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谏如流是古代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对仁政理想的一种向往。在封建传统社会里,人们没有民主权力,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贤相的身上。明君贤相与昏君奸臣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从谏如流还是一意孤行。当然,无论级别高低,只要是统治者,在嘴上总是标榜自己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统治者都是一意孤行的。为什么呢?道理并不深奥,说穿了,就是因为听取大家的意见意味着损失个人的利益,而一意孤行则往往是与一己之私密切相关的。因此,从人性的某些方面来讲,从谏如流是难以做到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把事情办得更好,或是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有些封建统治者也确实能够从谏如流,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事典】
春秋战国时期,王斗是一位著名的慷慨直言之士。他认为齐国政治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不能亲近贤人,于是便登门要见齐宣王。宣王让守门人领他进来之后,王斗说:“我进去拜见大王,是追求利益权势;而大王出来接见我,则是喜爱贤士。让大王来说,是怎样好呢?”守门人又回去报告了,齐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还是让我去迎接他吧!”
齐宣王于是快步走出到门口迎接王斗,和他一起进来,对王斗说:“我继承祖业,治理这个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不讳,希望能给我提意见。”王斗回答说:“大王听说的不真实。我王斗生在乱世,侍奉的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哪里还敢直言进谏呢?”齐宣王气得地变了脸色,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齐桓公所追求的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授以封地,立为霸主。如今,大王您也有四个爱好。”宣王说:“我这人愚昧浅薄,守护齐国,只怕失去它,哪里还敢有什么爱好呢?”王斗说:“不对。先王喜欢马,大王也喜欢马;先王喜欢狗,大王也喜欢狗;先王喜欢酒,大王也喜欢酒;先王喜欢女色,大王也喜欢女色;先王喜欢贤士,但大王却不喜欢贤士。
”齐宣王说:“当今世上没有贤士,让我喜欢什么?”王斗说:“世上并没有麒麟这样的千里马,但大王的车马却已经齐备了;世上并没有东郭俊那样的好狗,可是大王的良狗已经很多了;世上并没有西施那样的美人,可是大王的后宫里已挤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喜欢贤士罢了,怎么会发愁没有贤士呢?”齐宣王说:“我还是忧国爱民的,当然希望得到贤士来治理国家。”王斗说:“大王所谓的忧国爱民,实际上还赶不上对一尺绉纱的喜爱。”齐宣王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让人做帽子,不交给左右的亲信,却交给工匠去做,道理很简单,是因为工匠才能干好。如今大王治理齐国,不是亲近的人就不用。所以我说,您的爱国爱民的心情,不如爱一尺绉纱。”
齐宣王于是告罪说:“我对国家是有罪的。”于是就推举了五位贤人做官,齐国因此大治。
应该说,齐宣王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做出突出的业绩,也不是那样著名,自己也有很多缺点,但他能够听取意见的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他对于齐貌辨进谏的态度也说明这一点儿。
靖郭君对门客齐貌辨非常信任,也十分尊重,但齐貌辨的为人却有许多小毛病,很难与人相处,其他的门客都不喜欢他。有个叫士尉的门客为此向靖郭君提建议,想把齐貌辨赶走。靖郭君不听,士尉就告辞而去。孟尝君也私下里劝说靖郭君。靖郭君大怒,说:“灭门破家,如能使齐貌辨高兴的话,我也会在所不辞。”于是,齐貌辨被置到上等客舍居住,靖郭君让长子亲自早晚送去饭菜。
几年之后,齐威王死了,齐宣王继位。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十分恶劣,他就辞别宣王,与齐貌辨一起到了封地薛,并一起住在薛地。不久,齐貌辨向靖郭君告辞,要求去晋见齐宣王。靖郭君说:“齐王对我不满意,甚至恨我,你去见他必死无疑。”齐貌辨说:“我本来就不是去求生的,希望您放我前去。”靖郭君也无法阻拦。
齐貌辨来到了齐国的都城,齐王听说他要来,早就满怀怒气地等待着他。齐王见到齐貌辨,劈头就问:“你就是靖郭君言听计从的人吧!”齐貌辨说:“喜欢我倒是实有其事,言听计从却未必。还是大王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我就对他说,‘太子长相不仁,眼睛斜视,下巴太长,像这样长像的人,不能按常理办事,不如废掉太子,另立卫姬的儿子为太子。’靖郭君流泪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当初他按我的话去做,现在就不会被赶到薛地去了,这是第一件事。到了薛地以后,楚国的昭阳将军要用比薛地大好几倍的地方来交换薛,我又对靖郭君说,‘您一定要交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靖郭君却说,‘我从先王那儿接受薛这块封地,虽说得罪于大王,若把薛地交换出去,我又如何向先王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还在薛地,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呢?’靖郭君又没有听我的话,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叹了口气,感情激动,脸色也变了,说:“靖郭君对我竟然这样有情义啊!我年轻,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先生能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说:“我当然恭敬地听从您的命令了。”
靖郭君穿戴着齐威王生前赐给的衣服、帽子;佩带着先王赐给的宝剑来到国都。齐宣王亲自到城郊外迎接,看到靖郭君就流了泪。靖郭君刚到朝廷,齐王就请他继续做相国,靖即君再三推辞,不得已才接受下来。过了七天,靖郭君又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要求辞去国相,仍得不到允许。要求了三天,最后宣王才同意。
【评议】
齐宣王曾被孟子骂为“望之不似人君”,意思是说看上去不像国君。但通过上面的两次纳谏,我们可以看到,齐宣王并不是昏庸无道的暴君。如果像纣王一样,哪里还能等到王斗说完,早就被砍成肉酱或是晒成肉干了。平心而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像齐宣王那样纳谏的人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