱乐性活动。舞龙的品种多种多样,有竹龙、布龙、纱龙、纸龙、百叶龙、铁皮龙等。龙体内燃上蜡烛,就成了“龙灯”。宋代程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了关于龙灯的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制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重庆铜梁过去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舞的大多为彩色的龙。舞龙队伍每走到一家门口都会停下来,向主人点头问好,主人则放鞭炮欢迎,以糖果答谢。广东佛山也有舞龙的习俗,佛山彩龙往往以竹篾、铁丝做骨架,龙头、龙尾用纸糊,龙身蒙丝绸,并以剪纸、绒球等作为装饰,造型美观大方。

舞龙原初的用意是祈雨,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活动了。

招龙

贵州苗族认为每村每家都必须得到龙的庇护佐助,才能人畜平安兴旺,如果龙不在人畜就会四肢无力,连庄稼也会歉收。每逢重大节日,苗族都会全村人出动进行招龙的仪式。招龙仪式以猪、酒、饭为供品,用两根杉木刻雕成两条木龙,用木炭画鳞点睛。祭祀开始先要喊龙,一人插上纸衣,登上山坳,撒几粒米,高声喊道:“龙起来,随我们喝酒吃肉去。”另一人吹起芦笙,边吹边往回走,引龙到祭坛附于木龙身上,将十二块肉、十二团饭置于木龙身上,众人虔诚礼拜祷告,请龙回来保佑一方平安。祭毕,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芦笙歌,直到夜深才散。这种对龙神的信仰和崇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祈福纳吉,希冀龙赐于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富贵吉祥。

延伸阅读

“龙飞凤舞”的吉兆

凤和龙一样,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吉祥之物,并且常常龙凤相配:龙能行云布雨,以保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凤为祥瑞之鸟,给人间带来幸福安宁。民间百姓好以龙凤象征吉祥如意,表现夫妻和美、互相爱慕:龙象征男性的坚强刚毅,凤象征女性的美貌与温柔,二者结合自然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旧时民间办婚事,喜欢在被面上织就龙凤呈祥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