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政策,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但问题是在实际的制定政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很难做到。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具体情况的认识不一致,这样就会导致政策的失误。
【事典】
陆俟是代地人,虽然出生于偏远的地区,但他聪慧多谋,学识也很渊博。魏世祖时,他曾任冀州刺史,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朝廷考核治理州郡的政绩,冀州被评为“天下第一等”。
后来,平凉地区的休屠金崖及羌人狄子玉等发动叛乱,陆俟就被朝廷任命为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大将,奉命平叛。他因为从小就在这一带长大,了解这些异族胡人,很善于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所以,他没有像过去的将领那样采取镇压的措施,而是采取了怀柔策略,使反叛的人很受感动,很快就使羌人纷纷都来归顺,休屠金崖等人不愿归附,也被全部擒获。
此后,陆俟被放外任,为平东将军、怀荒镇大将。怀荒镇是高车族人的聚居之处,他们对陆俟十分不满,多次上告皇帝,说他为政过于严酷,对下面特别苛刻,不肯稍加恩惠,坚持要请回原来在这里主理政务的大将军郎孤。
魏世祖见高车人对陆俟有很大的反感情绪,在没有征求他的意见的情况下,就下令召回了陆俟。陆俟一到京城,便朝见世祖说:“陛下派郎孤重回怀荒镇,依臣所见,不足一年,郎孤必有不测,高车人一定反叛。”世祖觉得陆俟言过其实,自己太不谦虚了,自己治理不好地方,反说别人,刚刚离任,就敢断言高车人将会叛乱,这在一般的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就让他回家赋闲,没有给他什么官职。
第二年,果如陆俟所料,高车人杀死郎孤,举兵叛乱,给地方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世祖闻讯,大为惊异,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想起陆俟当时的预言,觉得还是他更了解实际情形,就将他召入宫中询问。
陆俟说:“高车人上上下下缺少礼教,对他们不能放纵,更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用严刑峻法,所以臣施以威严,用法规加以约束,其意并不是要压制他们,而是要使他们听从管教,然后再慢慢教化引导,让他们各自安守本分,知道上下有别、进退有度。这样一来,就必定会有不少奸佞之徒控告臣不施恩惠,而一再称誉郎孤仁慈宽厚。郎孤能够重返怀荒,必然会因为自己有美名荣誉而沾沾自喜,对高车人更加宽和、仁善,讥笑臣治理不当,多有失误。因此,他对缺少礼教的人就过分宽松,使他们极易滋生傲慢之心,更不容易接受王化。这些人不知天高地厚,慢慢地就会骄纵自大,逐渐变得盛气凌人,这样下去,用不了一年,就渐渐不分上下尊卑,此时再想以威严管束,会使人人心怀怨恨,怨恨既多必生事端。到了那时,他们已经养成了不听命令的习惯,如此一来,不约束他们不行,想约束他们已经不可能了。其结果是要么对他们放任自流,要么他们就叛乱。酿成今日的叛乱,实在是情理之中。”
世祖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见他把事情剖析得一清二楚,心中暗暗称许,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初陆俟在怀荒本有一套成熟的方略,只是因为自己偏听一面之词将其调离才没有付诸实施。世祖对陆俟打趣说:“你身材这样短小,而虑事却如此长远,真是人不可貌相矣!”当日就下诏让陆俟官复原职,仍为散骑常侍。
【评议】
陆俟并不是有什么过人的才能,用今天的话说,无非是他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善于调查研究的作风,所以才能比别人更了解当地的胡人,能够采取更为合理的策略。还要看到的是,陆俟受了委屈以后有三点是难能可贵的:一是将情况如实地反映给皇帝;二是不发牢骚,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冤屈”;三是朝廷需要时他仍然能够“不计前嫌”,慷慨赴任。应该说,陆俟确实具有我们所说的“螺丝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