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53

第53章 战胜人性的弱点·智大莫过知人

【引言】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可谓是古往今来战争经验的精萃总结。

“知彼”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对对方的将帅、士气、作战能力、所处形势等所有方面的综合了解。如果说“知彼”难的话,“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真正能做到对敌我双方有深入正确的了解和评价,那就无往而不胜。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如果吃透了对方将帅,那就掌握了主动权。哪怕己方不如对方,只要能把握住对方,也不致于大败,这就是所谓的“惹不起,躲得起。”

【事典】

楚成王立嗣的事很有意思,他无知人之明,又不听臣下的意见,所以有缢死之难,而商臣的老师却十分了解他的学生,促成了弑父之乱。

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起初,楚王打算立商臣做太子,特地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您的年纪还不大,而且又有许多内宠。如果立了商臣做太子,以后再加以废黜,就会产生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纪小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故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不能立他做太子。”楚王没有听从子上的意见,仍旧立了商臣做太子。不久以后,又想立公子职做太子而废黜商臣。商臣听到了这个消息,但还没有弄清楚,于是请教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个消息的真假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姑姑而故意装作不尊敬她。”商臣听从了潘崇的建议,并故意侮辱她,他的姑姑发怒说:“啊!你这个贱东西!无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职做太子了。”商臣告诉潘崇说:“君王要废黜我是确实的了。”潘崇说:“你能事奉公子职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又问道:“你能逃亡出国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接着问他:“你能够办大事吗?”商臣回答说:“能。”

冬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等围攻成王。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没有答应成王的请求。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而死,谥号为“灵”。但成王死不闭目;谥为“成”,才闭上了眼睛。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产赐给潘崇,让他做太师,并且封他为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潘崇对商臣真是了如指掌,在他的直接策划下,使商臣登上了楚王的宝座。

但也有一些是只能预见而无法改变的: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姬的儿子,因母而受宠,专好武事,庄公并不加以禁止。

卫夫人庄姜很讨厌他。卫大夫石碏向庄公劝谏说:“下臣听说爱子之方莫过于用道义教导他,让他不接触邪恶,骄矜、奢靡、放纵、肆虐是产生邪恶的根源。所以会有四种恶德,都是由于宠爱太过。如欲立州吁为太子,就决定下来;如不想这样,留之必贻后患。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地位下降,怨恨而能克制的人很少的。再者,地位低贱的人会妨害尊贵的人,年少凌驾年长,疏

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凌侮强大,放荡破坏道德,这就是所谓六逆;国君仁义,大臣恪尽职守,父辈慈爱,子孙尽孝,兄长仁爱,兄弟恭敬,就是所谓六顺。背离顺行而取法逆行,是很快招致祸患的原因。国君的职责就是祛除祸患,现在却加速它的来到,这恐怕不可以吧?”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没有用。不久,卫桓公即位,石碏就退休了。

第二年,州吁果然弑桓公自立,卫国大乱不止。

俗话说:“知子莫如其父”,而上面的两位父亲均不能知其子,以至有杀身之祸,可见知人之难。知人难,知自己就更难,即使是心诚意真之人也不能处处时时有自知之明,有时还需借助别人的言论,才能有所醒悟。

春秋楚平王时期,费无忌害伍奢父子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本事,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们的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这样,将成为楚国的后患!”楚平王派人告诉伍奢说:“你若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你就能活命,否则就处死你。”伍奢说:“我大儿子伍尚为人仁慈,我叫他,一定会来;二儿子伍员为人桀骜不驯,忍辱负重,能干大事,他知道来了会同时被擒,一定不会来。”楚平王不听,派人去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来了,我就饶你们父亲不死;不来,现在就杀死你们的父亲。”伍尚要去,伍员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去,并不是想保我们父亲的性命,而是恐怕我们有人逃脱,给他留下后患,所以拿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两人一到,就会把我们三人一同处死,这对父亲的死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去了,我们的大仇就不能报了,不能逃奔别国,借别国兵力来洗雪父亲的耻辱,一道被消灭,没有任何意义。”伍尚说:“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恨父亲召我。如果为了求活命而不去,以后又不能雪耻,终会叫天下人讥笑。”他对伍员说:“你逃走吧,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去投身就死。”伍尚已被捕,使者要捕捉伍员,伍员张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员于是就逃跑了。

伍员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便到宋国去追随他。伍奢听说伍子胥(伍员)逃跑了,说:“楚国的君臣将要被战争所困扰了!”伍尚到了楚都,楚平王把伍尚和伍奢一并杀掉了。

伍子胥历尽千难万险,最终逃到吴国,后来带领吴兵攻破了楚都,把楚成王的尸首从墓中掘了出来,鞭尸三百,报了杀父杀兄之仇。

在牵涉到这一事件的几个人中,几乎个个都有知人之明,只是由于性格不同,各自的结局就大不相同了。

在封建宫廷内部,既有知人之明又能处事得当的人是很多的。兹举宋真宗时期的王旦为例,也许能看到些什么。

宋真宗想拜王钦若为相,王旦制止说:“王钦若受陛下赏识提拔,地位与待遇已相当优厚,我还是希望他能留在枢密使的位置上,这样,枢密府与相府之间也可以保持平衡。我朝从太祖开国以来,还没有任用南方人当宰相的先例,虽然古人说唯才是举,但也必须是真正的贤才才可以破例提拔。我身为宰相,不敢压抑贤才,但不同意王钦若当宰相,这是公众的意见。”由于王旦反对,真宗便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想法。直到王旦去世后,王钦若才被放手使用,因此,王钦若逢人便说:“是王旦使我当宰相的时间延迟了十年!”

当初,王钦若与陈尧叟、马知节同在枢密院任职,因为汇报工作,当着皇帝的面发生了争吵。真宗把王旦叫来处理纠纷时,王钦若还在大骂不已,马知节哭着说:“我愿与王钦若一起到御史府对质,请求公正评判。”王旦怒叱王钦若退下,才平息了这场纷争。事情发生后,真宗非常愤怒,要立即下令将王钦若三人投入监狱,王旦严肃地说:“王钦若等人多年来一直凭借着陛下的特殊宠爱,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陛下要责罚他们,也应当选择公开正式的场合。今天,您暂且回宫休息,明天我再来领取圣旨。

”第二天,真宗召见王旦,问他是否安排了处罚王钦若的事情。王旦回答:“王钦若等人理当处罚,但不知陛下要冠以什么样的罪名?”真宗说:“判他们忿争无礼的罪名。”王旦说:“陛下治理着天下,却用忿争无礼的罪名将大臣入狱,如果这件事传到国外,恐怕会因处罚失当而损害您的威信。”真宗问:“你说该怎么办呢?”王旦说:“应该通过中书省传达您的旨意,把王钦若等叫来宣布陛下对他们宽大为怀的态度,同时对他们施以警告。等过一段时间,再将他们罢免也为时不晚。”真宗同意了王旦的处理办法,并说:“如果不是您说了话,我真是难以容忍他们这样放肆。”一个多月后,王钦若等人都受到了免职的处分。

王旦曾经与杨亿在一起品评当朝人物,杨亿问:“丁谓这个人日后的前途和表现会是什么样子?”王旦评论说:“丁谓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在品德修养上还有所欠缺,日后担任了高级职务,假使有品德高尚的人帮助他,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晚节;如果是他单独掌权,一定会给晚节带来不幸。”后来,丁谓的发展果然证实了王旦的预见。

王旦作为皇帝使者负责修理衮州景灵宫,太监周怀政与他一起同行。有一次,周怀政趁便请求与王旦相见,王旦却一定等随从的人都来到后,才穿着官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他见面,说完了正事就立即告别。后来,周怀政因为策划政变而被杀,众人才知道王旦识人之准与深谋远虑。另一名太监刘承规因为忠厚老实受到真宗的喜爱,在他将要病死的时候,请求皇帝能封他做节度使。皇帝对王

旦说:“如果不答应他,刘承规会死不瞑目的。”王旦却执意不批准,并说:“如果今后有人临死前请求封为枢密使,难道也要答应他吗?”刘承规的遗愿终于没有实现,而且自此以后,北宋的太监们没有一个人做官超过留后这一级别的。

今天看来,王旦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也算不上千古留名,但他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能够时时处处以知人为先,又能有理、有利、有节地具体安排每件事的处理方案,把事情做得既符合公忠体国之道又稳妥条理,从中可以看出王旦的水平。对我们来讲,也极富有借鉴意义。

【评议】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极其注意收罗人才,能否收罗住人才,在其有无德行,但能否认识人才,却在于其智识了。所以,得人在其德,知人在其智。仅能得人而不能识人,则所得皆庸才;只能识人而不能得人,则人才皆为他人所用。所以,得人与知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在用人上面,却以知人为首。

无其才而使当其任,必遭摧折;有其才而不使当其任,则必不能久居。无其德而使居其位,则必败亡,有其德而不使居其位,则必远遁。若在征战之事、权力之争中,一旦知人有误,必有大祸,这样的例子,也就不必再举了。

百智之首,知人为上。若能知人善任,事业自成功了一半,再兼有雄才大略,就不虞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