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85

第85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刚正仁孝的名相

【引言】

宋朝初年的吕蒙正是一位名相,关于他的故事,自古就有不少戏曲小说传唱。但他何以成为名相,恐怕还要归结为四个字:刚正仁孝。看看下面的事例,就会对这四个字有所体会。

【事典】

吕蒙正(公元944年~公元1041年)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进士第一。累迁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曾经为相,与赵普同为宋朝初期的宰相。赵普是宋朝的开国老臣,但他十分推许吕蒙正。淳化年间,吕蒙正被降为吏部尚书,后来又复相。他主张内修政事,结好邻邦,弥兵省财,后来曾出判河南府。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在宋朝建立以来,曾经三度为相的只有赵普与吕蒙正两人。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太监王继恩的帮助下,在 “金匮之盟”的舆论支持下,抢先一步继位,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的继位是兄终弟及,不太符合传统的子继父业的习惯,因而在朝野上下引发了不少议论,宋太宗为笼络人心,取得新的支持力量,便大规模开科取士。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一次开科,便录取了500名进士,数量之多,是前无古人的。吕蒙正就是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了进士第一名。

由于这个特殊原因,宋太宗对这一批进士当然要特别重用。吕蒙正以进士第一名的身份,被授作监丞,升州通判,赐钱二十万,并允许如遇到对百姓不利的事情,可通过驿站直接向皇帝报告,并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升至宰相。一般说来,吕蒙正当然只有对宋太宗感恩戴德的份,但他却常常触犯龙颜。

下面的这段吕蒙正与宋太宗的对话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有名的。有一次,宋太宗元宵灯节设夜宴,显得非常高兴,吕蒙正等人侍宴。宋太宗大概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已经很好了,似乎没有耐心等待别人的吹嘘,自己先按捺不住地自吹自擂起来。他说:“五代之际,生灵涂炭,周太祖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率军南归,百姓惨遭劫掠。当时地上有火灾,天上有彗星,看到这些的人都感到十分恐惧,纷纷说天下不会再有太平之日了。现在,朕亲理政务,万事和谐,朕常常感念上天的赐福。不过,现在国家安定,人民富庶,才知道治乱全在于人,并不在于天啊!”

赵光义的这番话并不能说完全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只是当皇帝的不应这样狂妄自大,他很想得到大臣们的应和,但在座的大臣们听了却很不舒服,结果大家都不说话,局面很是令人尴尬。这时,吕蒙正站起来说:“天子所在的京城,各种人才物产都聚集在这里,所以才显得十分繁华,但在京城外几里的地方,就有许多人因冻饿而死去,还有很多人不得饱暖,天下还没有像陛下说的那样繁荣。愿陛下放远目光,戒骄戒躁,励精图治,那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宋太宗自讨没趣,脸色变得很难看,不再说话。吕蒙正却一脸正气,回到座位上。后来,大家都称赞他敢讲真话。

有一次,宋太宗曾打算派人出使朔方,让宰相物色既有才干、又能担此重任的人。吕蒙正向宋太宗推荐了一个人,宋太宗很不喜欢那个人,不同意他去。过了些天,宋太宗再三询问使臣人选问题,吕蒙正仍然推荐那一个人。宋太宗很不高兴,朝廷中有那么多人,你为什么偏偏要推荐那个人呢?这岂不是要故意跟我过不去吗?他对吕蒙正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吕蒙正说:“不是臣固执,而是陛下没有体谅到臣的良苦用心。这个人可以为使臣,其他的人都比不上他。臣不想讨好迎合皇上而贻害国家。”君臣的态度都很激动,群臣大气不敢出。最后,宋太宗采纳了吕蒙正的意见,派他推荐的人去出使朔方。事实证明,吕蒙正推荐的那个人确有才干,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吕蒙正的性格还十分宽厚。他是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进士第一名,因受宋太宗的赏识与重用,他从升州通判 (今河南唐河县西南)到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成为宰相,仅用了十二年时间,当时也不过四十二岁,引起别人的嫉妒,是理所当然的事。吕蒙正刚入朝堂时,有个人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是参政?”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侮辱,凭着他当时的权力也完全可以处置这件事,但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从那人面前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起准备上朝的同僚,对吕蒙正都很敬重,听了这话后,愤愤不平,非要问清楚那人姓甚名谁,吕蒙正连忙制止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还是不知道为好。”

对待别人的恶意诽谤和陷害,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一个名叫张绅的人,是蔡州(今河南汝南县)知州,因为贪污被吕蒙正奏准皇帝免去官职。有人对宋太宗说:“张绅家境富裕,不会去贪污的,这肯定是吕蒙正挟私报复张绅。吕蒙正贫寒之时,曾向张绅借钱,张绅没借给他,他便怀恨在心。现在吕蒙正任宰相,便有意加害张绅,以泄心头之恨。”宋太宗听人这么说,也怕冤枉了好人,没有经过调查,便下命恢复张绅的官职。吕蒙正知道以后,没有向宋太宗进行辩解,他相信事久自然明白。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吕蒙正因为直言敢谏而被罢相。此后考课院重新考察官吏,发现了张绅贪污的证据,宋太宗便将张绅贬为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团练副使。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吕蒙正复出为相,宋太宗觉得当初错怪了吕蒙正,便对吕蒙正说:“那张绅果然犯了贪污罪。”宋太宗本来觉得吕蒙正肯定会表白自己的冤屈,并称赞皇帝的圣明,但吕蒙正不辩也不谢,什么也不说,只当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吕蒙正早年的经历是十分曲折艰苦的,他的一些故事被编成戏文演唱,广为流传,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就是当初吕蒙正的父亲有好几个宠妾,对妻子刘氏(吕蒙正的生母)渐渐疏远,刘氏因此与其发生矛盾,于是,刘氏和吕蒙正被赶出了吕家。离开吕家后,刘氏发誓不再嫁,生活非常艰苦,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后来,吕蒙正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家境当然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但吕蒙正不计较父亲当初的行为,他把父母接到家中,同堂异室而居,照顾得十分周到,重新成为一家人。对于这一点,时人和后人都称道不已。

在廉洁自律这方面,吕蒙正也是十分突出的。他深受皇帝的信任,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因此,就有许多人到他那儿以求升迁,对这样的人,吕蒙正巧妙地予以回绝。有一次,朝中有人向他献上一面古镜,自称能照见方圆二百里以内的东西,希望送给吕蒙正。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有一只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上这照见方圆二百里的镜子呢!”在不动声色中打消了送礼者想借此来谋求升官的念头。

吕蒙正还大有识人之明,并有古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风度。吕蒙正识人、荐人,是不论亲疏远近的。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吕蒙正告老还乡,回到洛阳,颐养天年。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东封泰山,西祀汾阴,祭拜宋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经过洛阳时,两次到吕蒙正家中看望。宋真宗想寻找一些人才,便问吕蒙正:“你的这几个儿子中,谁可以担当重任,能有大用?”吕蒙正回答说:“臣的这几个儿子都不中用。但臣有个侄子,叫吕夷简,现在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县)任推官,他具有宰相之才,可有大用。”宋真宗记住了吕夷简这个名字。后来,吕夷简果然成为宋代的名相。

一个叫富言的人同吕蒙正有来往,他十分佩服吕蒙正的学识,就想让他看看自己的儿子怎么样。有一次,富言对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已经十几岁了,我想让他进书院读书。”吕蒙正答应了,并让富言把儿子带来让他看看。吕蒙正一见富言的儿子,便吃惊地对富言说:“这孩子将来的名位会和我一样,而功勋会远远超过我。”于是吕蒙正让富言的儿子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读书,富言的儿子叫富弼。富弼后来曾两次任相,也是宋代的名相。

吕蒙正曾封莱国公,享年六十八岁,赠中书令,死后谥曰文穆。

【评议】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官僚多如牛毛,但绝大多数是随生随灭,如同芸芸众生一样湮没无闻,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的只是极少数,尤其能够进入名相行列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的名相比较起来,吕蒙正虽然没有什么卓越的功勋,但那是因为他处在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而他的刚直仁孝的品格,却是其他一些名相所不具备的,他也正是以此名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