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佛教养生
8069300000035

第35章 佛家的饮食戒律

一、进食就是吃药

佛家把饮食和药物统称为“药”,并分为四种。要求其信徒吃纯净天然的素食或吃全素,提出许多关于修道者的饮食禁忌,包括要无肉、无蛋,还要不食葱、蒜等刺激性食物等。

佛家对人的饮食,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头痛脑热、肚子胀等种种痛苦,称之为病,治疗此病痛的是药。同样,肚子饿也被视为一种病,是饥病,能“治疗”此种“病痛”的饮食,也称为药。戒律上说,众生的病分为两种:一种是饥渴的“故病”,另一种是四大增损的“新病”。对治这两种不同的疾病,相应的有四种药:即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前三种是规定了食用方式的食物,而第四种药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治病药物。戒律上要求信徒们把饮食当成“药物”,这样,食时就不会贪多贪好了。

二、戒食肉

在佛教最初出现于印度时,它的信众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的是沿门托钵乞食的生活。后来,佛教僧团内部发生了食肉与不食肉的争议。一些人认为,信徒可食用托钵得到的肉食。僧尼在外面托钵,施主给什么吃什么,随缘而不攀缘,是不能选择的。印度阿梨巴西说:三净肉如果是乞食所得,吃了也没有过失。印度律宗祖师功德光和释迦光都讲到允许食用清净之肉。佛家所禁止的,是食用非清净之肉。非清净之肉就是三不净肉,即自己没有看见是专门为自己所杀的,或听到说是为自己所杀的,或怀疑是为自己所杀的,这样得来的肉都是不能吃的。当然,它们都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吃肉的全是外道,或因此而戒律不清净。真正的佛教信众,即使是三净肉也不可食用。

大乘经论对食肉做了严格禁止食用的界说。许多大乘经典中,都着重讲解了食肉的过失以及戒杀、断肉、素食的功德。

佛陀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迦叶的向佛请教道:“为什么以前可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呢?”

佛陀告诉他说:“这是因为,修行都是慢慢发展进行的,一下子断掉有困难。但是,应当知道现在就断肉的教义。”之所以有这种情形,是佛还在世的时候为引度众生而采用的“渐进”方式,让大家能更容易地修学佛法。当他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又把三净肉的事情交代得非常明确,告诉修学佛法的弟子说:“凡是肉,一切都不准吃。”

《楞伽经》卷四记载佛祖回答大慧的查问,指出食肉会生十八过:

1.“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之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即是说一切有情众生无始以来,辗转因缘,互相为六亲眷属,因为有亲缘关系,所以不应该食肉。

2.“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人、兽等肉,屠夫们搀杂着卖,所以不应该食肉。

3.“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肉类动物都是吃不干净的东西生长的,因此不应该食肉。

4.“众生闻气,恶生恐怖,如旃陀罗(屠夫)及谭婆(食肉之人)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人们闻到吃肉者的气息,都会生恐怖心,所以不应该食肉。

5.“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吃肉会使修行者的慈心不生,所以不应该食肉。

6.“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肉类是愚痴不觉悟的人所喜爱的,所以不应该食肉。

7.“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修行人若食肉,念咒语时,令语不能成就,所以不应食肉。

8.“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着味故,不应食肉。”因为会在内心种下恶种子,所以不应食肉。

9.“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食肉的人,诸天神都远离抛弃他,所以不应食肉。

10.“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一切肉类在胃中难消化,长期在大肠中产生腐败物,吃肉者口气汗液大小便特别恶臭,所以不应食肉。

11.“多恶梦故,不应食肉。”食肉会经常做噩梦,所以不应食肉。

12.“空间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在空闲林野,虎狼会跟着肉味找到食肉者,所以不应食肉。

13.“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肉类会使人饮食无度,所以不应食肉。

14.“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肉食会使修行者不生厌离凡尘之心,所以不应食肉。

15.“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凡是食肉的时候,都要想念此块肉是曾在前生做过我的子女之肉,所以不应食肉。

16.“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吃肉令人富侵略性,天下难以太平,所以不应食肉。

17.“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吃肉令人生贪念,不满足于既有的一切,所以坚决不应食肉。

18.“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凡杀生者,多为人食,若人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以前有时说免食五种肉,或免食十种;现在在这部经里,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都断。如来自己不吃肉,也不教人吃肉。如来大悲,对待一切众生犹如一子,不允许一切佛弟子吃自己的孩子之肉。

三、佛家戒五辛

吃纯净天然的素食,或者说吃全素,要无肉、无蛋、无酒精,还要不加葱蒜等。这后一种禁食,就是佛家素食戒律中的戒五辛。

禁食五辛是大乘经律中提出的。如《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茗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此中大蒜,又称胡葱,史传张蓦出使大宛,从胡地取回;慈葱,就是葱,由茎叶慈柔得称。兰葱,有说是小蒜,有说是韭菜。茗葱,一名山葱,生长于山泽中,有说就是薤,即韭菜。兴渠,据传汉传佛教没有。

在小乘律中,只提到用蒜来治病才可食用。以饼里裹蒜食,若其他的药不能治,只有服蒜才行的,可以服食。若涂疮不犯,非食蒜不能治愈,戒律才允许。但吃了蒜后,为了不影响大家,律中又规定,七日不得卧僧床褥,上僧厕,入僧浴室、温室、讲室、食屋,乃至说法布萨(信徒集会、忏悔的佛教仪式),一切活动不得加入。在一个团体里,如果大家都食蒜,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倘若只有一两个人吃,那种由食蒜后发出的口臭气,就会影响其他人。所以,吃一次蒜就要与僧众隔离七天,等他身上臭味散尽了,沐浴更衣后,才能回到僧众中共同生活。

佛家对于修学者,要求戒食五辛。五辛是大蒜、荞头(就是小蒜)、葱、韭菜、洋葱(一说芥末,佛经叫“兴渠”)。佛家认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以及在家修习的男女居士等众佛弟子,不可以吃肉类荤食之物,以及葱、韭、蒜、兴渠等五种辛味的蔬菜,否则,那是有罪过的。

四、佛家不禁食牛奶

素食者以谷物、豆类、坚果类、蔬菜和水果为日常饮食,蛋、牛奶和奶制品可以选择吃或不吃。不吃任何含有奶制品或蛋的素食者,叫做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或叫纯素食者。

在佛家素食中,一般不禁食牛奶。佛陀在修行中,曾食用过牧羊女为他熬制的乳糜。圣一法师在《八关斋戒开示》中说:“关于乳制品,不属于肉食,也不属于腥食。因为牛羊吃草及五谷,所产的乳汁也不含腥味。饮乳既未杀生,也不妨碍牛犊、羔羊的饲育,而且是由人来饲养、控制乳量的生产,不会影响雏儿的生长与发育。所以,在佛陀时代,普遍饮用牛乳,而且将乳制品分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类,是日常的食品,也是必需的营养品,不在禁戒之列。”

五、吃蛋等于杀生

持斋素食的佛家信徒能不能吃蛋?鸡蛋属于荤还是素?食用有添加蛋类的食物,如蛋糕、冰淇淋、饼类,是否算是杀生呢?这些问题在佛教界是有争议的。有的佛教徒说,出家人不可以吃蛋。《显识论》说:一切卵不可食,皆因它可以化育出生命。来果禅师以不吃蛋为修行者的“素口之道”。他在《参禅普说》里说:“五荤何在?葱韭蒜以无闻,蛋虾子而未嗜,萝卜青菜为无上清斋,黄荠野藿当珍馐妙味,素口之道通矣。”现在有一些素食的人也吃蛋,是因为现在的蛋大多是由人工饲养的生蛋鸡所生,无法孵出小鸡。但在佛教的道场中,食物来自十方供养,无法得知它是不是生蛋鸡所生、是不是没生命的,基于慈悲的理由,避免误食众生肉,所以还是完全不吃的。

佛家把生命的形态区分为四种,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蛋是属于卵生的,只要有蛋这个形体在,便有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所谓“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因为不明白鸡蛋也是有生命的,它能孵出小鸡,虽然没有经过母鸡孵化,只要在烘箱内,加到适当的温度,也能孵出小鸡,所以严格说来,吃蛋也被视同杀生。吃了一个蛋,就等于杀了一个生命。这样日积月累,所造的杀业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佛家认为无论是从护生的角度,还是从慈悲的角度,都不应该吃蛋。