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65

第65章 龙舟竞渡的发展演变

赛龙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一项重要活动项目,同时也是生肖之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龙舟竞渡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从龙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窥见生肖龙文化对于人们生活影响的轨迹。

龙舟竞渡是中国民间在端午节前后举行的一项重要休闲娱乐活动,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就开始流行。浙江省鄞县出土的青铜器、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上都有划龙舟的形象;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墓出土的铜鼓上也有羽人龙舟竞渡的纹饰,这些令人联想到古人鄞地江河上及澜沧江上举行龙丹竞渡的壮观场面。

南北朝时,龙舟竟渡已成为全国性的节令活动,隋唐之际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唐人张建封写有《竞渡歌》,咏叹湖南岳州端午龙舟竞渡的场面:“两岸罗衣扑弄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摧影种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物近,两龙忘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觅晕。前舱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龙舟竞渡之日,万人欢腾、声传九霄。江岸上彩旗飘扬,鼓声喧天;江面上龙舟出水,破浪飞驰,竞争夺标,真是一派壮观景象。

唐代以后,龙舟竞渡成了天子和百姓都非常喜爱观赏的水上表演。北宋京城汴梁城金明池里由水军表演的一系列水上节目中,最为壮观、最为吸引人的就是龙舟竞渡夺标。为此,还专门建造了一个大龙船供观赏之用,龙船金碧辉煌,极为豪华奢侈。皇帝莅临金明池,就是来看龙舟竞渡的,这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中均有记载。

明清两代,龙舟竞渡习俗最为盛行。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从明宣宗宣德年以来,每逢端午,皇上一行都要到宫内沼池看划龙船。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也记载了南京秦淮河、镇江金山寺、杭州西湖等地龙舟竞渡的盛观。

清宫沿袭明宫旧制,举行龙舟竞渡。清代《养吉斋丛录》中记载:乾隆皇帝在端午节至御园观龙舟竞渡,并召近臣王公同观,有“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的诗句。清代民间龙舟竞渡更是如火如茶,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记其家乡苏州龙舟竞渡云: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中舱伏鼓手,两旁则浆十六,俗呼其人为划手。篙师执长钩,立船头昔,日当头篙。头亭之上,选端好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呼龙头太子。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戏。

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愈来愈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大有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然而,从根本上来说,龙舟竞渡到底源于何因,人们却莫衷一是。民间传说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是越王勾践等人的,然而从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龙舟竞渡应该源于古代吴越地区龙图腾氏族举行的图腾祭祀。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相信龙能保佑人们平安、年丰岁稳,因此,人们以龙舟拟龙悦神、诱龙降雨的行为就产生了。龙舟竞渡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农事信仰的寄托。后来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龙舟竞渡就演变成了一种驱灾禳疫、祈福求祥的民俗。

延伸阅读

吴越地区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赛龙舟是中国吴越地区的传统习俗,但是对于赛龙舟起于何因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是效仿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军队;一说是为了纪念伍子和曹娥——伍子

遭谗言被吴王夫差抛入钱塘江,小女曹娥救父投江;一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遭谗不被重用,自投罗江,人们争相划船营救。当然,这些只是民间的一些传说,据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远古时期人们把龙看做重要的图腾,认为把船刻成龙的模样就可以攘除灾害,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