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82

第82章 风俗中的肖羊文化

肖羊文化延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民风民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从羊神崇拜,到婚丧嫁娶;从美味佳肴,到穿戴装饰,都留下了肖羊的痕迹。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崇敬。传说炎帝尝百草,是让羊先尝的。民间种种与羊有关的风俗,反映了人们对羊的崇拜。

羊神崇拜

因为“羊”与“阳”谐音的关系,羊与太阳之间的关系便逐渐被人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加工创造,人们对于太阳的崇拜也逐渐与对羊的崇拜相结合起来,久而久之,也就有了羊神即太阳神之说。

除太阳神外,羊也被视为其他的神祗:羊喜欢啃食麦穗谷类、树皮草根,于是先民们就把羊与五谷、树木联系起来,认为羊是五谷之神、树精。《孔子家语辨政》中有一只叫“商羊”的吉祥鸟,可预告雨讯,“商羊”又被看做“雨师之神”。由于先民对山、土、石的崇拜,而羊又在陡峭的山石上行动自如、如履平地,所以又有羊为山神、土神、石神之说。所有这些对于羊的崇拜,都表达了人们驱鬼辟邪、保佑家畜兴旺、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在湖南、浙江等地还把农历正月初四视为“羊日”,人们在这一天通过天气的阴晴来养羊业是否兴旺。晴则兴盛,阴则不祥,所以人们都盼望这一天阳光灿烂。每逢羊日,人们戒杀羊,忌打羊骂羊。

安徽萧县有三伏天品食羊肉的悠久历史,俗称伏羊肉,历史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伏羊是炎夏入伏天的羊肉,伏天食用羊肉的习俗,既暗合“天人合一”的质朴养生理念,也含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白族民间还有祭羊魂的风俗,每年六月二十三日举行,由年龄大的牧羊人主持,祭时将羊毛毡挂在祭坛边树上,以求羊群不受野兽侵害。羌族崇拜羊神,不仅把羊皮制成皮褂,而且还把羊皮绷成鼓来敲。挂红是羌族的最高礼仪,羌族每年过“羌历年”时都要给羊神“挂红”。羌族的“羊皮鼓舞”则在舞具上留有“羊人合一”的羊崇拜古代遗风。

婚丧嫁娶

在中国湖北一带有“羊酒背”的婚俗:娶亲时,用牛、猪作聘礼,并以羊肘、酒食等物共置一背笼中,背至女家,分赠女之亲友。青海土族在男方到女方家娶亲时,要送给女方一只象征着吉祥和好运的母羊,女方把母羊作为姑娘的替身,留在娘家繁衍后代。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汉族中有这样的婚俗:新郎以红色锦缎缠裹羔羊为礼。红色代表喜庆,羔羊则象征吉祥。锡伯族民间有抢羊骨头的婚俗:在新郎和新娘之间放一块羊腿骨,然后新人饮酒,饮至第三杯时,双方亲朋好友开始抢羊骨,若男方抢到,寓意新郎勤劳能干、能养妻子、家庭幸福;若女方抢到,则寓意新娘勤俭持家、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汉代婚俗中对于羊的运用也很普遍。古代婚仪中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男家要向女家行“三纳”之礼,所纳的礼物中就有羔羊,羊羔跪乳其母象征孝顺和慈爱,寄托了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理想。汉族正式订婚仪式称为“大定”,男方要杀羊、猪各一,扮成麒麟状送往女家,象征大富大贵。

因为“羊”与“祥”相通,而“祥”原为丧祭名,父母去世,周年祭为小祥,两周年祭为大祥,所以人们祭祀祖先时,无论是用牛羊豕三牲还是用牛羊豕犬鸡五牲,羊都必在其中。殷墟妇好墓中以真羊和玉雕羊随葬,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以羊牲祭祀死者的记载,历代富贵人家墓前也以石羊守护,浙江一些地方的人在清明节用野菜和面做的“清明羊”祭祖,普米族在举行葬礼时,以羊为死者替身,认为羊能为死者引魂开路,将亡灵送回祖先居住的故土。这些风俗似乎都暗示着羊是接通阴阳的使者。

佳肴与服饰

“烤全羊”是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传统佳肴。上席时,将大块羊肉放入托盘,摆成整羊形状,以羊头献客。“涮羊肉”本是新疆地区的风味小吃,风味极佳,后来逐渐传入内地,风靡全国。除了吃之外,人们的穿着装饰也离不开羊。羊裘、羔裘自古以来就是十分名贵的服饰,现如今,羊毛、羊绒制品早已遍及世界各地。

延伸阅读

生儿育女中的“羊”习俗

河南新乡地区在生孩子后,女婿要牵羊向岳父母报喜,女家回礼也要送羊。河南林县等地最重视头胎婴儿的报喜仪式,女婿去岳父母家报喜时,要抬着礼盒、酒坛,赶着两只褐山羊,山羊颈上系着铜铃,一路叮当作响。汉族在孩子出生后,喜欢给婴儿穿羊形的兽鞋。蒙古人以羊羔皮包裹婴儿,孩子长到一定年龄要行剪发礼,人们向被剪者赠羊,主人家摆盛大的整羊席招待宾客。四川阿坝等地羌族为孩子举行成年礼时,巫师用白色牡羊毛线作为始祖的赠礼围在冠礼人的脖子上,并围在一只活羊的脖子上。纳西族的成年礼上也要为冠礼人颈上系羊毛线。可见,在这些习俗中,人们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羊身上,羊成为了吉祥、平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