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73

第73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周易》与预测

【引言】

用《周易》算卦大概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君不见,马路旁边,村头巷中,到处都可见到卦摊的影子,而在书店里,也摆满了“《周易》预测学”之类的书。用《周易》预测,不仅在古代盛行,在现代也很有市场。

何以《周易》可以用来预测,这主要是因为《周易》古经本来是一部用来占卜的书,虽经数千年的演变,加上了繁复的变化,增添了哲学的成份,但其占卜书的根底始终未变。尤其是六十四卦纷纭复杂的变化和《彖辞》、《爻辞》的扑朔迷离,更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据说,用《周易》占卜获得了现代“科学”的解释:六十四卦是古人生活模式的总结,当你占卜时,你的信息已经与这种生活模式相通了,所以能够“古今相通”,以古推今。

我们来看看古人易占的例子。

【事典】

据说,人的生死也没有什么定数,是可以根据人的意志来改变的,这显然是按照人间的模式想象出来的。据《晋书》记载,有一位名叫郗超的人,二十多岁时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请术士杜不衍用《周易》为他算命。杜不衍说:“从卦上看,你可以不死,但是需要到离这个地方三十里的上宫家里买一只雄雉,挂在东房檐下;9天之后,就一定会有一只雌雉飞来与这只雄雉交配。如果它们双双飞去,则不出二十天你将痊愈,并且可以活到八十岁;如果雄雉不肯飞去,则一周之内你的病就会痊愈了,但是只能活到四十岁。”

当时郗超危在旦夕,没有指望能活多少岁,就十分满足地说:“能活到四十岁已经太多了,只求一周之内病愈。”后来他按这个方法做了,果然飞来一只雌雉,与雄雉交配后,雄雉却不动。郗超十分赞叹地说:“杜先生真是奇才啊!”他的病果然在一周内就好了,但到四十岁即病发而死。

据《晋书》记载,隗诏是一位能够预知后事的人。他精通《周易》,但平时没有向人显示,临终之前将一封信交给妻子,十分郑重地对她说道:“我死之后,必定会出现饥荒的年景,你一定不要卖掉这所房子。五年之后的春天,有一位姓龚的人会来到这里,他欠我金子,你将这封信交给他,他就会给你金子的。”

他死后不久,果然饥荒连年,其家十分贫困,但是他的妻子始终不肯出卖宅院。到了第5年的春天,真的有一位姓龚的人路过他家,他的妻子就把那封信交给了那个人,并向他索要金子。龚氏沉思良久,问道:“你丈夫有何才能?”回答说:“他精于《周易》,但未曾为人占卜。”龚生说:“我明白了!’

于是,他取出筮草占了一卦,抚掌而叹道:“你丈夫真是占卜的高手啊!”他对隗生的妻子说:“其实不是我欠你丈夫金子,而是你丈夫自己有金子,他知道自己死后家境贫寒,怕你乱花,所以将金子藏了起来,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再来接济你们。他又知道我也善于用《周易》占卜,并且五年之后将路过你的家门,所以才设此信件,让我为你们算出金子藏匿的地方。现在经算出来了,他有五百斤金子,装在青瓷罐中,埋在堂屋东壁一丈远的地方,其深九尺。你可以去挖掘了。”隗生的妻子遵嘱挖掘,一切都如龚生所言。

《唐开元占经》用易占的方法占卜并记载了一些怪异的天象,如双日并出、日坠、日夜出、月变黑、日戴光、日无光、日昼昏、月行失道、月光明、月生齿等。对与这些怪异的自然现象,唐人有自己的解释。如“日戴光,天下大凶,期不出三年。”意思是说,如果出现了“日冕”现象,就会天下大凶,但其期不出三年。又有:“月行失道,主不明,大臣执事。”意思是说,如果月亮不按原来的轨道行走,其对应的人间的政治就是皇帝昏暗,没有权力,大臣专权。

一般说来,传统的术士们推往知来、预知吉凶祸福的方法不外乎有三种形式,像东方朔那样,以占筮、占星、占候等手段为中介,间接地探知神明的意志;其二是直接与神明对话,即只有他一个人与神灵见面,把神灵告知他的信息转告给人世;第三种则是用各种方面推算定数,包括算命、看象等等。但一般说来,大多数预测往往是只能知既定的事情,即所谓的“占所以知吉凶,不能变吉凶”,但有的观点也主张是可以趋吉避凶的,如祈禳等。

然而,有人就是不相信这一套,似乎并没有给国家和自己带来什么灾难,还因此而名垂青史,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按照常理,上天的示警当然是要影响人间政事的,据洪迈《容斋随笔》记载说,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群臣以四夷伏首、天下太平为理由,上表请太宗举行封禅礼。太宗下诏书不同意。第二年,有些人为了歌功颂德,讨好皇帝,就又请求太宗封禅。唐太宗对大家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皇帝的盛事,我可不这样看。如果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损害呢?秦始皇封禅泰岳,汉文帝却不去。后来的人难道会说文帝没有秦始皇圣贤吗?况且敬天祭地的事,有必要去登泰山峰巅,封它几尺山土这样才算对天地诚敬吗?”

听了太宗这番圣言,不要说是当时的大臣和一般人,就是在今天看来,能不让人从心底折服吗!但不久他就改变主意赞成了。下边又有人上书请求这事,他就同意。魏征却认为这样不行,上书论封禅六害,与众人产生了争论,说这是崇尚虚名。这时,正遇上河南、河北发了大水,这件事就被搁下了。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又让房玄龄制定封禅礼仪,将在十六年二月到泰山封禅,只是又碰上彗星冲犯紫微星才算罢了。

【评议】

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易经》作为一种预测经典似乎仍然受到世人的青睐。只是他们不知道,在古人那里,高明的《易经》预测家与其说是用《易经》来预测未知的世事,不如说是借《易经》来分析当世的政事和人事。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些希望通过单纯地学习《易经》来变得无所不知的人也许会真正地聪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