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66

第66章 二月二龙抬头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生肖之龙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者相结合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二月二“龙抬头”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日是随着生肖龙文化的发展一步步完善起来的,在生肖龙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值得探讨。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是中国传统的春龙节,又称青龙节、中和节,是古代农业社会中祈求丰年的重要节日。

二月初二一般总处在惊蛰和春分之间,俗信兴云布雨的龙在惊蛰苏醒,至二月二日抬头,到春分登天。早春时节有无雨水,关系到年成,所以龙是否按时抬头登天布雨,自然是人们高度重视的大事。

确认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最早见于明人记载,其中还包括了龙抬头这天的各种民间习俗活动。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云:“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薰床坑,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明人刘若愚《酌中志》亦云:“二月初二日,各宫门撤出所安彩妆,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这些记载都说到龙抬头日引龙薰虫的习俗。俗信龙为最大的灵物,是万灵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用草灰从门外水井蜿蜒布引,一路逶迤布引到宅厨,再旋转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称引龙入宅,乞龙降福,这是希望司水的龙王能使当地风调雨顺,当年收成五谷丰登。惊蛰前后,蝎蛇各类虫子都蠢蠢欲动,用灰圈包围,可以镇压它们不让其肆行害人。用油煎饼则表示引龙出来对付虫子,以消虫去病。

清代龙抬头这天各种祭龙习俗也很多。清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云:“二月二日曰龙抬头,因荐韭之余,家各为荤素饼馅,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虫儿,谓引龙以出,且使百虫伏羲也。”此是对于明代煎饼引龙习俗的继承。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麟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亦记此日饭食皆以龙名,如饼谓龙鳞,饭谓龙子,面条为龙须,水饺为龙牙等等。人们希望龙出虫伏,龙抬头这天尽量用龙来称吃食,大概亦是想沾沾龙的光。

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男子剃龙头。在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他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入学读书,取其“占鳌(龙)头”之意,沾上龙抬头的光,学童便可学业有成。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这天,人们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有的地方这一天清晨就以竿敲击屋梁,称敲龙头,好让龙别忘了抬头,亦有持杖敲灶台钻沿,称震虫。也有剪彩帛成串状让小孩佩带在身上,称小龙龟,预兆健康发达。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人们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皇帝在这一天亲率群臣躬耕籍田,举行春耕仪式,表示对农业的重视。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旧时人们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祈盼龙抬头下春雨、龙出而百虫蛰伏、吃龙食、敲龙头等等这一系列与二月二龙抬头日有关的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引龙播雨、祈求丰收、祈福纳吉的美好祝愿。

延伸阅读

龙的等级

在中国人的信仰中,龙是分等级的。三爪龙是最低等的,爪数越多越稀有珍贵。中国龙是“水界之神”,《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最尊贵的莫过于四海之主的四龙王。四海龙王分别为:东海青龙王、南海红龙王、西海白龙王以及北海黑龙王,并各自拥有不同的属性,各司其职,各为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